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 忧伤的收割(者)
Rachmaninoff Documentary - The Harvest Of Sorrow
我不知为什么我非常喜欢俄国音乐,特别是柴科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拉赫曼尼諾夫音乐从一开始听就喜欢,也不知道为什么, 一直找不答案,总觉得他的音乐每一个音符能直接让心灵深处感动, 这是俄国音乐啊,不是我们家乡音乐啊,可能还是他音乐句句真挚深沉热烈, 在音乐面前我更多地感觉自己只是个人, 普通的人,微小的人,甚至是一个虚弱的人, 没有那么多自豪感, 但一定是个真挚的人。
下面那篇文章说拉赫曼尼诺夫是一个病态美的作曲家钢琴家, 什么是病态美,健康美, 有的人躺在病床上他她的精神是强大的,有的行走自如能跑能跳他她的精神是空虚的, 拉赫曼尼诺夫的音乐忧伤热烈深刻, 曾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英国音乐家问娥国音乐家,为什么你们俄国的音乐怎么那么多小调minor呢?
俄国音乐家回答道; 是,我们俄国音乐是minor小调居多,因为我们要把大调留给用来爆发我们的忧伤。
来到这个世界谁敢说没有过忧伤? 忧伤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有些民族可能特别忧伤, 他们的历史, 文化,山水大地,祖先留下的足迹和感叹......
拉赫曼尼诺夫说他的音乐是他的祖国,他读过的书,他的爱情故事....他是忧伤深情的收割者,并带着这深甸甸的收割 远走他乡 望乡长叹,他的音乐都是他热乎乎的俄国,他永远故乡。
这个音乐资料片自己很巧发现的, 看了几遍, 很感动,下面转载的文章列出拉赫曼尼诺夫的作品表。
*****************************************************************************************
拉赫曼尼諾夫 (Sergei Rachmaninov, 1873 - 1943) 生平
國籍 :俄羅斯 年代: 1873.4.1 ~ 1943.3.28 (享年 70 歲)俄國及歐洲最動盪不安的年代,包括蘇維埃共產主義的興起、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定位 : 病態美的大鋼琴家兼作曲家
出身 : 拉氐系出名門,他的家族是俄羅斯頗有來頭的貴族,父親擔任皇家禁衛隊的隊長, 擁有分封領土,後來共產黨興起,農奴獲得解放,拉氐一家遂逐漸沒落,母親帶著拉氐 與其父分居,遷往聖彼得堡,時年拉氐九歲。 生平: 拉氐十二歲即進入莫斯科音樂院,隨慈威雷夫 (N.Zverev) 學鋼琴、與塔尼約夫 (Taneiev) 學理論、並與阿倫斯基( Arensky )學作曲,在校時就已經是風雲人
物, 1892 年 18 歲的拉赫曼尼諾夫贏得大金勳章,以最優異的成績自 莫斯科音樂院畢業(其同班同學史克里亞賓則是獲得小金勳章,兩人一時互為瑜亮)。
拉氐身高 一百九十幾公分,身材高瘦,流著小平頭,看起來像個嚴肅的巨人,他的手掌奇 大,曾經有人說他有末端肥大症,這樣的手掌寫出的鋼琴作品自然艱澀難以演奏。
拉氐個性 ,執拗、嚴肅、沉默寡言,只有對少數至交,才願意開其尊口,另外拉氐對於自 我的要求和形象的維護非常重視,據說他在學生時代,有一次他的老師 —— 當時頗有份量 的音樂院教授薩弗諾夫在演奏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任意更改他的原作,而遭到拉氐 的譴責,他毫不留情地指責這個改編在和聲及曲式上的荒謬無理,這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 ,然而位高權重的薩弗諾夫卻也不得不在天才面前讓步。 拉氐因為自我要求嚴格,所以比較無法忍受別人對他作品的批評,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作品 發表會非常的失敗,不僅樂評界給予無情刻薄評價,所有人都異同聲對它交相責難,拉氐 在這樣的打擊之下,自信全喪,有三年的時間,他精神衰弱,無法寫出任何音符,他說: 「我就像中風的人一樣,不知所措」。 拉氐後來在莫斯科,就造缎睦砻?t「尼可萊.達爾」,達爾的治療方式是 —— 在拉氐催眠狀態下給予他自我暗示,告訴他一定能寫出優異的作品,這樣的治療果然奏效 ,拉氐在 1901 年大病初癒,並且完成了他最受歡迎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從新拾回了他創 作的信心。 1917 年蘇維埃政權成立,拉氐在革 命中失去了大筆的財富,共產黨對於藝術的檢查和管制,使得拉氐藉出國巡迴的機會,走 上亡命之途,且終生未再重踏故土。拉氐在四十五歲時決定在美國紐約開創他事業的第二 春,他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就是為紐約寫的。二十世紀初他以大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 的身份活躍於美國樂壇,拉氐晚年德高望重,許多知名演奏家以他為首腦人物,包括鋼琴 家霍洛維茲、小提琴家密爾斯坦、以及大提琴家皮亞提高夫斯基,他們都崇拜拉氐,以他 為音樂權威。拉氐於 1943 年病逝於美國加州。
作品 : 主要是以鋼琴為主,但是他也有為數頗多的管弦樂、室內樂、和聲樂作品,他的三首交 響曲、管弦樂作品「鐘」、交響詩「死之鳥」、重現俄羅斯東正教合唱傳統的作品「晚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