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篇具有反思意义的文章——俄罗斯一定是战斗民族?!想到中国就一定是熊猫?!

来源: F0069 2019-10-17 14:36:0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762 bytes)

莫斯科中国论坛 | 想起俄罗斯就是战斗民族?想到中国就是大熊猫?

学术沙龙
 

作者:凤凰网国际智库

本文转载自:凤凰网国际智库(ID:ifengtank)

尼采曾说过,偏见和无知相比,是距离真理更遥远的东西。

一个国家经岁月沉淀、千年累积的厚重文化,最终沦为区区几个标签和符号,而当整个世界在各处竖起高墙,刻板印象和狭隘观念的生长空间也更宽阔,自然也会在误读的沼泽里越陷越深。

破除中俄两国文化的误读,从两国青年开始。10月12日,由凤凰网和俄罗斯中国总商会联合举办的2019“与世界对话”论坛中,一场面向两国青年群体的对谈显得尤为珍贵。

青年作家蒋方舟、原中国留俄学生总会主席,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博士卢森通、俄罗斯国家金砖电视台主持人、出镜记者唐晶聊起了“破除‘真实的谎言’——你真的了解中国/俄罗斯吗?”

3位结合自己的领域,谈起自己对俄罗斯的印象和感受。对于中俄之间不同的文化符号是否存在刻板印象,怎样破除隔阂支了各自的招。

 

蒋方舟——俄罗斯文化如何教我“做人”?

 

我今天想聊一聊俄罗斯的文化所教给我的事情,而且我希望我的分享,能传递给各位之后,变成俄罗斯文化教给我们的事情。

俄罗斯有些大诗人很有意思,他们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拥有非常丰富的人生,比如教给我很多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

我非常喜欢普希金,但是我在看《普希金传记》的时候很沮丧,他写了很多诗,闯过很多祸,爱过很多女人,但是他在成为俄罗斯第一文化偶像的时候,那个战地作者有这的一句话评价,说“他深深伤害了我”。

那年,普希金只有20岁,他已经作了非常多的诗,也同样爱过很多女人。比如,他当时去一个地方游玩写作时,一位当地的主人写信说,太吃惊了,普希金已经有三周没有爱上任何一个女人了!

普希金教给我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在这点上也同样非常感激我的母亲),就是——某种意义上和社会标准下的优秀和不自由,其实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概念。

从小在家、学校和所受的社会教育、接受到的所有经验都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要做一个优秀的人,要做一个自律的人,但是自律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你不再自由。所以我非常感激我母亲,从小告诉我——你在学校里,不要做一个“被老师盯上”的人,这个被老师盯上有2种含义,一种含义说你不要被老师约谈、被老师盯上,第二种是你不要太优秀而被老师盯上。

她说比起当一个好孩子,我希望你做一个自由的人。直到现在。我回看到整个学生生涯,我非常感激她。

所以,我觉得在座的很多年轻人,在现在的标准下,我们已经不太会闯祸,或者说我们已经不太看谁在闯祸了。我们看到所有的青年偶像,包括明星,都是以勤奋,自律三观正,这样作为标榜,我们把这些人称为学霸,但是在我们视野范围内,我们已经很少去赞美一个自由的年轻人,一个自由的灵魂。

第2个我想说的是,俄罗斯的阿赫玛托娃,她是一个女诗人,很有才华。她写过一首诗,叫做“自己这样简单明智的生活”,里面写了很多快乐的诗句,歌颂那些美丽的事物,但是后来,我发现她虽然教会我很简单的生活,但是她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简单生活。她的婚姻不幸,她的丈夫被枪决,她的儿子被关押,反反复复进监狱被关押了13年,包括她自己也被软禁,她在软禁期间也几乎不被允许读书,不被允许写作。

所以,她这个诗歌怎么流传下来的(也是一个奇迹)。她住的地方有监听设备,当朋友来做客时,她和朋友聊的都是一些正常的事,但是,其实她在给她的朋友写小纸条,写下她的诗,让她的朋友背诵下来。

她就是在这样如此残酷的环境当中,非常坚韧地度过了她的黄金岁月。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人经历过上述这样的时刻。

