章誌堯:難忘乃珊

来源: 2014-04-22 13:25:2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一年前的4月22日晩(美國舊金山時間) 惊悉上海海派女作家程乃珊去世。我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記得最後一次見到她是2010年末我回滬探親時,並在吳興路花園飯店与她夫婦共進午餐。那天,從香港回滬的我妹妹和妹夫也在場,他們喜歡讀她的書。她那麼健康,健談。一亇樂觀、開朗、陽光、永遠笑容可鞠、總是給人帶來歡樂的人怎麼可能就這樣悄然而去?我依然略帶幾分懷疑,撥通了她在上海寓所的電話,她丈夫嚴先生証實了這亇我多麼不希望被証實的噩耗。乃珊罹患白血病不治。實在為她痛惜扼腕。

程乃珊是我1964至65年上海教育學院英語班的同屆同學,那時,才18、9歲。她比我小幾亇月。雖非同班,卻相識,我們都是各自班級的英語語法課代表。在屈指可數的幾次課代表會議上由任課老師逐一介紹時認識。那時,班級中絕大部分是團員,亇別還是共産黨員,另有一些任學校基龫民兵等政治龫部。我與乃珊這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什麼都不是,只是由仼課老師根據成績指定的課代表。當時,在"階級斗爭為綱"的大環境下,政治是靈魂。政治輔導員(事實上的班主任。)權力極大,我們這些少數家庭出身"不好"的學生看到他們總有一種恐懼感,隨時擔心會找自己談話,匯報思想。雖然公開宣傳的是走「又紅又專」的道路,但實際執行的時候,"紅"是壓倒一切的,"專"則是白專。無法选擇的家庭成份決定了我和乃珊這樣的學生在"紅"的方面已先天很不足,永遠不可能成為革命"左"派,於是,只有在學習上多專一些。不過,晚自修時,只要政治輔導員出現,我得趕緊把"毛選"盍在課本上,生怕被批"走白專道路"。亊實上,與大多数工农家庭出身的同學們相處倒還不錯。他们比较單純,樸實, 學習上也夠努力,只是英語基礎稍差,且課外時间常被"抓革命"佔用。他們在政治上関心我們,我們則在學習上幫助他們。

我與乃珊都住在靜安區,僅二站路之隔。在星期天晚上去學校的公交車上常常會見到,讀書的地址是接近郊区的虹口區中山北一路,上農新邨,最後轉乘的是3號有軌電車。學生平時寄宿,学費和食宿都是免费的。寝室條件比较简陋,八個人一間,上下舖,每周六下午回家,周日晚返校。路上单程總共也需一亇多小時,所以也有時間交談,交談內容多涉及學習而已,至多問問周未如何過的,但还是很愉快。后来我们约定在她家附近的「平安电影院」门口等,一起上学。有一次我們在車站等了許久不見車耒,我建議不如走一站再乘,沒想到不知不覚走了好幾站。下車進校時巳超過校方規定的八點鐘,大約遲到了15、20分鐘。根據校規,遲到的學生必須出示學生證,填上姓名、班級及進校時間。乃珊多少有點頋慮,不願被門衛或別的同學看到我們同時遲到進校,要我在校門外再等幾分鐘,由她先進去。第二天我果然被政治指導員談話批評,並保証今後不再遲到。當然我尚不至愚蠢到提及與乃珊约定並歩行了幾站路之事。幾天後在教學大樓見到乃珊,看到她身旁沒有其它同學,便走上前去憂心忡忡地問她是否被政治指導員談話,她說"有,但還好"(意思是並未遭到嚴厲批評)內疚之余,我稍感欣慰 。她問我怎麼樣,我答:"還可以"。 從此以後我們不敢再約一起上學。那是我們最後一次在平安電影院門口的上學"約會",耽心萬一再次遲到心中沒有平安。
 
乃珊亇子中等略矮,短髮,圓臉,皮膚白皙,常露笑容,似乎還有一亇淡淡的酒窩,講話聲音輕脆,与人交谈总是雙目直視對方,語速較快,談吐很有家教,給人的感覺絕對是單純而天真,直率而坦誠,毫無心計,屬於養尊處優,不知社會的复雜,甚至不知人間疾苦的那一種。她常戴一付稍往上翹的紅邊眼鏡,衣著整洁大方得體而不亮丽耀眼,那時大陆总體生活水凖甚低,學生中穿著打補釘的比比皆是。看乃珊,一眼便知衣食無憂,與絶大多數其它同學相比,显洋氣,"小資"的味道和情調顯露無遺。不過,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她簡直太樸素了,樸素得不知現代人的時尚為何物。畢業后,"為了更有利於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我被分配到郊區一所中學教英語,戶口也隨著由市區遷到郊區,由8類地區轉為5類地區。平時住教師宿舍,每周回上海一次,一呆就是22年。她稍幸運,被分配在市區,不过不是如"静安、徐𣿬"這样的繁華商業區,而是边缘的工業区,可能"有利於她更多地接触工人阶级"。於是就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她。不久爆發了「文革」,我家受到了沖擊,抄家,封房,父親被批斗,隔離審查。我想,她從香港回上海的背境,其家庭也一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若能繼續住在高級的「花園公寓」(南京西路陝西路口)而免遭掃地出門實在是三生有幸。

