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二三事 (完)

来源: 2011-08-14 01:50:4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置身在这个闻名遐尔的哈里里广场,十分钟之后,我们都了无兴趣。


看来看去都是些金银珠宝,手工艺制作,小礼品,香精香料。。。


这些都不是我们的 tea


 


出来之前,看很多的埃及介绍,提到有很多阿拉伯小吃,什么玉米饼,玉米糊,阿拉伯炸糕 。。。。历史悠久,香飘万里。


 


广场上有无数家阿拉伯的小吃铺,还没走进去,伴随着热腾腾的蒸气飘出街外的是一种略带酸性的味道。透过门窗看进去,那些锅里的是黑黑黄黄的糊状的食物,我们顿时没了胃口,再走,再找。


转了两圈,好像都是这种类型的。


找人问,好些人不会英语。会英语的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指来指去,走来走去,东西没吃到,肚子是真饿了。


若大个历史悠久的广场,难道就没一家稍微像样点的?


我们开始退而求其次,开口闭口跟人说麦当劳?KFC?木有!


哪里有?不知道。


 


好,再退而求其次,跟太太鼓起勇气,走进一家店里,立马邻座的阿拉伯兄弟们对我们另眼相看。那些菜单一色的阿拉伯文字,我们指着隔壁桌上的就说来两碗。


热腾腾的两碗端上来了,仍然冒着那种酸酸的味道,我们看不清里面到底是什么?


迷着眼睛,在碗中间捞起一勺,送到嘴边    ---------  诸位不能说俺歧视谁啊,这吃的东西还真不能强迫的,东西没进嘴里,胃里已经开始冒酸水了,这是生理反应,


跟任何歧视摆谱无关。


To eat or not to eat, that’s a question!


 


我们大眼瞪小眼,怎么样啊?


你怎么样啊?


原来谁也不尝第一嘴,还患难与共恩爱深呢。


最后,还是我吃了第一口。酸酸的,咸咸的,加上心理作用。。。。


我放下勺子对太太说别吃了,咱走。出店门时还跟他们比划太太生病了,不好意思哈。


 


来到街上,太太反复追问到底吃的是啥?


你还好意思问?你自己干吗不试试?


坏笑,你不是大腕喝酒,大块吃肉的吗?


哦,合着就该我去大口尝马尿?


哈,马尿,这可是你说的啊,不是你说的阿拉伯小吃很正点的吗?


对哦,我想起出发前做功课时在网络上吹得神乎其神的阿拉伯小吃,历史悠久,香飘万里 。。。真恨不得把那些胡说八道的家伙抓到这里来让他们给俺示范示范怎么个香法???


 


在那条街上再晃荡了好久,我们才上了一辆出租车回酒店吃。


此后六天,我们再也没有在街上吃过任何东西。


香飘万里的正点阿拉伯小吃,你可别问我。俺就试了一小口,还是胃里面翻江倒海的情况下,但肯定不是马尿。汉南要是误导了你,现在就提前道歉。


 


以后学乖了,在其他的城市,没有附带餐厅的酒店一律不考虑,每天吃过早餐后,顺带买好午餐的食物一并带走,再也不花时间去瞎掰。


 


 


审美疲劳


 


 


古埃及文明的灿烂辉煌不必再此多言了


刚开始看到那些雕塑,壁画,真是震惊加震撼。


 


后来我发觉,在各地的名胜古迹,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类似的图案,造型,主题和风格   ---------    汉南不是行家,也许真有不同。


回想起中国,历朝历代,三山五岳,各领风骚。


这是我发觉的最大的特点。


解释这一点,其实也不难,埃及民族性很单一,更重要的是只有一条尼罗河。而我们中国实在是丰富渊博得多。


 


看到后来,兴趣,注意力,体力精力直线下降。


在卢克索的最后一个神庙,我们连门都没进去,就在门口隔栏杆拍了几张到此一游。


 


在卢克索,有闻名世界的帝王谷,神乎其神地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他们费尽心机,杜绝一切被后人发现发掘的任何可能的痕迹。跟中国古代的皇帝一样,又要大兴土木,惊世骇俗,又要毁灭标记,永享地底下的繁华富贵。与之伴随的还有好多传说和训诫,无非是他们的墓穴动不得,密布暗道机关,冷箭毒刺,谁动谁倒霉。


 


我留意地观察过:距离


从帝王谷地到卢克索中心地域和尼罗河畔,大约是古代埃及一部马车牛车一二天的行程。构筑工程所需要的人员,粮食,水和器械无法脱离这个范围,大规模的墓穴建筑也超越不了当时的技术极限和地理范围。


几十座的墓穴被发现和挖掘,印证着人类因贪婪无知的共同的愚蠢  ------  这些帝王生前威风八面,都以为他们聪明绝顶,机关算尽,世上永远没有人知道他们葬在何处?