比如说,梁思成的女儿回忆过,有一次,梁思成的书中掉下来一个纸片,上面写着“美丽”二字,梁思成恐惧地发抖,怕他写着“美丽”的纸片别人发现。

而阿赫玛托娃教会我,就是坚韧,我觉得这一点其实也可以分享给在座的各位,我今年30岁了,我发现自由是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同样重要的还有坚韧。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非常非常快的时代,这种变化带来的危机感是多方面的,一种是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你所做的工作会被取代,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去工作。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帖子,讲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不再使用80后,比如讲互联网企业工作者,到40岁就被辞退,所以,我们能感受到技术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而在这个不确定性当中,我觉得唯一能做的,或者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坚韧,具体地说就是不要去抱怨,或者不允许去抱怨,这个情绪也是我在俄罗斯文化里面学到非常重要的一点

阿赫玛托娃有一句诗“我知道如何去爱”,其实我一直到前段时间我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爱是需要勇气的,意味着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也意味着爱这些困苦,爱这些逆境,爱这些困难,甚至去爱这些恐惧。所以我觉得俄罗斯诗人教给我的,或者说俄罗斯文化能够帮我去度过我所经历的青年危机和中年危机,其实就是这两点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自由和坚韧。所以我在这里也分享给各位,因为我觉得你们来到这之后,给你们带来第一步就是去拥抱这种过去的经验,接下来,我希望你们去拥抱更丰富的人生。

亲笔给习大大写信,还得到回信的卢森通:不要辜负这个伟大时代

当时,我代表俄罗斯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给习主席汇报一下我们新时代的留俄学生的新面貌。没想到,很幸运地得到了习主席给我们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写的回信,这肯定不是给我个人的回信,也是给我们整个中国留学生的回信。

因为我们这个环节的主题是面向青年一代,作为一个在俄罗斯有10年留学经历的人,我在莫斯科度过了我的本科、硕士、博士,现在,我去北京大学继续深造,这里我也特别有感触。从五六十年前,当时的卢斯特学长,一直到我们当代的留俄学生,我们在这里生活学习,构建起中俄的友谊,和俄罗斯青年人一起互动。

11年前,当我来到莫斯科的时候,当时语言不通,所以来到俄罗斯之后,学俄语对我来说特别困惑,刚开始特别难,去和俄罗斯同学一起上课,我在讲台下听不懂俄罗斯同学说的内容。俄罗斯同学很帮助我,让我不断成长,不断学习。

特别是2013年以后,我们国家和俄罗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经常来访俄罗斯,普京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也经常赴华。

所以,我们现在的留俄学生更是恰逢到历史机遇,我也很荣幸能身处这一历史的机遇中,来到俄罗斯学习。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学,也都赶上了这个大历史时代,大历史背景,所以我想跟大家说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也是背负使命的,我们坚定地背负着一个重要使命,我们也需要思考中国新一代青年应该做什么,我相信我们的前辈已构建了一个良好平台,让中俄关系越来越好,而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思考如何把中俄的关系发展得更紧密。

从我个人经历来讲,2017年,为什么我们想给习近平主席写一封信,汇报一下我们留俄学生在俄罗斯的生活情况,我认为这其实也是在国家和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个重要国家。第二个原因在于我们新时代的留俄学生,在这边学习俄语,构建中俄友谊的平台。在这种历史的机遇下,我们给主席写封信来汇报我们的生活状况。在中国驻俄大使馆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把这封信呈给习主席,在一个多月后,主席就给我回信了。当时,在整个留学生界,包括整个教育界,甚至全国都掀起了学习回信的高潮。我们留俄学生也是非常深刻地学习,并且思考如何更好地留学报国。

大使馆教育处也在这一基础上,成立了回国实习就业、创新创业的平台,包括在俄罗斯中国总商会的支持下,给我们大量资金帮助,让我们很多以前没有参加国内的一些科技产业的留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且,我们也举办了很多学术会议,我们也邀请了大量俄罗斯的导师,我们中国博士生导师去中国开会,和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我们还开办了很多大型讲堂,包括冯玉军老师昨天还在使馆给我们留俄学生讲新一代的中美俄关系。满足了新时代留俄学生对知识、对学术追求的渴望。

通过国家的帮助,我们也构建起了整个中俄之间青年交流的纽带。特别是俄罗斯的青年学生联盟,他们的青年组织也在不断去中国学习交流,大量的俄罗斯青年一代学习汉语,大量的俄罗斯新闻积极正面地报道中国。这都是一个很好的转变,特别是今年国庆70周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给中国提供了1949年建国的珍贵彩色视频记录,这都是象征着我们中俄之间的友好情谊。

我在俄罗斯,每年也都会去无偿主动参加俄罗斯阅兵,今年我们中国70周年,我也有幸成为北大方队的一员,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群众游行。那一刻我就感觉到中国和俄国人民都有很深刻的爱国之心,都是那种浓厚的两个民族对彼此祖国深刻的爱国之心,这支撑着两个民族在这个世界上不竭努力,以及这两个国家为了共同目标越来越靠近,一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我相信我们青年一代会大有作为。从我个人来讲,我虽说经常在国内,但是我也在国内经常参与一些中俄友好交流活动。最近,我们两国的青年也在进行合作和交流,非常感谢这个时代,但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这些同学们,不要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最后我想引用习主席给我们留俄学生的一句话来结束——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

何以破除中俄对彼此的刻板印象?

