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去中华化’:蔡英文文化政策刍议”;作者:谢楠(北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成员,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全文刊登于《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9月号(总第225期)。
5.20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强力实施“文化台独”政策,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动作频频,令人瞩目。台行政部门负责人林全上任伊始便宣布废除马英九在任时推出的“微调课纲”,并任命具有浓厚台独色彩的郑丽君担任行政机构文化部门负责人。蔡英文就职后,立即更改纪念惯例,不再遥祭“黄帝陵”。
通过仔细检视蔡英文所提出的文化政策,可以发现其所实施的“文化台独”政策与李登辉、陈水扁相比,具有政策目标升级、政策手段增多等新特征。整体而言,蔡当局所实施的“文化台独”政策,目标已由“去中国化”上升为“去中华化”,旨在逐步改变岛内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考虑到岛内政治环境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蔡当局的“去中华化”文化政策影响不容低估,需高度警惕、尽早应对。
蔡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现有研究指出民进党当局推行的“文化台独”政策有论述源头及演变的完整过程。如果将李登辉、陈水扁所实施的“文化台独”政策视为一个连续不断、最终目标导向“台独建国”的战略规划,则“文化台独”政策自身的终极目标在于构建“台湾民族主义”或“台湾文化民族主义”。
“台湾文化民族主义”主张包括:(1)以“多元文化论”消融中华文化主体性,虽承认中华文化确实是台湾文化多元来源的一部分,但强调今天的台湾文化已经脱离了中华文化,已成为具有独立性的文化共同体。(2)凸显台湾文化具有鲜明区别于中华文化的特性。如有论者强调台湾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而中华文化则是大陆文化,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前者代表先进、开放,后者则是封闭的、保守的,台湾已经塑造出有别于中华文化的自主体系的“台湾底海洋文化”。(3)极力宣扬台湾所具有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就认为“近代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民主、自由、人权已经成为台湾主流的价值,也是台湾社会的共识,更是普世的价值,这些都是中华文化所缺少的”。
2015年10月,蔡英文发布完整的文化政策主张,提出未来文化政策要实现七大目标和五大亮点计画。前者包括:翻转由上而下的文化治理、让文化为全民共享、确保文化多样性、从社区出发、提升文化经济的文化涵养、给青年世代更丰厚的土壤及善用文化软实力重返国际社会。后者包括:在学校推动“美学体验”、打造创作自由的支持体系、通过公共建设投资“再造历史现场”、重振影视音产业、实现国际合作在地化与在地文化国际化。细究其具体政策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其与“台湾文化民族主义”主张一脉相承。
(一)将“同心圆史观”和“原住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历史叙述作为文化政策的背景与理念。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身份认同源自有选择的集体记忆,而建构集体认同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历史记忆遴选的过程,深受社会结构和制度运作影响。在其文化政策背景论述中,蔡英文将“台湾”置于论述的中心,开篇便声称“台湾是一个山海壮阔,故事丰饶的美丽之岛”,强调“三万年前,就有长滨文化存在”、“台湾成为国际公认的南岛语族原乡”、“西洋强权、殖民统治、汉人移民先后进入台湾,……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加入台湾社会……台湾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为傲的新社会”。在这种历史论述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被强行切断,台湾被抬升为认知中心,承载、融汇各类历史记忆,以形成本土主体性认同。
(二)刻意以“多元文化论”遮蔽中华文化与闽南文化,强力凸显台湾自身的主体性。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体,蔡英文及民进党也无法否认台湾社会所使用的语言(国语、闽南语以及客家语)、民间风俗习惯基本都源自中华文化。对此,蔡英文及民进党巧妙使用“多元文化论”来处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以及闽南文化的关系。蔡在论述中刻意省略“闽南文化”字眼,与马英九提出的“闽南语是台湾的重大文化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中华文化更在“多元文化”的政治修辞下被巧妙替换为所谓“汉人移民”所带来的一种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的文化政策论述通篇看不见“中国”、“中华”、“华人”等字眼,相比李登辉、陈水扁,其“文化台独”理念更为激进。
另一方面,蔡强调“台湾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成为社会共识”,与马英九提出的“台湾是华人文化重镇”、“台湾成为中华文化领航者”等文化主张完全不同。在蔡的文化政策论述中,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被台湾主体性替代。同时,蔡将多元文化作为“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装饰词,公开宣称“台湾成为一个文化上丰富多彩却深具包容力的国家”,极力彰显台湾的文化独立性以及“岛屿的文化魅力”。
