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定胜天的两篇文章
何祚庥: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 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 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来源: 《环球》杂志
————————————————————
敬畏自然 珍爱生命——与何祚庥院士商榷
作者:浦汉昕(美国宾州State College)
最近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批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的口号,将自然和人严重对立,提出他所谓以谁为本的“深刻的哲学问题”。他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 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他又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著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看来敬畏自然,罪莫大耶,阻碍生产力发展,反科学不说,还和中央的步调不一致,反对“以人为本”。
我想起多年前我的一篇讨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文章,我把人与自然关系作了一个比喻:“我们一直像在玩棋,对手是大自然。这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它的游戏规则也不同一般。这盘棋的规则首先是:
1, 我们永远不能将死对手成为赢家。将死了对手,人类等于自杀;
2,对手却可以将死我们,从而结束这盘棋。
在人类文明的初期,我们是诚惶诚恐地与自然对弈。但到了工业发达,科技倡盛的近代,我们有些忘乎所以了。正当我们步步进逼自然的时候,感到同时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重温这盘棋的游戏规则。
这盘棋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无论人类还是自然界,都是自我增长的系统。这盘棋不像我们发明的象棋,吃一个子儿,少一个子儿。无论人类,还是自然界,都能自我增长。今天被对方吃掉几个子儿,过几天它自己又会增长几个子儿。因此双方都存在著越战越强的可能性,这盘棋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持久了。我们玩这盘棋的最终选择,似乎就是和对手一直周旋下去,而且使双方都越战越强,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这盘棋第三条规则:
3,互利,双赢则永续”。
自然可敬,因为天地行健,生养不息,资源无尽,奥妙无穷,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自然可畏,因为它暗藏杀机,桀骜不驯,人也难免受难。康德说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两者使他敬畏。大哲学家的思考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当然也不妨碍任何人从无产阶级立场根据革命的需要再思考。
敬畏自然和崇尚科学有矛盾吗?我看没有。对自然的崇敬之心,恰恰是科学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推动力。每当我们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兢兢业业探索到一点自然的奥秘,小心谨慎地走出一步好棋,我们的对手会莞尔一笑,并给我们丰厚的瑰赠。崇尚科学技术也不意味胆大妄为,对自然不敬不畏。科学技术只是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对弈的本钱和手段。但科学技术又是双刃的剑,那些自以为掌握了自然规律,浮躁骄横,急功近利之士(来头越大的科学家,工程师越危险),他们给社会带来的确实是祸不是福。
敬畏自然和以人为本有根本矛盾吗?没有,不仅没有,而且敬畏自然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出发点。这次印度洋海啸,海浪排山倒海,一瞬间荡平无数的城镇乡村,夺去了二十几万人的生命,在如此凶顽狂暴的自然力面前,人是何等渺小,人的生命又何等脆弱。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生命的珍贵和丰盛。什么是以人为本?珍爱人的生命,就是以人为本。党中央从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认识到要“以人为本”,这的确是一大进步。我寄希望于人民政府切切实实地将不断在中国发生的矿难,空难,水灾,火灾,弃婴等等天灾人祸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珍爱和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并每年向人民如实报告在这项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敬畏自然,绝不意味要以环境为本或以生态为本。我从未听说谁提出过“以环境为本”和“以生态为本”。何祚庥先生将以人为本设置在虚拟的以环境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对立面,使这三“本”的内涵都模糊混乱。请问,当污染企业排出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损害当地人们的健康,导致癌症,死胎,婴儿畸形等等多种疾病以至于死时,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生态环境问题又往往是不同人群的利益冲突的体现。如果将以人为本设定为“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请问是以库区的人为本,还是以灌区的人为本?以污染企业的人为本,还是以受污染之害的人群为本?以我们这代人为本,还是以子孙后代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很容易解读为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沦为以领导的意志为本,为“首长工程”开道,以“伤心工程”入史。
一些人自称是无所畏惧的。他们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自称“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他们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围湖造田,毁林开荒,每每将自然逼到死角,也想对它实行全面专政。“大跃进”之后,紧跟的是“三年困难时期”,据说这是罪在上天,降灾于民。全国饿死几千万人,从没听说哪位高官,哪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认罪,忏悔,请辞。他们不敬畏自然,不珍爱人的生命,不敬畏百姓。他们敬畏的是当权者,敬畏的是人间的偶象,敬畏的是权。
何祚庥先生问“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中国抗“非典”的英雄蒋彦永医生作了最好的回答。他在中国非典型肺炎疫情扩展的危机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讲真话,揭露疫情真相,拯救了千千万万潜在的“非典”受害者。不仅中国人民感谢他,全世界的人民都感谢他。蒋彦永医生不仅挽救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生命,他还用良知,道义拯救了道德在中国的沦丧。蒋彦永医生树立了敬畏自然,珍爱人的生命,以人为本的好榜样。相比之下,那些隐瞒“非典”疫情,视人命为草芥,只知敬畏当权者的高官在人格上是何等的底下,猥琐!
你以为那些敬畏当权者的人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吗?你看有些人是科学家,院士,但撰文讲话每每要引用领袖的语录。他们真的领会到了“以人为本”的意义了吗?未必!他们明明白白的是以“政治为本”。看一看中国杰出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吧,他以言获罪,为反对当权者错误的治理黄河方案获罪,孤军奋战,不仅本人而且连累全家当贱民二十余年而忧国忧民终不悔,坚守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只向真理低头的高尚情操。黄万里先生是中国另一个敬畏自然,珍爱人的生命,崇尚科学,决不以政治为本的杰出榜样。
我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和全人类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让“敬畏自然”这样所谓的哲学问题走出哲学家的书本吧。我相信它将成为常识,成为新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威力越大,就越要对它们严格检验和把关,必须确保人与自然双羸互利的原则。在这方面若有什么闪失,人类将会共同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要特别关注那些习惯性不负责任的人士,严防任何不负责任之举。
我们敬畏自然,也珍爱人的生命。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天地之精华,珍爱自己的生命易,珍爱普天之下他人之生命难。然而人类未来,必是弃绝暴力,脱离野蛮,生命繁茂,瑰丽之社会。让我们理直气壮地敬畏自然,珍爱人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双赢,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