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忍受统一不可避免的短期阵痛,也不要让民族复兴遭受无休止的拖延和不确定的未来所带来的折磨。”
《中国化》的读者可能并不认识魏磊杰,他是一位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台独”势力的资深人士。魏磊杰是厦门大学的法学教授,以其在法律政治学与社会学、比较法律文化以及中共领导下的法治领域的研究而闻名,但他在两岸关系方面发表的著作却很少。然而,他的机构隶属关系却很重要。厦门大学是大陆领先的以台湾为中心的研究生态系统之一,而中国关于两岸动态的讨论也正稳步转向法律和规范工程:进一步打击“台独”分子,通过灰色地带策略扩大“行政执法”,或规划统一后的治理路径。在这种背景下,一位法学学者涉足传统上由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专家主导的领域或许并不令人意外。
魏京生的文章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化2025》两岸关系报道中的一些主要线索。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华评估了特朗普再次担任总统对台湾的意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严安林为战略耐心辩护,同时仍认为五到十年内实现“和平统一”是可行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高志凯概述了从灰色地带施压到有效控制的强硬路线,包括台湾境内亲北京势力可能策划“内部政变”;最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钟厚涛主张利用危机,推进以“破立转”(“揭露、建立、改造”)为基础的话语战战略。
魏京生对这四个因素进行了拓展,有时甚至进行了激进化。与绝大多数同行一样,他坚持政治正确的立场,认为和平统一是最理想、最有可能的结果;与高和钟一样,他呼吁采取强硬手段,重点是加强威慑、胁迫和领土扩张。他与张教授的观点分歧或许最大,在于他对华盛顿的解读:与张教授不同,魏京生将特朗普2.0视为一个真正的“百年一遇的机遇”,可以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一项重大协议——这一评估基于一个略显脆弱的假设:特朗普拥有并将继续行使足够的机构权力来达成这样的协议——如果他选择达成协议的话——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明年不确定的中期选举之后。
关键点
-
两岸关系取决于华盛顿、台北和北京重叠的“三角”国内政治,以及美国、台湾和中国的外部“三边”动态,而总体的中美关系仍然对台湾的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
-
赖清德和特朗普的总统任期重置了两岸政治格局:台湾的“台独”倾向日益根深蒂固,而特朗普的回归则重新点燃了与北京达成划时代大交易的前景。
-
随着台湾认同感不断增强,维持两岸可持续“现状”的幻想已经消退,和平统一或冲突成为唯一现实的轨迹。
-
将“民族复兴”置于“统一”之前是不可行的;持续拖延只会加剧台湾分裂主义,因此北京应该接受短期痛苦,以避免永久的战略困境。
-
特朗普以利润为中心的世界观,加上共和党对国会的统一控制,为北京提供了“百年一遇”的谈判机会,而美国打一场代价高昂的台湾战争的意愿却持续减弱。
这篇文章最初是上个月面向付费订阅用户发布的。
想要抢先体验精选内容并完整访问Sinification的存档,请考虑成为付费订阅用户。作为非营利组织,Sinification 依赖于您的支持。
-
有三个因素支撑着这一机遇:特朗普重视交易而非意识形态;总统权力的增强掩盖了国会和主要对华鹰派的抵制;印度-太平洋地区力量平衡的变化引发了华盛顿的“放弃台湾”辩论。
-
北京应该采取“过山车式”策略:继续以低强度、低成本孤立台北,向华盛顿施压,迫使其牵头重启两岸谈判。
-
北京应该扩大“金门模式”,对台湾周边海域和空域实施有效控制,逐步推进“行政统一”,同时建设在不引发直接军事冲突的情况下实施全面封锁的能力。
-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应该利用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和美国影响力的减弱,在国际协议中嵌入明确的“一个中国”条款,并删除“和平”措辞,确保武力统一的选择享有更广泛的外交保障。
-
北京应该以一部全面的《国家统一法》取代2005年的《反分裂国家法》——允许统一后的政治重组,明确台湾公民的权利,并对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活动制定更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威慑作用。
作者
姓名:魏磊杰出生年份:1981年(年龄:43/44)职称: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法律政治与社会学;比较法;民法;法律理论教育背景:河南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1999-2006);上海交通大学法学博士(2011)国外访问学者经历:台湾国立政治大学(2008、2017);荷兰蒂尔堡大学(2009-2010);比利时根特大学(2015-2016)