(三)强化文化的外交功能,主张“运用文化外交让世界重新认识台湾”,却完全不提两岸文化交流。马英九执政期间,主张全面开放两岸文化交流以输出台湾价值,并提出合作编纂简体与繁体双版的“二十一世纪华文大辞典”、发起华人世界的“台湾奖”、设置境外“台湾书院”等一系列措施,意图在文化领域与大陆形成既交流合作又相互竞争的态势。而蔡英文则将台湾文化视为一种可以拓展对外活动空间的手段,文化政策论述中只字不提两岸文化交流,相反却极力主张推动“国际文化岛发展计画”,并推动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总部,以实现“善用文化软实力重返国际社会”的目的。
“文化台独”政策实施阶段及目标由
“去中国化”上升为“去中华化”
如果我们将认同文化、血缘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称之为“文化中国”认同,将认同两岸同属具有主权、领土等政治意涵上的一个中国称之为“政治中国”认同。从岛内各项相关民调结果来看,我们会发现岛内认同呈现出“文化中国”认同与“政治中国”认同显着分离的趋势:
台湾整体人群的“文化中国”认同长期保持高水准,但三十岁以下群体的认同已出现下降趋势。台湾竞争力论坛针对台湾民众“国族认同”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岛内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非常高,大致保持在八成左右的高水准。另一方面,“政治中国”认同则普遍呈下降趋势,认同自己为台湾人或认同两岸属于“一边一国”关系的比例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台湾政治大学的调查显示,二十余年来岛内认同自己为“中国人”的比例一路下滑,从1993年最高的26.2%下降至2015年的3.3%,认同自己既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的比例也出现显着下滑,从1995年最高值49.3%下降至2015年的33.7%,而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15年已接近六成。岛内其他民调在具体问题设计与资料有所差异,但岛内民意结构“偏独”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对此,不少大陆学者也予以承认,如黄嘉树认为民进党已经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其能在选举中获得大胜,与岛内“偏独”的民意结构有关。
如果按照研究者普遍的看法,认为岛内对“政治中国”认同的不断走低与李登辉、陈水扁所实施的“文化台独”政策密切相关,则客观而言,从当前岛内民意结构以及蓝绿政治实力对比来看,李登辉、陈水扁的“文化台独”政策已初步实现了自身政策目的。
对于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身份认同的发展趋势,有学者指出,台湾青年人已经从主张“一族一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坚持“统一”(完成国家统一)的信念者,变成了李登辉鼓吹“一族两国”(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支持者,现在正朝“两族两国”(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在走。可见民进党再次执政后,必然会进一步夯实“台湾民族主义”或“台湾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文化基础。而从蔡英文的文化政策论述中,我们可清楚看出其政策目标已由改变岛内民众的“政治中国”认同提升为改变民众的“文化中国”认同,也就是由“去中国化”升级为“去中华化”。具体而言,蔡文化政策的目标在于改变岛内民众对“台湾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认知,使“台湾为主体的多元文化”观念逐步扎根;同时,在文化发展脉络上极力摆脱中华文化圈影响,向所谓的“南岛语族”、“南岛文化太平洋联盟”靠拢。
蔡英文“文化台独”政策具有相应空间
影响力和破坏力不容低估
当前,在两岸交流过程中,很多人均强调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中华文化已经在台湾根深叶茂,其主体地位难以动摇。的确,文化传承因群体自发秩序的存在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台湾社会遭遇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其基层社会仍相对完整的保留了闽南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则必须指出自上而下的文化政策对文化发展与传承也具有巨大影响力。相关资料显示,1945年台湾光复时,受日本殖民文化政策影响,岛内能熟练使用汉语和中文的人非常少,日语的普及率反而非常高。而今天台湾社会所展示出的中华文化特质,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国民党退台后自上而下强力推行中华文化的结果。因此,应对蔡英文所实施的“文化台独”政策保持高度警惕性,特别是当下存在相应的政策空间,未来政策效果值得长期关注。
(一)“文化台独”政策已成为蔡“柔性台独”政策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蔡英文上台后,全面实施所谓“柔性台独”政策路线。值得注意的是,蔡的“柔性台独”政策是一个涵盖两岸、政治、经济、文化、涉外等诸领域的政策体系,具有“内外有别,刚柔并济,分进合击”的特征。在两岸领域,蔡坚持对“九二共识”的模糊态度,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但在涉外方面,身段柔软,如低姿态参与WHA大会,试图“维持现状”、蒙混过关;在岛内政治领域,坚决对国民党进行全方位打击,一方面对“本土蓝”进行利诱收编,另一方面则通过所谓“不当党产处理条例”和“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对国民党进行“抄家灭族”式打击;在经济领域,不惜违背市场规律,全力与大陆切割,强推“新南向政策”并极力向美日主导的TPP靠拢,只为维护台湾所谓“经济自主性”,并为政治上的“疏中离中反中”背书。
