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图书馆让我受益匪浅:读红篇

来源: 2010-07-27 16:49:5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美国大学图书馆让我受益匪浅:读红篇


以前我写过几篇关于我在美国成长的文字,很多人都对学中文和保留中文能力这个
话题表示兴趣。其实我一直想说说,自己对中文为什么有兴趣而且还一直保留着。
这两天我突然想到了自己以前在其它论坛发表过得一些随笔,把他们综合修改了一
下,贴出来分享分享。我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觉得文学城和我有点相似的人不少,
随手一贴,没准有些朋友们能找到怀旧时的同感呢。


二十年前,我曾在此读红

一篇旧作,写于去年秋天,修改于2010年夏天


上一个星期我和我先生到美东度假去了。说是度假,实际上目的也包括了一个怀旧
之旅,其实是为了回顾我十几年前的时光,同时也拜访一些多年不见的朋友。顺便
来到了几个怀旧场所,我曾经多年前在这里度过了大约我人生最美好的六个年头儿,
十四年后从加州回到此地怀旧,心中有著很多的感叹,甚至带有几丝怀旧的伤感。
在美国东部的宾夕法尼亚洲我曾经读过部分小学,初中和高中。另外在这个保守的,
没有多少华人和中国文化的传统的美国东部城市,我在一所当地我父母多年前曾经
就读的过的一所当地大学院校的东亚图书馆里度过另外许多个安静的读书日。

这所大学里有一个东亚系,自然也包括了一个东亚图书馆。里面收集了丰富的中,
日,韩,等几种语言的资料,其中中文数量最多,据说它所储存的中文资料的数量
在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当中排名第六。而且很多是现在市面上买不到了。在现在这个
物质丰富,交流发达的信息时代,随便什么东西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其它途径接触到。
而在多年前的海外,能接触这些也可以算是一种奢侈了。

在二十年前当年我十岁的时候,我头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原著的时候,就是在这里,
在这些个书架子上。转眼之间,近二十年飞跃而过,至今我仍然鼓捣这本著作。我
经常在问,到底它是否真正具备它所被赋予的价值?得到的答案是未知。但有一点
可以肯定,那就是:每当我看到它,便不由自主回想著那些难忘的记忆。

那个时候我住在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的这个传统城市里,每当我放了学之后便经
常陪伴著我的母亲在这所大学里的图书馆里看报纸。那是一所东亚研究系的图书馆,
收藏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国文史资料,非常全面。我妈妈看她的报纸的时候,我就经
常一个人在那里溜达,走马观花一样地东翻翻西看看。一次我来到文学部,看到了
满满好几书架子书,都带有‘红楼梦’这三个字,有时也有‘石头记’。隐约想起,
石头记就是讲的一个石头和一棵仙草的故事,而且是悲剧。我出于好奇,从架子上
抽出几本书,这些书有的旧的发黄,有的页数都被翻掉的了,有的是线装的本子,
十分稀奇。也有的新到连那些纸页都粘在一起,琳琅满目的什么都有,有各式各样
的小说版本,红楼梦平论,还有各类词典,诗词解说,人物谱等等。我心想,咦?
一部小说就有这些人研究?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红学’吧?这词经常听到但不知
它倒底是什么,因好奇便产生了兴趣。

后来,我就央求他们把书给我借了出来,开始阅读原著。正好那时刚方暑假,回到
家里我就兴致勃勃地翻起书来,让我爸爸抽空就给我讲故事。我爸爸的家人比较守
旧,一家子人从老到小的,按咱北京话来说都有那么点儿 ‘老八板儿’;他们对旧
的观念比较重视,在家里规矩也较多,头脑也很保守。他们的一些习惯和做法都显
然脱离时代。 妈妈总是摇摇头说那都是一些腐朽的, 发霉的东西,包括我俩看的旧
时与近代的一些小说,她也持有相似的态度,但是她倒是不反对我多去了解。妈妈
自人认为是个新派,崇尚美国和西方,一看中国那些凄惨的东西她就开始皱没头,
说心情压抑。我呢却挺奇怪,可能是我似乎继承了我爸爸那边的人的的性格多一些,
还是因为其它的原因,见这类东西总有一种亲切感。我爸爸成了第一个细致地启蒙
我读红的人。在阅读书中的情节及注解的基础上,我爸爸给我讲解了里面一些的典
故,历史,还有很多古老的风俗,习俗,礼仪,典故,工艺等等,从那里我就对好
奇的事物继续的进行伸延的了解。