台湾问题持续拖延的可能性很小
魏磊杰
中国评论新闻网 2025年6月22日发布这篇文章由Ailsa Brown
整理(插图:OpenAI 的 DALL·E 3)
注:以下为魏磊杰文章的简要概述。建议读者参阅原文全文。
1.“三角”和“三方”动态
-
评估两岸关系必须建立在对“三角”和“三边”格局的理解之上。
-
“三角”关系指的是美国国内政治、中国大陆和台湾所谓的“国内政治”。
-
“三边”关系是指美中关系、美台关系和两岸关系。
-
-
国内政治动态往往塑造和推动外交政策,这一原则对于理解台湾周边事态发展仍然高度相关。
-
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中美关系。
2. 国内政治动态
-
2024年以来,国内政治领域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
-
首先,在台湾,赖清德领导的民进党成功连任三届总统。
-
第二,美国方面,特朗普成功连任。
-
-
如果台湾“台独”思潮得不到遏制,将会愈演愈烈,台湾与大陆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
然而,随着特朗普连任,与中国大陆就台湾地位达成协议(可能通过发表第四个联合公报)的可能性已不再被排除。[注:“三个联合公报”是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2年、1979年和1982年发表的重要官方声明,建立了两国外交关系,并概述了各自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
-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将对台海问题的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估这一问题。
3. 三种潜在发展轨迹
-
“新现状维持论”在西方和台湾地区得到广泛支持,但这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
-
这主要是因为台湾社会正在稳步走向“独立”。
-
魏京生:“经过台湾内部多年的分裂主义思想灌输和媒体操纵,‘台独’思想已经在民众潜意识中扎根。”
-
-
如此一来,就不可能指望“台湾岛内势力”主动选择统一了。
-
目前,两岸关系有三种可能的走向:
-
和平(即和平统一)(和)
-
战争(战)
-
长期僵局(拖)
-
-
其中,和平统一是最有可能的结果,战争的可能性次之,持续僵局的可能性最小。
四、“复兴”与“统一”的联系
-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保持战略耐心,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避免过早地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发生冲突。
-
根据这种观点,如果两岸统一的时机判断错误,可能会偏离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大目标。
-
这一派认为,一旦实现民族复兴,台湾问题就会自然解决,就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样。
-
-
然而,由于台湾目前正处于“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之中——台独情绪主导选举政治,导致民进党屡屡获胜,而这又加深了民众对统一的抵制——越来越难以相信这种情况能够继续“拖”下去。
-
因此,我们不可能消极地等待统一的自然发生。
-
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估“复兴”与“统一”之间的顺序。
-
魏京生:“与其让民族复兴遭受拖延的无尽折磨和不确定的未来,不如忍受统一(通过和平或武力手段)不可避免的短期阵痛。 ”
-
5.特朗普是一个机遇
-
目前,台湾问题陷入僵局:战争对于涉事三方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但谈判在政治上又不可行。
-
魏凤和:“台湾问题是目前中美之间唯一可能引发直接军事冲突的热点。”
-
-
不过,由于台湾问题并非特朗普的首要任务,两岸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可能正在降低。
-
特朗普连任为打破两岸政治僵局创造了契机,中美通过谈判解决台湾问题更加可行。
-
特朗普复出为谈判创造了空间。正如台湾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所言:美中就台湾问题进行谈判的可能性现在有30%至40%,高于拜登时期的10%。
-
魏:“对于中国大陆来说,这是一个百年一见的大机遇。特朗普代表着一个机会——一个必须抓住的机会。”
-
魏:“对中国大陆来说,‘买台湾’和‘拿起武器’哪个更值得?答案显然是前者。 ”
-
大陆必须慎重考虑,不能轻举妄动,但也不能拖延。
-
-