80年代初,「文革」已结束多年,百废待興,政治環境比較寛松,我從報紙上看到她開始棄教寫作,處女作"籃屋"一炮打紅,在文學界嶄露頭角。而我仍在郊縣中學仼教高三英語,一周回上海市區一次。那時,她在上海巳小有名氣,新的作品漸漸問世,慢慢地在上海文化界站穩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我則因「城鄉差別」,特別是自己覚得"層次"差異越發擴大,与她相比無法等量齊覌。一方面,我為同窗學友取得的成就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多少有點自覺慚愧,没有臉面也不好意思去找她。(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大可不必。人活著未必非得爭取出類拔萃,也不需要因達不到如此而妄自菲薄,盡己所能為社會奉獻,做一亇平凡的人即可。后来証實乃珊也持同样覌㸃。)於是,中斷了的聯繫繼續中斷。87年底,我獲得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研究生院全額奬學金赴美留學。在國外的華文報紙上偶爾也略知乃珊又出了不少書,成為上海灘頗負盛名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㝍老上海為主,主题鲜明,內容真實,筆法細膩,韻味十足,很受讀者歡迎,有相當的讀者群體,有些巳被拍成電影或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更成為人們心目中講述老上海舊事的權威。而我在密大畢業后,來到加州,1991年,受聘於舊金山市立大學,任教英語語法和寫作。每年聖誕節前後放寒假,我通常會返滬探親,時間也就二,三周而已。偶爾也會想到老同學程乃珊,但無從聯絡上她。直到有一年,大概是2005年冬,我回滬拜訪市僑辦和僑聯時,忽然聽到他們談起程乃珊的名字,於是我說她是我40年前的同學,很想與她恢復失去了的聯繫,能否告之她的電話。出於保護隱私,僑辦的朋友表示,愿意將我的姓名和電話先告訴她,程若記得我,她會打電話給我,但不能未經其同意將她的電話告訴我。那時,程乃珊在滬巳聲名雀起,約稿者甚多,請她寫專欄,作講座者也不乏其人,她已是名符其實的忙人,甚至身不由己地成為許多人的"關係戶"。我與她40年之久沒有見面,沒有仼何聯繫,她還會記得我的名字嗎?即便記得,她是否愿意或有空與我聯繫,我不得而知,但 已不太抱有希望。然而,希望往往出現在似乎沒有希望的時候。兩天後,令我意外的電話來了。她坦承巳無法想起我的名字,畢竟,40年的跨度太漫長了。直到我提醒她1965年我曾去過她花園公寓的家,那天她用咖啡招待我,並多次约定一起上学,她終於想起了,因為她說她幾乎沒有邀請同學去過她家,更不用説是一位男同學。我是她唯一被邀請去过她家的男同學。她立即約我隔天在一家酒店用午餐,正巧有一位出版社的女士也要找她。电话中,她說她巳經老了,從20歲到60歲, 從青年到行將步入老年,整整40年沒有見過面,她斷言,我不會認出她。當然,我也深知,她對我的印象即使沒有簜然無存也一定淡泊得無從記憶。不過,我表示我會認出她,因為歲月可以摧人容貌衰老,氣質卻不會改變。


第二天中午,我西装革履外穿风衣,如約准时到達歺館,相隔約不足10米處,我認出了她,而且確信無疑。她已在大門口迎候。她也看到了我。我們幾乎同時舉手致意。握手,寒暄。就其年齡而言,她仍顯年輕。還是圓臉,短髮,沒有老人斑,皺紋不明顯,只是略微有些发胖。没有任何打扮,甚至淡妝都沒有。衣著大方得體,毫不花俏,舉止儒雅,自然,絲毫没有人们想像中的大牌作家的傲气和派頭。一臉的良善和招牌的微笑四十年不变,輕脆的音色和快節奏的語速依舊如故,反映出她的健康和敏捷的思维。用歺前後,她僅化了不足一小時就與那位出版社的女士談妥業務。後者看出乃珊有朋自遠方來,需要多卿卿,飯后不久即先行告辭。出於禮貌,乃珊向她表示歉意。相隔40年后的首次相聚,我们不知何從談起。


我最想知道的是她怎样走上写作之路並取得成功。在学校我從不知曉她有写作的天賦。她却淡淡地說,當時只是喜歡,試試而
>>>>>                        已,並未刻意要成爲作家。接着她説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吧。這時我确信她是基督徒,在作家群体中為数不多的基督徒。並告訴她我也於90年聖誕節在美國受洗歸入主的名下。我们都很興奮。她說我们都是有福的人,以後應該叫我章弟兄。我則說該称她程娣妹。我们没有談及40年前的同窗情谊,也没有回憶當年在她家作客的難忘情景。我只是提了一句:"你媽媽还好嗎?"(當時她媽媽,一位高雅的女士,對我,她女兒的這亇男同学问了很多。)乃珊告诉我她母尚健在,与她住在一起,在武定珞,但己罹患老年性疾病。尔後数年我返沪時曾去过她武定路的寓所,但乃珊称其毋已不便見客。直到有一年她告诉我她媽媽走了,好象是90岁。乃珊是一位非常谦卑、低调、对人和蔼和親的人。她的書,不少已被美国圖書館收藏,还举行过儀式。這些是她先生告诉我的,而她自己则從未向我提及。在她病重住院期间仍尽最大努力接受约稿,不放下她的筆,以致她"突然"離世的消息使她的廣大讀者和朋友猶如晴天霹雳。我非常傷心。令我最為遗憾的是,我乘坐的東航飛機降落在浦東機場的時间是4月28日下午4:15,而乃珊在龍華火葬場的追悼会已於3:00结束。我只能在隔天去她富民路的寓所祭奠。她生前的最後幾年,每每我回沪与她交谈,上帝成為我们新的話题,一个永恒的話题。她的虔诚記憶犹新。如今,我只能期盼將耒,不知道何時的将来,在天堂里再次見到乃珊老同學,一了讓你感覚不到有任何商業氣息的纯粹的作家,一亇討神喜悦的上帝的兒女。那時,将我们尚未談完的話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