客观而言,蔡英文与民进党在政经层面推行的各项“柔性台独”政策,受主客观诸多因素制约,未必有显着效果。例如,若蔡英文在“法理台独”上走太远,必会遭遇大陆甚至美国联手打击,而蔡英文力推“新南向政策”也极容易被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更有力的台商政策抵消,民进党思兹念兹的TPP更面临美国政坛更替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综合考虑,“文化台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蔡英文以及民进党能做且很有可能做出明显效果的不二选择。有研究者就指出,在政治台独无法一步到位的条件下,文化台独似乎成为台湾内外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另应注意的是,当前岛内政治生态已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实现了全面执政,蓝营却还未展现出谷底爬升的气势,这意味着民进党长期执政的可能性大,“文化台独”政策将得以长期实施。可以预见,“文化台独”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自上而下的拨乱反正,相反却有可能随着岛内统独势力的此消彼长而被固化,使得“文化台独”理念在岛内逐步蔓延、扎根,潜移默化成为一种岛内社会默认甚至接受的事实。
(二)以社区营造为政策抓手,实现文化层面的“再造新血”
认同源自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本身既可以是宏大的、标志性的、规范意义上的,也可以是零碎的、分散的和日常性的。前者如两岸共同传统节日(端午、中秋、农历新年)、传承的各类历史文化典籍、使用的汉语言文字,后者包括民众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李登辉、陈水扁持续实施“社区营造”政策,鼓励基层社区自下而上申请经费以从事社区文化建设。该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造人”,通过以文化为中心的社区建设塑造出“国家公民意识”和“共同体意识”。台当局的社区发展政策鼓励各种民间文史工作室和社区发展组织,挖掘各地“乡土民俗”,将当地的历史、语言、习俗等传统文化符号以“爱家乡”、“爱台湾”等名义编织进入“台湾主体认同”,大力宣扬“吃台湾米喝台湾水就要认同台湾”的文化逻辑。
同时,社区文化建设与李、扁推行的“去中国化”文化教育相配合,把中华文化符号从社区文化建设中刻意抽离甚至直接省略、虚化,置换为根植于本土、来源自日常生活的集体记忆,进而催生出“知道家乡在这里却不知道中国在哪里”的认同结果,逐步生发出具有浓厚分离意识的“台湾主体认同”。由于这个过程具有自然性、亲民性等特征,且从岛内民众爱乡土、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出发,因此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巨大且难以抗拒,对塑造岛内民众身份认同而言不啻于一场“宁静革命”。
相对于马英九与国民党与“社区营造”的冷淡态度,蔡英文全面继承了李、扁这一政策思路,将台湾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摆在更为重要位置,提出“社区营造”是台湾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台湾治理的重要伙伴」,强调“要从生活的所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形塑在地意识”、“扬弃对文化的独断诠释,重建与再现人民与土地的共同记忆”,极力抬高所谓“地方学”的地位,明确将以社区为视角的“地方学”与文化资产保存、博物馆和学校教育作为传承世代记忆的四个支柱,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在台湾基层社区发展“地方学”,如发掘与保存地方历史文化景观、设置各类博物馆、开展学校教育,并通过鼓励青年留乡、回乡在地深耕,促进“文化在地化”,以遴选相应地方知识充填集体记忆,形塑在地意识,“使土地和人民的记忆能传承发扬”,进一步夯实台湾主体认同。
(三)蔡当局抓住台湾人口老化契机,可通过移民政策实现逐步“换血”
人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对于中小型国家而言,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移民政策将会对内部社会结构以及身份认同产生深远影响。二战后,欧洲英法德各国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大量引入北非、中东穆斯林劳动力,而后因社会经济整合不力,不仅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英国社会骚乱、法国暴恐袭击不断等等),还加剧欧洲社会内部紧张对立,甚至产生所谓“文明的冲突”。
台湾是一个仅有2300万人口的中小型经济体,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年老世代群体的逐渐凋零将使岛内中华文化主体性面临新挑战。按照岛内相关部门的推算,台湾人口将在2020年前后就会出现负增长,2060年总人口大约会下降至1800万左右的水准。台湾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迫使台湾必须考虑通过引入移民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活力不足的突出问题,这也就意味着蔡英文第一个任期(2016-2020)就必须直面人口减少的巨大挑战。
对于台湾而言,同文同种且地理距离相近的大陆应是其吸引外来移民的首选。事实上大陆正是香港与新加坡吸引境外移民的首要来源地。但从蔡英文推出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南向政策”可以看出,民进党已推翻马英九当局“由大陆走向世界”的对外发展战略,将实施一条意在疏离大陆、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发展路线。同时,蔡英文与民进党坚持意识形态挂帅,对外籍配偶和大陆籍配偶实施差别化政策,一方面拒绝对大陆籍配偶实施普惠性“四年入籍”政策,另一方面对东南亚裔籍新移民则实施倾向性照顾政策,许诺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政策、承认原籍所在地学历并推广原籍所在国“母语”,以协助其更好融入台湾社会。
