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战秦琼——和江上君商榷

来源: 2012-05-29 14:05:5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包公战秦琼?不,我说错了,是关公战秦琼。


这一“不可能的战斗”出自侯宝林的相声《关公战秦琼》。关公就是关羽,是三国时候蜀国大将,而秦琼是隋末唐初的大将。两人相隔几百年,怎么可能相遇呢?


错了,错了。


看楼下江上君闲说舞台童星(兼谈舞台布景)(多图)一文中提到的“热心的网友”,若不是自作多情,应该是我吧。是的,我对于舞台美术是外行中的外行,但这不妨碍我多管闲事,我在长江剧团的《灰阑记》上演之前(322日)给江上君提了两个建议,原文如下:


一点建议:


虽然包公祠里有“正大光明”匾额,但此匾为乾清宫正殿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包公祠里的匾额是后人抬高包公加上的,一般县衙门不应挂此匾。更重要的是,“正大光明”出自南宋朱熹《答吕伯恭书》。而包公为北宋人士。包公死时,朱熹可能还没出世。所以包公府的匾额最可能写的是“明镜高悬”,川剧《灰阑记》中的开封府正是用的“明镜高悬”匾额。明镜高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也可是“秦镜高悬”。


另外,“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国即负民何忍负之”,因该是“……,负民即负国……”。“民”“国”不可颠倒,否则意思完全不同了。国不可高于民。


包公祠的对联可供参考:  


赈灾黎,求民隐,断关节,秉政清廉,中原百姓思贤尹                            


 平冤狱,抑豪强,惩污吏,执法严峻,天下几人似我公


戏剧将生活艺术化了,可以不墨守成规,但是把包公死后才出现的“正大光明”搬到包公头上,怎么说也是关公战秦琼。这个和“正大光明”是否适合包公,和“明镜高悬”忽悠了多少朝代、多少人没有丝毫关系。就像现在中南海墙上写的是“为人民服务”,几百年后人们演戏,把“为人民服务”换成“为太子党服务”总不能算实事求是,虽然前者忽悠了13亿人,后者才不“自欺欺人”。


同理,“关公战秦琼”应该区分一个“对”和“不对”,“合适”和“不合适”吗?

 


说到向老外宣扬中国文化,向洋人解释“正大光明”绝不比“明镜高悬”容易。以我对中英文的翻译体会,前者都是形容词,后者是名词加动词。名词和动词显然要比形容词容易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里转换。


当然,我不是说“明镜高悬”就一定正确,“正大光明”也未尝不可,我只是说从历史的演变来看,“正大光明”最早也是南宋时才有的,而“明镜高悬”唐朝就有了。后人出于崇拜“青天”心理,不但把乾清宫的“正大光明”送给了包拯,还有诸多的如合肥包公祠里的“色正芒寒”匾额,都是对包公的崇拜,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多虚心听听不同意见,多吸收一点常识没有什么不好。


最后,希望《灰阑记》正式演出的时候那副对联已不再是“负国即负民”了。


 


**********************************


 


“明镜高悬”的由来


 


  旧戏曲舞台上,每逢“大老爷”升堂,公堂正面总有一块匾额,上书“明镜高悬”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呢?


  据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载:公元前二○六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官里,看到无数珍宝奇物,其中有一块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官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又称秦镜。又因为此镜功能奇特,故人们多用“秦镜”来比喻官吏精明,善于断狱。后来,不论是清官、贪官、浑官,还是糊涂官,为了标榜自己“清正廉洁”、“公正严明”,就都在公堂上挂起了“秦镜高悬 ”的匾额。再后来,“秦镜高悬”逐渐演变成更为通俗的“明镜高悬”。

 


    摘自《陕西日报·星期天》1987年第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