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家好!野人和君子之间恰恰反映了人的本性。这牵涉到人性的本善和本恶的问题。

来源: 2014-03-12 07:34:5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这也是直到现在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善则注重教育,本恶则强调律法。在中国的古代政治中,一直是儒法并存的,或叫做外儒内法。因为人性中既有自私堕落的兽性一面,也有追求至善的神性一面。过分地强调某一面就会有失偏颇。作为个人,选择相信性善或性恶决定了个人的修行道路和对待事物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争论的分歧就源于这个选择的不同。

先贤们的教诲都是有针对性的。如果说我们民族性格中有什么缺陷或劣根的话,大概就是容易走极端。孔子很早就发现这个毛病,所以他说中庸很难,鲜见。孔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中庸,直接针对的是我们民族性格中的这个缺陷。人的偏私性有很多表现,大概我们中国人主要表现在容易走极端上。

孔子并不是喜欢说教的,他还是注重身体力行,做修行模范。孔子口中的学习,不是指从书本上学习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知识的概念。孔子说的学和习主要是修行,强调的是行。后来被王阳明发展为知行合一。知就是学,行就是习。知行合一就是有了真知正见,行为自然就会变。知行是一体的,不是分前后的。《论语》是后人为了总结和传承孔子的思想编辑的,不是孔子所著。孔子如果看到还不一定同意如此编辑他的话。比如,孔子平时很少和弟子们说到仁这个字,可《论语》中却很多处出现仁这个字。我猜这是他的弟子们认为仁是老师的核心思想,所以就将孔子平生说过的带仁字的话都编了进来。如果不是对孔子带有很虔诚的崇信,就会让人感觉孔子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我的体会是,如果我们不从说教的角度,而是从个人修行的角度去理解孔子的话,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中国文化有时给人一种神秘性,是因为很多认知不是单靠思辨,而是靠一种修行体验获得的。

我说的这些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些词不达意,欢迎各位同修批评指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