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写给每一个自己——by韩寒

来源: 2012-04-20 10:07:0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质疑韩寒,甚至批判韩寒都可以,可是目前那几个“打假”的“斗士”基本上都是一根筋的

走极端,一会儿“直接证据”,一会儿“严密推理”,似乎都在发泄私愤。

方舟子指责韩寒造假,因为韩寒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看完《管锥编》《二十四史》这样的书籍,殊不知,方舟子在打自己的耳光。

方舟子自己写道:

 

  (十四)一九九零年九月十四日致JJ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再读一遍二十四史。在北京时,一边走马观花地读《国语》《史记》,一边哀叹时间的不足。现在时间是有了(按我的读史法,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二十四史),却没有了条件。所以就改读诸子。经史子集,只有经和集不能使我感兴趣。心里装着这么一大堆破烂到异国他乡去,是多么的滑稽。我有时真痛恨自己为何仍对这些糟粕恋恋不舍。

http://xys.ebookdiy.com/fang/doc/essay/letters.txt

 

上海作家陈村评论道:

  这段话要是韩寒写的,方舟子更加饶不了他。“再读一遍二十四史”,是明确说已经读了一遍。方舟子很会给人家算账,我借用他说的乘以4,三个月读完二十四史,平均每天要读36卷,52万字,而且是文言文。用方舟子打别人的话来看方舟子的“我的读史法”,这能叫读过,是读史还是渎史?用一年读完是神,用三个月读完是……鬼?

  这下子,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应该爬回地下去了。

方舟子还说:

  从中学的时候起,我就常常被误会为读过许多书,其实我最多不过只能算翻过许多书罢了。我的读书习惯是随便抽出一本书来翻翻,偶尔被某句话或某件事吸引住,就把目光停住看一会。就连鲁迅所说凡是要冒充读书读得多者必读的《四库全书提要》,我也只是翻翻而已。交谈、作文时想起了曾经在某本书上读过的某句话、某件事,说出来,也就往往让听者、读者误以为我读过那本书,而其实我对那本书的所有知识可能也就是那句话、那件事。虽说从小就被教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却也几乎不做读书笔记,需要照抄原文的时候,再凭记忆去翻查,也往往能查到,而翻查的过程也相当于又把那本书“看”了一遍了。

  http://xys.ebookdiy.com/xys/magazine/GB/1999/articles/9904z08.txt

 

  陈村:那时转基因还没流行吧,方舟子说话很正常,该忘记的忘记,该记住的记住。很像后来的韩寒在说话。高二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并被感动。一个人应该常常重读旧作。

 

以上两段文字引自“新雨丝”,可一经陈村曝光,连接就失效了,不过方的老婆有一篇文章还在: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Net/interview_liujuhua.txt

网络奇才方舟子

刘菊花

 

 

方舟子酷爱读书,且记忆奇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中学的时候起,我就常常被误会为读过许多书,其实我最多不过只能算翻过许多书罢了。我的读书习惯是随便抽出一本书来翻翻,偶尔被某句话或某件事吸引住,就把目光停住看一会。就连鲁迅所说凡是要冒充读书读得多者必读的《四库全书提要》,我也只是翻翻而已。交谈、作文时想起了曾经在某本书上读过的某句话、某件事,说出来,也就往往让听者、读者误以为我读过那本书,而其实我对那本书的所有知识可能也就是那句话、那件事。虽说从小就被教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却也几乎不做读书笔记,需要照抄原文的时候,再凭记忆去翻查,也往往能查到,而翻查的过程也相当于又把那本书‘看’了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