在那里我看了很多红楼梦的释义书籍,一些红楼知识集成,人物评论。经常出现在
我面前的字眼有“索隐”,“考证”,“脂砚斋”,等等字眼,但当时都不知到是
什么意思,只是觉得有些神神秘秘的。有旧派的,也有新派的,还有文革时代宣传
性的不少专家写的充满了批判性的文章,我当时想或许有人研究他们,毕竟这些也
是珍贵的历史资料。看了看也见识了见识当时那个时代批判贾母,王夫人等批得非
常狠的的文章,让人不明白如此负面看人的这种极端的心态从何而来。我还对一本
书的题目有著很深的印象,名为“红楼梦是部政治小说”,留给我一个‘红楼梦不
仅是爱情小说,也在揭发社会’的功能属性。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难懂一
点的非白话的文章,满纸之乎者也,只能借著注解还大概能理解一二,看得懂看不
懂我都愿意去了解了解。

当我读到八十回之后,明显的写作风格就有点差别,思想内涵之外的笔触,风格,
连小说的色调都能感到不同。我隐约就感觉到曹氏和高氏虽然都是在写悲剧,但是
他二人不是一个悲法,用语言形容不上来,只是感觉高鹗给人一种乌蒙蒙的沉郁压
抑,而曹翁却是保持着古典传统中的哀而不伤。但他确实也有着自己不可忽略的戏
剧化的感染力,例如著名的二玉听琴,黛玉焚稿,而后宝玉伤怀等等片段,却给我
印象较深。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其中说到人生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
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我却觉得:红楼未完,至少可惜二字中产生了缺憾
之美,使得人们不由的去思索与领悟人生,或许这部书的宿命在冥冥之中因应了红
楼梦中落花流水等悲观的人生主题。

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奇书。它的内容中存有一个个包罗万象的世界,
有小有大,大中存小,小中隐大。它是一个当时的一个中国社会历史观的缩影,带
有它本身当时的思想内容,也反映了在它以前的沉淀了数年的文化内涵。其作者以
自然之法绘出自然之情,以自然之理释自然人生之境。在这之中自然也描写了一些
天然的人性中的主题,包括一些从传统角度被视为禁忌话题,因为情与欲本来就是
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对人类的生存起着重要作用。

这样的书适合小孩子看吗?它不是一个老少皆宜的小说故事。小孩没有到成熟期的
时候看这样一本书,也是违背了自然地成长,过早地接触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不
可预测,还有一些不适宜的内容。因为孩子还没有成熟,这个成熟是与心智,身体,
和阅历等多方面有关系的。既然没有经历过到某些相似东西或者感觉,也自然无从
有深切感受。如果他接受了一个早熟作家悲观的世界观,他不但会陷入其中,还会
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为什么呢,一个少年的思想还没有定形,最容易在无形中改变。
当一双纯净的眼睛在懵懂中探索世界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带有离世色彩而消极的影
响时常会代替一个孩子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因为它还没有辨别真实和虚幻,年龄小
的人尚处于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外界影响,大多以模仿为主,所以经常不能认清存在
的东西和未存在的东西。前面我提到了美学及文学对孩子起到的人格塑造作用,很
多大师极人物经常在肯定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以及它美学的感化功效。这当然是又益
的,正由于它有著感化功效,年纪越小的人对它一些内在很多不立于成长的内容及
思想更越是没有免疫力。