特朗普为美中就台湾问题进行谈判提供了战略开端,这主要有三个关键原因,也有三个战略维度可以促进和平统一。概述如下。
6. 战略开放——原因一:利润高于意识形态
-
根植于民族保守主义的特朗普主义,即使在特朗普四年任期结束后,仍将持续塑造和主导美国政治。
-
特朗普对美国的建国理想、道德标准或意识形态原则毫无执着,也没有承诺维护国际准则。
-
特朗普的行动以利益而非原则为导向,表明他对意识形态或制度差异表现出务实的漠视。
-
尽管特朗普仍然将中国视为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并致力于压制中国,但他的做法更像是一场商业竞争——出于算计,而不是与“邪恶共产帝国”的生死搏斗。
-
正如理查德·布什和瑞安·哈斯自己所言,特朗普很可能会以交易的方式与台湾打交道。
-
对于台湾问题,特朗普可能对向台湾出售武器比向台湾派遣军队更感兴趣。
7. 战略开放——原因二:国会的(有限)作用
-
美国国会一贯保持反华论调。
-
然而,其对美国台湾政策的影响有限;实际上,总统在外交政策决策方面享有广泛的自主权
-
共和党控制国会两院,特朗普现在掌握着巩固的行政和立法权力,这代表着总统权力的巅峰时刻。
-
因此,他可以在最小的制度阻力下推进其国内和外交政策议程。
-
此外,除非有明显的投资回报,否则特朗普对增加对合作伙伴的安全援助几乎没有兴趣。
-
因此,副总统万斯、国务卿卢比奥、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等对华鹰派人士不太可能将他们的“亲台”逻辑强加给特朗普。
-
魏京生:“也就是说,美国如何应对台海危机,最终还是要由特朗普自己决定。”
-
8. 战略开放——原因三: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平衡
-
在美国,出现了“新弃台论”和“制衡论”。
-
新放弃台湾理论认为,与中国就台湾问题开战的代价太高,正如詹妮弗·卡瓦纳和斯蒂芬·沃特海姆最近在《外交事务》上所论述的那样。
-
平衡论认为,美国应着力平衡印太地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试图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霸权。
-
虽然这些并非美国主流观点,但却与特朗普阵营中几位关键人物的观点一致。
-
例如,时任国防部政策副部长提名人的埃尔布里奇·科尔比强调,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核心利益是防止中国主导。他警告说,与中国的任何军事冲突都很可能没有结果,代价高昂,并导致美军兵力耗竭。
-
新的“放弃台湾论”和“平衡论”是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而产生的。
-
直到苏联核武库总量超过美国之后,华盛顿才开始将莫斯科视为同等水平,平等地讨论全球事务。
-
对于台湾问题也是如此,特朗普团队现在正逐步走向“寻求和平的战略”。
9. 和平统一——准备一:向华盛顿施压
-
如果特朗普采取“拖延”策略,不打“台湾牌”,北京如何继续走向统一?
-
尽管台湾问题原则上属于中国内政,但如果美国向台湾施加压力,使其坐到谈判桌上,结果将会更加有效。
-
大陆领导人现在认识到,依赖台湾内部支持统一的力量是徒劳的。
-
北京转而采取“隔山打牛”的策略,即向美国施压,促使两岸关系发生改变。
-
如果特朗普希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就应该像对待泽连斯基一样,迫使赖清德进行谈判。
-
在中美台三角关系中,继续对台北实施低强度的“隔离”战略,仍然是施加压力、促成谈判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选择。
-
魏京生:“对民进党当局施加的压力越大,美国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 ”
-
10:运用金门模式
-
大陆应全面落实“金门模式”,建立大陆单边管控下的台海新格局。
-
在这种模式下,海警行使“行政执法权”并进行“非军事行动”。
-
这将使华盛顿失去明确的法律或战略干预理由。如果美国部署军事力量,那么挑起敌对行动的将是华盛顿,而不是中国。
-
解放军在台湾周边的飞行主要出于心理和安全目的。相比之下,海警在台湾周边海域的巡查将直接挑战台湾的管辖权和治理权威。
-
在最近的围剿演习中,北京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对大陆沿海所有近海岛屿的执法控制权(注:例如,参见联合利剑 2024A 演习)。
-
剩下的只是正式的主权宣示,这可以通过踏上这些岛屿并在那里建立地方治理来实现。
-
魏京生:“大陆海警应效仿黄岩岛、钓鱼岛等岛礁,逐步收紧管控,将台湾本岛周边所有重要海域纳入有效管辖和控制之中。”
-
魏京生:“这将为大陆推进‘行政统一’提供绝佳机会。[这可能包括]取消捕鱼权、剥夺[台北]对较小岛屿的治理权、破坏和切断海上航线,以及封锁港口和海上航线——从而逐步将台湾周边海域甚至领空置于[北京]有效的行政控制之下。”
-
这一模式类似于“北平模式”,即在不引发战争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维护主权。
-
与此同时,它还增强了随时对台湾实施全面封锁的能力,使北京能够在不跨过这一门槛的情况下一直处于战争边缘。
