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是“百家”,也有儒家的影响
儒家的“德治”主义---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毛泽东的“德治”思想---以“共产主义信仰”(共德)去感化教育人
毛泽东全力去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人民进行集体生产,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时期进行斗私,提倡先公后私,或者公而忘私,一切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儒家的“人治”主义---人格感召力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毛泽东的“人治”思想---以“为公之德”(公德)人格作感召力
毛泽东全力建立“人治”的榜样,其表现为大力树立工农兵这些下层人为榜样,大力树立张思德这个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典范,大力树立雷锋这个平凡的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人,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在农业战线上树立陈永贵这个农村干部主动带领村民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同甘共苦,带头劳动,不计报酬,清廉肯干的的大寨精神的典范,在工业战线上树立舍身为公的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埋头苦干的的爱国,忘我拼搏,艰苦奋斗,奉献等的铁人王进喜精神。在官员里树立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等等,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