这里我看过所有的书都是借的,复印的。即使如此,这里的存在使我觉得它就是我
多年前中国文化养料的来源。如果不是它,今天你们或许看不到我在这个论坛里写
任何的东西。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当时那个单一的环境中连同我和中国文化的血脉。
另外在这里我认识了几位使得自己终身受益小朋友与忘年交,同他们的交流后来几
乎决定了我人生发展的很大一部分。

二十年后,当我再次踏入这家图书馆,我有一种和老友久别重逢的感觉。它还是样
子,表面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书本多了一些,让我找不到我原来看过的那个第一本
红楼梦。但是还是能看到几本。我就拍摄了起来,我先生觉得不可理解我的这种行
为,觉得我大老远做飞机到了这里,居然非要去图书馆,而且给这些书架上的图书
照相是难以理解的。但我觉得就应该如此,我想凡是任何一个懂得“爱物”的人都
会有所同感,见到一个老旧的物品,仿佛与一位分离多年的老友相聚。那天,我来
到此地,对著这些书架与图书的亲切,丝毫不亚于我的任何一个朋友。坐着大飞机
飞回到我十四年没有回来过的地方,多年来一直惦念着“她”。我到此一个重要目
的就是怀旧,所以就给这个地方有红楼梦的书架子上照了几张照片,也算是见证曹
翁名著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以及海外部分的同胞对华夏文化传统的珍惜。虽然后来
我去过很多地方的很多图书馆,但这一个是最充满亲切感的,因为它是最初的。

在这个地方,我除了读红楼还读了很多的名著,很多文选什么的,对我多年不写而
后来一拿起来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中文写作,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此,除了阅览古典
文学,中国历史,艺术等等书籍,在这里我也多次读过不少的民国和近代文学,文
集等等。包括鲁迅,巴金,老舍,郁达夫等等,我都看了不少。五四白话散文,小
说,几部大部头名著。解放后的作品也通过各类杂志看了许多,也包括海外的汉语
文学,开始觉得有时代印记,但是读久了就觉得少了点味道,但是文革以后80年代
文学还可以,我有个朋友说我写东西就是有点儿那个味儿。不管怎么样,毕竟80年
代那十年是我在国内成长的年代。而至今我觉得还是最欣赏三十年代的文字语言,
现在人根本没法比。现在如果你让我认认真真写篇通俗题材的散文或者短篇小说,
我想,在语言和语言思维上影响我较深的就是我看过的那几本近代文学以及西方语
言的结合体。

所以我真的要好好地感谢这个图书馆,给我提供了保留和伸延学习汉语书面语言的
机会,而且学习一些如果我一直生活在国内,可能都想不到去接触的东西。实话实
说,二十年来我没有上过一堂中文课,都是图书馆里的中文部给我“上课”。最奇
怪的是我以前在国内最厌烦的就是写作文,所以我大部分就是草草了事。而后来在
美国长大成人以后,想不到回顾过去竟然成为我的乐趣。其实我本来是喜好幻想的,
但是就是因为没有过多的外界压力,我才向往这个东西。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长
大以后就应该回国工作,所以非常自觉的去注重了解国内的文化历史,但后来由于
种种原因我没有实现自己的计划。

现在回想起来不由想到,那个时候那个地区美国的华人甚少,这所图书馆的这一层
楼就仿佛就是我在这个没落的美国旧城里的中国城,一个文学的艺术的中国中心。
每当我从这里借书又要还回的时候,都如同与一位老朋友道别一般,心里几分不舍。
多年以前,由于某些特殊情况,本人内向,好静,而在这个单一保守的美东城市里,
当时读些中文书,其实也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更多的是一种思念和怀旧。

可是,毕竟岁月流失,光阴似箭,当现代我企图再次回到过去的思想和心境中,几
乎已经不太可能了。一个是因为大环境变了好几个,随著生活阅历的增加,个人也
变化和成长的太多。留下的大概也就是那些模糊的记忆。有时想想觉得有点伤感,
可能我有些地方有点儿像林黛玉,(当然是主要在兴趣方面,而并非性格,我不太喜
欢她的性格觉得太酸了),感情纤细,而且对事物观察也很敏感,对什么都过于投入。
但也许就是这种性格让我写了不少怀旧的小品,不为别的,无非也就是自己的一种
情感的释怀。

