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念念碎

来源: 2013-09-08 16:42:4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


发现自己是越来越俗,若进城,直奔的是私房,看那里的大腕们又上了什么佳肴美味,寻思着那道可以照葫芦画个瓢。
每每画的在像与不像间,总有这样或那样遗憾,但听着吃者的啧啧声,倒也自喜。
食材的新鲜是基本,做法的清爽是追求,偶尔也浓郁一把,那一定是出于心情特好或特不好。

谁说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不吃中国菜?家里两孩儿没有不吃的菜。噢,除了“虎皮辣椒“不吃。太辣。
习惯在于培养,培养亦是自然,孩子吃菜的数与量伴着牙的生长与日俱进,似乎一切都水到渠成。

画瓢的过程是学习,也是创新。这个过程充满新鲜感,也开拓想象力。
周六学做了道阿多博卤鸡(CHICKEN ADOBO),据说是菲律宾国菜。浓香型。精髓在于先用BAY LEAF和大蒜腌制,烹制时我略减了黑胡椒粉的量。孩子大喜。
今晨煮玉米,剥叶时觉得这新鲜的叶弃之可惜,可不可以用来做点啥?想到孩子们爱吃的TAMALE,就需玉米叶。它与我们中餐的包子异曲同工,用皮包馅而后蒸。所不同的是它是用玉米粉做皮,再以玉米穗叶裹之,馅自然是拉美风味。说做就做,除对馅有所改良,别的就照葫芦画瓢。但以新鲜叶子代之干叶,本身又添清香。当揭开锅盖,啧啧啧啧。。。。。呵,就不多说了。

吃是吃者一乐,做是做者一乐,有人对你用心做的兴趣盎然百吃不厌更是乐中之乐。


2,

逛完私房去原创。
仍是喜欢读小说。但,又很难静下来认真跟读那里的某一篇。虽然那儿不乏很出色的作品.
难道读文学的东西真的需要手捧书卷在夜深人静的灯下,抑或假日的午后那半掩木帘的窗边?

但奇怪的是,这两天补读了一篇《等你爱我》。也不算是小说了,是作者的亲身亲历的故事。
朴素,细腻的文字,记叙了一个女孩等待爱情透明的痴意真情。
创作总有造作的痕迹,而真实故事总会在不经意间抓住你,打动你。这个女孩坦诚的惊人,她不掩饰自己的痴情,也不修饰自己的”污点“----而这些”污点“引来的污言秽语,或明或暗,真的让人不爽。

由此想到,为什么那些”有着“劣迹斑斑”人物只要冠以文学创作的文字,可以赢来一片叫好,而赞之真实感人;而一篇记叙真实人生的文字,却读者更多的是沉寂,甚至容不得迷茫脆弱中走弯路的青春?是我们本身害怕真实?还是习惯于掩饰真实?青春的荒唐别说自己绝无,无,不代表着纯洁;有,并不意味一定卑劣。
每个人都走着自己成长之路,每个人或多或少交着学费,交的少没必要对多交的嗤之以鼻。其实阳光之下的众生,大多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距离。而从这篇故事里,我丝毫不怀疑女主人公至今眼眸中仍保持着清澈。
看来,我真是俗到不可救药,居然能如此宽容“污点”。
年轻时,仰慕追求完美;时光流到今日,蓦然发觉,人的动人之处在于包容生命的残缺。


3,

想到一个诗人。
“私房小菜”泡了,为“污点”辩了,还莫名地想到诗人,想到诗歌。---- 自己都怀疑是在自我粉饰。

但,的确,就是想到一个诗人。
缘由是从周末一个故人的电话,想到关乎于友情的种种。。。。不禁感慨:朋友间的亲密不是指对朋友的私人生活介入的深,而是彼此欣赏,心意相通。
这个诗人和另一个的诗人的情谊是心灵有约。而实际上,他们真已相约于天上。他们是骆一禾和海子。
他俩生前是至友。海子走后,骆一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自料理海子的后事,接着马不停蹄倾尽全力推介海子的诗歌,他在海子离去的一个多月后的一个凌晨,突发脑溢血,而在数小时前他正写着《海子生涯》,这篇纪念朋友的字竟是他绝笔之作。

你们感情深邃,心音寥落
你们言语不通
只凭呼吸相闻
关于充足的沙漠 充足的阳光
充足的干燥 充足的糖分
关于那稀少的荫凉
赤裸的水源
和欢乐的少女    (摘骆一禾《蜜》)
静静地读这些诗句,仿佛看到湛蓝如洗的天空,辽远,明净,安详。。。。。因为诗,别的文字都已多余。
白天过去 黑夜来临
忧伤的故事过去
欢乐的歌声来临
连绵的景色过去 
万有的黄昏来临
清明的祭日过去
回忆的日子总要随着谷雨来临
你惊鸷 你芒种 你秋分和白露
一串串短诗的日子
宣布着更衣的日子 添棉
的日子 洗涤雪足的日子
晚宴的日子
久别重逢的日子
必将如期来临      (摘骆一禾《蜜》)
念念碎到此,心情宁静而思绪飘纷,。。。。。有种相遇,实际就是久别重逢。


20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