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茶引发的故事
为人父的《三杯茶的故事》引发了我对贫困地区学校的记忆以及一些胡思乱想。
70年代我在一个贫困山区生活了三年,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在冰天雪地的时候,我初中的同桌赤脚走两里多的路来上学,由此可见其贫困程度。对于一个地方,旅游者,记者,本地人,和外来的居民,会有不同的视角。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九频道时光节目有谢海龙的摄影作品。这些关于贫困地区学校的作品,引发了中国的希望工程,这是记者的角度。我是一个外来居民的角度。
来到这所小学只有短暂的几个月,对我来说,一切都很新奇。学校是一个两层的木楼,上层是教师的住房和一间教室,下层是一个活动室和一个小舞台。山区有的是木材,学校建得不错。不到20个孩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在老师给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其他年级的学生自习。学校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正式老师,一位是民办老师。不久那正式老师生孩子,来了一位十七八岁的女孩代课,主要教唱样板戏。
初中学校是公社唯一的中学。木结构的学校应该很有些年头了,大概是民国时期所建,但保持得很好。冬天来临之前,我们在窗子上糊上白纸,刷上桐油,就成了半透明的窗纸。一百多学生中大部分住校,周末回家。当时搞半工半读,学生种田,种菜,种茶叶,养猪,砍柴,烧木炭,修公路。 对于山里孩子来说,这些事情都不在话下。除寒假暑假外,学校还有春假,这是让学生回家帮助插早稻。学校的老师流动性很大,过一年两年就走了。
当时初中毕业也算知识青年了,上高中要推荐,也可能上山下乡,叫做一颗红心两种打算。我已经在高山之中,上山没有什么,可能就地安置。作为下乡的准备,我代替我妈参加了她们单位的双抢支农任务,完全晒成一个黑人。后来的政策是吃国家粮的全部可以上高中。
本来高中要到县城上学,但那时英明领袖华主席吹响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每个公社要建高中。上面给了购买材料和雇佣民工的钱,学生们承担了大量基建工作,挖地基,烧砖瓦。我与另外一位同学承担了大部分电路安装。师资严重缺乏,主要是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幸运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可能有其他的问题),他16岁时就开始在《长江文艺》发表作品了。他做了三件好事。第一,他觉得当时的教材误人子弟,便以学毛主席诗词的形式油印了大量的补充读物,当时我刻钢板手指都起老茧了。第二,通过编剧,演出,投稿等形式,把学习变成应用。第三,用勤工俭学的收入订阅了一些有益的报刊,例如《中学生数理化》。我就是从这本杂志邮购了组装收音机的部件。
就在刚进高中的那年冬天,恢复高考了。好几个老师参加了高考,都没有考上。我看了一下77年的试题,觉得可以做出来,就想在78年去试一试。我爸也很支持,还把他的手表借给我考试用。就这样78年夏天我就屁颠屁颠地和几个老师一道去县城赶考,不知天高地厚地填了清华北大两所学校作为志愿(听人说是很好的学校)。
具体的成绩我不得而知,但肯定是上了本科线的。据说比老师们高了很多,他们不好意思告诉我了。当年该县没有一个在校学生考上大学或中专,我自然成了教育局的知名人物。我被通知进入县城高中读书,成为该县高考零的突破的希望之一。
入学后,领导找我谈话。问我看了什么高考复习资料没有?没有。看了《数理化自学丛书》没有?没有。那你看了什么书?我爸帮我借齐了文革期间的高中课本,我是读过的,但完全不适宜高考。其他一些书,与高考无关,而且有些还是禁书。
看得出,领导是很失望的。这成绩可能完全是运气,不能有太大的指望。我的学习表现还不错,对领导的启发是其他公社还有同样的学生。后来又转来七八个学生,好像都考上了大学。我原来的高中也有人考上大专和中专。
几点胡思乱想:
1,教育应该按学生,书本,老师,校舍这样的优先顺序。如果只关心校舍,本末倒置。穷地方有穷办法。如果当地不愿意建一个当地像样水平的校舍,有必要帮助他们吗?
2,贫困的原因。首先是政策的原因,当时国家垄断木材收购和价格。其次是交通问题。
3,美国政府每年的对外援助在500亿美元左右,民间的援助数量也很大。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脚踏实地地从贫困地区的角度考虑,系统地解决问题。浪费很大,腐败很多,收效不大。如果我们花一小部分钱来考察和理顺政治和经济体制,花大部分钱来改善交通等系统环境,可能效果就大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