既然拍了一些照片,也就顺便和大家分享了。

这里的书呢,凡是有著单一颜色书皮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书,因为当时毕竟是印
刷及纸张昂贵。我仔细找了找自己看过得第一本红楼梦,找了半天就是没找到,或
许被拿去修补了,因为实在太破旧了,我在的时候我快散架了。那些包装五颜六色
的书皮呢,很多是新书,也有很多是过去出版的新版。偶尔看到两册红楼梦,是我
原来很早以前看过了,一看还在,而且只是见到几本单册的,大概都被借走了,我
就赶紧拍照下来了。


1。 红楼梦书籍的部分。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多,可能很多都不在了。但是在当时来
说,就如获至宝了。



2。 一些红楼书籍的局部,这些书有很多过去我都没见到,都是近期出现的一些新
红学,有些不太靠谱。估计很多人都收藏了其中的一些。我很想看一本端木蕻良写
的曹学芹传,但不知倒那里去买,网络上是找不到的。





有几册大概是我最早读过的几本红楼梦我找不到了。第一本我找不到了因为实在是太老旧了,可能被图书馆收藏起来了。

3。 多年前我曾经读书和写作业的一角,每天我都在这里等我妈妈下班,然后一起
回家。虽然什么都没有变,当时看起来都似乎小的许多。

以前我经常从这个窗口眼望这栋号称具有世界西半球高度之最的教学建筑楼,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经常望着窗外憧憬著自己的未来,后来果真有些梦想实现了,看来少时的梦想对后来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4。 这是号称西半球最高的教学楼,里面都是教室。一楼有很多个“世界教室”,每个教室的室内装璜代表著一个国家。其中有一个是中国的,孔夫子在此有著一席之地。传统的木建筑装饰写满了唐宋诗人的名字。



------说到这里,我不由的想到了一个小插曲:
我记得自己再十二岁的时候曾经在这里的图书馆认识了一位非常谈的来的“忘年交”,
我们又经常在这个楼里聚集。是一位外人看去有点神神叨叨的美国画家兼作家,他
也是一位地道的中国文化迷,喜欢读英译本的唐诗宋词,也知道红楼梦,向往中国
艺术境界,那个纯朴年代的遥远东方在这位天真浪漫的美国人眼里是个朦胧的充满
诗境的地方,他经常说自己是中国人转世,上辈子住在长江流域的一个古城里。业
余时,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艺术与人生,一起逛博物馆,在一起讨论绘画。至今我
很感谢这位忘年交的大朋友,他的执着熏陶了我的青少年时期充满着憧憬和梦幻,
和这几个图书馆一样,至今对我的精神世界起到一定影响。如果即使在最现实的物
质世界里感到压抑时,我依旧也没有忘记做着一个梦,我不是指的空想,而是保留
给自己一个可以透气的没有外界干扰的让精神可以随意周游的世界。

我曾经用几小行的行书在自己的素描本上默写下红楼梦里面的“好了歌”,因为我
觉得仿佛这篇短小凝炼的诗词概括了古今的种种人生悲剧,非常附有哲理性。此老
外对这个十分好奇,问我是什么?可是中国文化里的内涵,除非对方熟悉中国古代
的语言,思想,历史背景,一般人如何能明确地去介绍和解释呢?古典文化思想上
的很多东西也是不可言传,对于中国人来说要理解很多东西,都需要一定的环境熏
陶和文化的沉淀,更别说对西方人,他们只能看到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模糊的东方印
象。西方文艺界在上个世纪初期就出现过东方主义,远东艺术影响了西方哲学,改
变了部分思考者的世界观,不少西方人用纯粹抽象的表现形式企图捕捉中国哲学,
但微小隔阂也难以不发展成根本上的差异,文化根源的不同的原故,使得外来的借
用只能影响到一定程度个层面。而我们近代的人因为外界的影响和潜移默化,我们
自己本身看中国文化也是带有西方的有色眼睛和从这个视角来衡量很多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