-
这就为“以武逼谈”,甚至“以武逼统”奠定了基础。
-
特朗普会把台湾摆上谈判桌吗?他不太可能打台湾牌,因为回报低、风险高。
-
因此,中国大陆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占据主动,掌握节奏。
-
魏京生:“中国必须建立并遵循自己的节奏——而且这个节奏要快,不能慢——这样才能让华盛顿处于被动地位。”
-
11. 和平统一——准备二:在多极世界中运作
-
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的多极世界秩序正在出现,这个秩序缺乏明确界定的意识形态阵营,并且越来越受到国家自身利益的驱动。
-
传统盟友正逐渐不再与美国明确结盟。
-
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奉行“美退我进”统战策略。
-
大陆应借此机会将一个中国原则纳入尽可能多的双边国际协议中。
-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从联合公报中删去“和平”一词,代之以标准措辞,例如:“坚决支持中国为实现国家统一所做的一切努力”。
-
根据洛伊研究所2025年的报告,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有89个正式承认大陆对台湾的主权,并支持大陆采取“一切必要努力”实现统一的权利。
-
这意味着,一旦大陆军事接管或封锁台湾海峡,这89个国家应该保持沉默;否则,他们将违反联合声明中做出的承诺。
-
减少对和平的提及并增加自信并不一定表明大陆决心通过武力实现统一。
-
事实上,确立一个国际社会接受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即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能会降低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
12. 和平统一——准备三:新的“国家统一法”
-
如今,2005年3月通过的最初的《反分裂国家法》已不再足够。
-
两岸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民进党奉行“柔性台独”策略,小心翼翼避免触碰《反分裂国家法》划定的红线。
-
即使在国民党内部,对“九二共识”的支持也日益受到质疑。
-
作为回应,大陆必须制定更全面、更可执行的法律框架。
-
202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发布法律文件,规定对宣扬“台独”行为的刑事责任。
-
但由于其法律效力和范围有限,该文件无法取代系统的《维护国家统一法》。
-
任何新的立法都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
法律应明确规定回归后台湾居民的权利,以减少心理抵触,缓解公众担忧。台湾居民很可能将保留与香港和澳门居民类似的权利。
-
鉴于民进党的主导地位,其他政党可能会寻求与大陆重新结盟,以在两岸统一后重新获得政治影响力。新法应提供灵活性,以适应此类基于利益的重新调整。
-
该法还应明确规定“迫害统派罪”,使大陆能够行使域外管辖权,包括对“台独”分子进行缺席审判,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慑作用。
13: 统一的时机
-
台海的未来不是是否追求统一的问题,而是何时统一的问题。
-
时机不应该由美国干预的可能性或台湾独立活动的强度决定;而应该由大陆自己的主权政治判断决定。
-
最重要的是,大陆现在需要的是战略决心和政治意愿。
-
魏京生:“当然,美国对台政策的任何转变都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现,因此期望台湾在短期内成为‘筹码’和即将举行的习特峰会的核心议题是不现实的。目前,统一的条件还远未完全具备,但显然正在走向“将熟未熟”状态。虽然在特朗普离任前仍难以预测统一的可能性,但可以合理预期,未来四年统一的总体轮廓将越来越明显。简而言之,一条清晰且不可逆转的统一轨迹将会出现。无论海峡两岸领导层如何变化,我们都将进入完全统一的最后阶段。 ”
阅读更多
郑文杰并非简单地主张北京继续对台“切香肠”策略,而是像钟南山这样的强硬派学者似乎更倾向于最近的“金门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得寸进尺”——这种做法与他防止危机失控的建议格格不入。同样令人不安的是钟南山等人的立场,他们虽然经常坚称中国无意将其政治模式输出到国外,却积极颂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点,同时又试图通过谴责他们所认为的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内在缺陷来抹黑它们。赞扬一种制度和推广它之间的界限其实很模糊。
加入我们——基于项目,灵活承诺。
(谷歌翻译: Taiwan: Wei Leijie’s Case for a "Once-in-a-Century" Deal with Tr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