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登公寓──“张爱玲上海路线”的最后一站

来源: 2010-03-30 22:51:0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周林

喜欢张爱玲作品的人大都知道,张爱玲在上海常德路的爱丁顿公寓期间写过一篇饶有生活情趣的散文《公寓生活记趣》,详尽描述了她在此间的生活情况。确实,张爱玲一生最灿烂的文字大都是在这幢公寓的605房间完成的,因此爱丁顿公寓自然也是“正宗”的张爱玲故居,门口挂着铜牌。


常德公寓,原名爱丁登公寓。常德路195号,建于1936年。张爱玲曾在这幢楼的601室生活了5年左右。上海市第二批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


但是,公寓在当时都是租借住的,张爱玲在爱丁顿公寓之后,还居住过上海的其他地方。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就是一处。


卡尔登公寓(长江公寓)位于上海黄浦区黄河路65号
据《上海掌故辞典》记载,卡尔登公寓在1934年由沙逊洋行业广地产公司投资兴建,由凯司洋行设计并监工,次年竣工。因为临近卡尔登大戏院,就取名为卡尔登公寓。
  

黄河路是一条垂直相交中华第一街南京路的马路,国际饭店的半个身躯立在黄河路的地盘里。如果说南京路是相府千金,黄河路最起码也是小家碧玉。它曾经有一个非常响亮洋气的名字叫派克路。想来是因为它紧靠原来叫派克弄的南京路又正对着跑马厅而得名的吧。解放后改名黄河路,南京、黄河倒也像兄弟般亲切,再加上一个长江,简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国际饭店(南京西路170号) ,上海滩1930-1940年代地标建筑之一。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马总会大楼现为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32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张爱玲曾经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里住过短短的一年多。本来黄河路在许多上海人心目中并不算很有“名”的,但就因为张爱玲曾在这儿生活过,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张爱玲作品的再度走红,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顿时得到了许多文学“老中青年”的青睐,他们经常把它作为拜访“张爱玲上海路线”的最后一站,因为张爱玲确实是在卡尔登公寓301室的阳台上苍凉转身,只身一人乘船远涉香港。此后她就再也没有回过她一生钟爱的上海,那一年她才32岁。

套用一句张爱玲本人的话来说,有谁知道呢,也许就为了成全黄河路的今天,一个红遍上海滩的年轻女作家转眼之间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以至留下许多让人们有兴趣去“考证”的轶事,成为“张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卡尔登公寓如今早已改名叫长江公寓,但是几十年来,任凭风吹雨打,这幢扇形的公寓始终像一勾新月砌在黄河路和凤阳路的街口,这幢大型的英国风格的房子又像一座城堡匍伏在那儿,与著名的国际饭店后门遥遥相望。

公寓是老旧了,但是棕灰相间面砖的外表静默沉稳,依然有一种“绅士”气派,半圆型的立面后方还有矩形的层楼,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像一艘正在驶去的巨轮尾部。公寓里有四扇摇门,铰链式电梯,套入式的中央花园。每个层面有二十五个套房。

在卡尔登公寓里的张爱玲依然勤奋写作。她平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些女读者甚至找上门来向张爱玲倾诉心事;张爱玲在大陆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艾》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个印刷厂的排字工人,张爱玲为了熟悉排字工人的生活,特地跟姑姑去附近的印刷厂了解工人的生活;

张爱玲还是从这里出发,到位于虹口的江宁路上的威利大戏院去参加上海解放后第一届文学艺术家代表大会。张爱玲依然穿着她的旗袍和带网眼的白绒线外套,在一片“中山装”和“列宁装”里显得有些落落和寡高处不胜寒,所以很快她就转身离开了上海,离开了卡尔登公寓。

如今张爱玲已经去逝十多年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惟见“长江”天际留。“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只有这座长江公寓经过修整,还将长期地矗立在黄河路上,无声地向后人诉说着张爱玲的种种情怀。

《上海采风月刊》2008年第1期
照片来源于网络,慧慧配图说明。
---------------------------------------------------

张爱玲告别大陆之迷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最红火的高产作家。新中国成立后,她却突然去了香港和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究竟是为什么?

张爱玲注视着1949年后的上海,但她始终徘徊在新中国的门槛外。当时曾与张爱玲几度合作过的龚之方等人约请张爱玲为他们的《亦报》写稿。这样,张爱玲便以“梁京”为笔名,在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的《亦报》上连载了小说《十八春》,这部描述城市中上层旧家庭的小说引起巨大轰动。

1950年七八月间,在夏衍的安排下,张爱玲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工作。这两个月的深入生活,是她和中国大众距离最近的一段历程,但也是距离“她自己”最远的一个时期,因而也是她感到最尴尬和苦恼的一个时期。

她所看到的“贫穷落后”、“过火斗争”与当时要求的“写英雄”、“歌颂土改”相去甚远,她在写、不写、写什么之间困惑不已。

有朋友问她:“无产阶级的故事你会写么?”

她说:“不会。”她承认:“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我是写不来的,也不打算尝试。”这就出现了时代要求与自身状况之间的难以克服的矛盾。于是,她去意萌生。

张爱玲离开上海最直接的动因,是抗战时期的报纸上曾登过她去日本参加“第三届大东亚文学家大会”的消息,她说:“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是一年来常常被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

我所写的文章从未涉及政治,也没拿过任何津贴。还有人说她曾和汉奸胡兰成结过婚,和“汉奸无二”;《海派》报纸干脆说她因为穷困做了美国兵的“吉普女郎”……这些议论使张爱玲感到人言的可畏和来自政治方面的威胁。

夏衍很赏识张爱玲的才华,指名让她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别人都穿着列宁装,只有她穿着旗袍,很不合群。

她感到与新社会格格不入,但又不想改变自己;考虑到写作和政治上的诸多因素,她惟一的选择便是“离开”。

夏衍曾委托龚之方去劝她留下来,同时婉转地撮合她与著名导演桑弧的“亲密关系”,但张爱玲只是摇头,说:“恐怕这两件事都不大可能了。”她去意已决。

她当时对外公布的理由是“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1952年7月,32岁的张爱玲只身离开大陆去了香港。(转载自网络)

常德公寓: 张爱玲的家(上海)
淳子:解读张爱玲(上)
十里洋场──上海跑马总会
国际饭店──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上海色拉(程乃珊)
  • *发现上海:在乌达克的房子里
  • *十里洋场──爱麦新村里的白俄女子
  • *花旦李玉茹──上海绍兴路9号小传
  • *八卦一下──香港的“泛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