可预见,未来蔡英文可能充分利用岛内人口结构渐变的机会(中华文化观念深厚的老一代人逐步凋零),通过鼓励东南亚移民“换血”、本土文化教育“再造血”等多种手段,逐步弱化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方面,落实“文化台独”政策,如通过提升台语(闽南语)地位、灌输多元文化价值观等各种手段,切断台湾青年群体与大陆的文化脐带,改变台湾老一代人与大陆密切相连的文化习惯,使其更多认同“台湾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动摇中华文化在台湾社会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新南向政策”,努力发展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的经济社会关系。充分利用岛内几十万“东盟-台湾族群”(东南亚裔新娘、本地人与东南亚裔后代)以及东南亚几百万华裔群体,通过吸引、鼓励与中华文化关联度很弱的东南亚移民进入台湾,逐步将台湾由大中华文明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造为一个北连日本、南接东盟的海洋文明“岛国”,实现与中华文化的分离。对此,我们必须应予以高度关注。
蔡“去中华化”文化政策的影响与应对
很多研究者都指出蔡当局“文化台独”政策流毒深远,如将进一步影响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政治认同、为“台独”型政党涵养更大票仓,有助于民进党长期执政,等等。在笔者看来,蔡当局以“去中华化”为目标的升级版“文化台独”政策的主要危害在于:通过弱化台湾民众的“文化中国”认同,固化岛内“政治中国”认同的分离态势,使其向不可逆转方向发展。如果这种趋势无法得到扭转,未来两岸将为整合付出极为高昂的代价。
(一)“文化中国”认同与“政治中国”认同高度相关,应将维护“文化中国”认同提升至战略高度
“中国认同”则有其自身特殊性。从政治层面而言,“国家”一般指“民族国家”,基本构成为三要素:领土、人民和政权,是一个明确的政治地理概念。而对于传统中国而言,“中国”更多是一个文明的概念,并非一个具有明确疆界的政治地理概念。传统意义上“中国”并没有主权国家的束缚,历代王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空间边界都不完全相同,但其对所谓“正统”、“正朔”传承具有强烈使命感。因此可以将“中国”视为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相关研究还发现,佩里·安德森将“民族国家”定位为“想像共同体”、认为“民族国家认同”是现代化过程产物,并不符合华人社会的实际状况。“中国认同”概念并非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的发明”,而是“文化共同体”所具备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它容易被地方认同所钝化,但只要保留自发性秩序,一旦受到强烈外界刺激,便能被重新启动。
依此逻辑,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当前岛内对“政治中国”认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独化”趋势,只要岛内能够保持高水准的“文化中国”认同,两岸仍然保留文化层面的共同体意识,随着大陆的不断进步,台湾“政治中国”认同的分离主义倾向将会逐步得到纠正:从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台湾“政治中国”认同将呈现“合一—分离—再合一”的变动趋势,两岸社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政治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岸应将维护“文化中国”认同提升至战略高度。
(二)反制蔡当局“去中华化”文化台独政策,需动员两岸社会各界力量
首先,我们应探索构建“岛内问题两岸化”的政治设计。蔡当局所实施的“去中华化”文化台独政策,主要是在岛内实施,包括:任命台独人员担任教育及文化部门负责人、废止“微调课纲”、撤告“反服贸运动”涉案人员等。未来民进党还将强化对文教部门及岛内舆论环境的管控,如利用教育评鉴制度打压“倾中”学者,继续弱化岛内“反台独”能量。对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具体措施,使“反对一切台独行为”更具操作性。
其次,两岸各界应携手提供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文教资源,利用新媒体等各种管道向岛内输送,避免台独文教资源充斥思想市场。同时,两岸各界应发挥积极性,在岛内建立各类社团、基金会等反台独“阵地”,以团结、联合、壮大岛内外反独力量。
最后,关键还在于加强两岸社会民众的互动交流,特别是应加强与岛内基层民众的互动交流。2015年两岸人员往来人次突破一千万,但台湾能够去大陆交流的基层民众数量并未增加,相当多台湾基层民众并未去过大陆,对大陆缺乏瞭解。考虑到社区已成为台湾基层民众的重要组织形式,未来两岸应将基层社区及相关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作为重心,通过两岸社区及社会组织层面的互动合作,继续夯实两岸社会民心基础,以维护两岸“文化共同体”意识。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9月号,总第225期)
“去中华化”:蔡英文文化政策刍议
本帖于 2016-10-26 03:05:1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crn2005 编辑
所有跟帖:
•
很好奇去中国化后仙岛还能剩下啥?(O_o)
-mirkwoodt-
♀
(0 bytes)
()
10/26/2016 postreply
0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