其实,有些墓穴居然是小孩子玩耍时被发现的。


运用现代科技,连这工夫都省了,直接在空中通过土壤的密度就对比出来了。


古埃及,有辉煌灿烂,也有局限短板。


 


那位老先生说的对,这些聪明才智已经玩了几千年,该轮到别人来玩了。


埃及如此,天朝的井底蛙们同样如此。


 


 


 


“胜利”的战争


 


从卢克索回到开罗,还有最后一天,没有很特别的安排。就想去看看埃及纸莎草纸的制作和展览,然后直奔机场。为了省掉路途再找车的麻烦,我们通过酒店包了一辆的士,一整天的行程全部概括了。


要求就是熟悉开罗,决不中途加价。


见到司机,我们再三确认所有费用就是这个,直到机场,再没有了。


同意?


同意!


 


好,先去看纸莎草纸的展览,我把地图给他看,他说他知道,全开罗就这么一家。


想想也是哦。


到了,我一看,怎么在河边阿,他指着一条船说就在这条船上  x^%$^%()_((+


我出发前再三对照过地图,纸莎草纸在开罗的展览根本不在河边。


 


于是我拿出地图再次指给他看,他说他不知道,他只认识这一家。


我实在受够了,我对他说要吗咱就去,要吗我到街上再找一辆。


他又立马说那个地方太远,怕来不及赶去机场。


没关系,大不了我们不看那个制作工坊了。


其实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真是能蒙就蒙阿。


 


  ZT : 纸莎草是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草叶呈三角形,在古代主要生长于埃及的沼泽和池塘之中,纸莎草茎高可达3米多,粗细与人的手腕相当,茎部富含纤维,用它为原料制造出来的书写材料就是纸莎草纸。


纸莎草纸的传统制法是:首先剥去纸莎草的绿色外皮,留下髓部,并割成薄片,放入水中浸泡几天,捞出后用木槌敲打,压去水分,重复多次,把薄片两端切齐,一条条横向并排铺开,然后在上面纵向排开,并用石块压紧,挤出糖质黏液,使草片相互黏结起来。晾干以后,用象牙或者贝壳磨平草片的表面,就成了纸莎草纸。经过这些工序制造出来的纸张表面呈水平纤维状,而反面则呈垂直纤维状。纸莎草纸通常被制成长不超过48厘米、宽不超过43厘米的纸张。几张纸为一打,被沿纤维水平走向的方向卷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一路上我们跟他有一搭没一搭地交谈,他来自乡下,当过兵,有两个孩子。他的国家很伟大,他的生活很艰难,老婆没工作,孩子要上学,开车要交税,警察很操蛋。。。


 


在去机场的路上,经过一个宏大的广场,有两架飞机模型在主建筑前面。


我随口问这是什么地方?


战争胜利纪念馆


 


什么?战争胜利?


我知道埃及打过很多仗,可是他们什么时候胜利过??莫非汉南把历史读错了?


我问说是跟谁打仗打胜了?


以色列阿


你们什么时候打败过以色列?以前那些丑事就不说了,最后一次不是在国际调停下双方停火的吗?如果停火就等于胜利,那以色列也胜利?一起胜利??


我们收复了西奈半岛。


可是你们的亚历山大不也 。。。


反正我们胜利了,他用双手做了个有力的动作。


 


在那一刻,我想起了那位老先生,想起了他对埃及和以色列中肯的反思和评价,想起了他的自尊和谦卑,我真的为身边这位羞愧。


 


这份羞愧,还因为我是中国人,至今还有好多的国人跟这位一样,胡吹瞎掰我们打赢了日本,打赢了在朝鲜的美军,我们就是第一神勇的天下无敌,打嘛赢嘛。


 


我读过先后四次的以埃战争记录,包括列色列方面的,也有埃及方面的,尤其是埃军总参谋长 Shazly, Saad 所著的 《跨过苏伊士运河》,全面描绘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策划,实施,反复,失误,经验和教训,最后Shazly, Saad本人因与高层不合而丢官离去。


以色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极其注重战争警报,但是后来他们发觉每次开战前阿拉伯的军官们罔置极其重要的军事机密于不顾,根本不是忙于怎样筹划向敌人发动进攻,而是忙于安顿撤离他们在交战地域的亲友甚至牛羊家畜,以色列的情报人员只需在主要公路上开个水果摊,任何时候见到大批的阿拉伯军官家眷和家禽往哪里撤走,相反的方向就是即将开战的战场,一点悬念都没有。


 


在战争年代,还有一个以色列的故事:以军一位护士和坦克军官在国外新婚蜜月,听到战争爆发了,他们立即中断了度假,以最快的速度返回部队,奔赴战场。48小时后,坦克军官腿部重伤,他的新婚妻子在后方医院亲自为他做了切除手术。


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以色列梅尔总理说过:我们什么都缺乏,就是不缺考验自己意志和勇气的时候。


 


如果不知道为何以色列能在阿拉伯几十倍土地,人口,军队,武器,海域的包围下撑过了半个世界,打赢了每一场企图灭绝他们的战争,这两个事例可能可以说明一点问题。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知道靠吹嘘子虚乌有的“胜利”的民族不可能有真正的胜利,也不可能赢得任何尊重。


 


那个宏大的战争“胜利”纪念馆在我们的身后渐渐隐去,但还长久地存在于很多埃及人的心里。愿真主保佑他们永世和平,知廉知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