蒋方舟:我觉得这可能和网络传播有关系,因为网络传播总是会选举一个最引人眼球,或者最好记的名词去对一个复杂事物进行概括,比如说所谓的战斗民族,因为现在我们说战斗民族时,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对这个所谓战斗意义的一些简化,比如说它象征着彪悍、象征着不怕疼。

所以,当我们提到战斗民族时,我们脑海中想象的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或者是有点喜剧的形象,但是,我觉得当你足够了解它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说,我看芭蕾舞剧,那天天气非常不好,但是我看到非常多的人,可能他们就是工薪阶层,穿上了非常好看的衣服看一场芭蕾舞剧,他们没有简单着装,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于美、对于典雅一种尊重。

卢森通:我经常回国,国内的朋友问我,俄罗斯是不是整天吃土豆牛肉,由此可见,这个土豆牛肉成了俄罗斯的代名词,但是,在这边生活我们就知道,其实俄罗斯的食品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土豆牛肉,还是有巧克力,有烤鸡,有好多吃的。

俄罗斯对我们也有刻板印象,俄罗斯人每次问我,说你们中国人是不是什么都吃?包括狗肉,他们对此还很感兴趣。但其实我觉得,这还是一种文化差异。是一种片面性,因为中国有14亿人,俄罗斯有1.4亿人,俄罗斯有100多个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所以说,可能是文化差异造就的。但是,现在随着两国交往比较深,两国互相了解程度越来越深,这种印象慢慢也会改变。

如何破除误读?

我觉得首先从媒体层面做起。比如,播放一些当代俄国或者中国的电视、电影包括新闻报道。第二是扩大互访、留学交流,让我们更多民众之间能有更多机会互相接触。还有,让我们和国内更多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宣传当今俄罗斯的情况,而不是说停留在几十年前,我们对俄罗斯的印象,而是应该多讲一些现在的故事。

我们可以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们可以唱《喀秋莎》,《红梅花儿开》,但是这都是很早的歌曲了,都是上个世纪的东西。而现在进入新的时代,特别是两国交流的新时代,我们更多需要一些当代精神上的东西,我觉得关键还在于我们青年之间的交流合作。

“这个民族厉害起来,连自己都刻板”

 

唐晶:一开始得知我们讨论内容后,我就冲到街头做采访。首先,我想知道俄罗斯人自己对自己有没有刻板印象,我当时利用自己记者工作之便,找了20个俄罗斯的朋友,他们说了几个关键词,认为自己民族性的答案是怎么样的,我得到最多的答案是“有文化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文化概括得不全面,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刻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第二个关键词是“受苦受难”,我们可以想象出在这么严酷的环境里面,人类是怎么样生存下来,我在俄罗斯长期生活,都知道为什么俄罗斯机制可以让科学技术容易出现,所以,俄罗斯的一步一个脚印做得非常好。他们也期待自己的后来者能够被继续开发。

第三个就是,他们确实是在苦难中,会自己寻找温暖的民族。所以说,这个民族厉害起来,甚至连自己都很刻板,从有标签性的描述词就可以看出来。

朋友们,都知道我经常穿梭于莫斯科的博物馆,刚才老师他们也提到了,博物馆是一个了解文化的好地方,现在大家来看,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是这里面特别像剧场,因为那里的研究员好不容易从土里挖出来了一个宝贝,他非常期待能够非常深刻、全面地把自己这件宝贝当作故事来讲述,用自己的文化背景来体验。

所以我发现俄罗斯的考古精神,就是这种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是非常好的一个东西。我知道在座各位是两国文化的交流者,都是桥梁,但是怎么能让自己这个桥梁非常有效地发挥,当然是用这种考古精神,把自己专长发挥到最大。

考古精神是重点,因为这不仅帮助我们在每一个行业打破刻板印象,而且它还可以有更多好处,我记得蒋方舟老师说过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多读书,不然你三观都是来自亲朋好友的”。

来源:凤凰网国际智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