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藥房的數量從鼎盛時期的1萬5千多家腰斬至9631家,業者平均年齡甚至高達57歲。
清熱解毒的青黛,必須在夏天、天氣正熱的時候製作,此時也是青黛的原料:植物「大青」盛產的季節。製作時必須找個像游泳池那麼大的水槽,放入大青、水跟石 灰。石灰遇水會釋放高熱,就讓它們慢慢熬,熬到起泡,接著把泡沫撈起來曬乾,便成了青黛。
靛青色的青黛可作為染料,許多人熟知的外用藥青黛膏亦是由青黛製成,近來長庚紀念醫院研究團隊發現,青黛膏可調控乾癬患者表皮細胞異常增生、分化,解決病人皮膚長紅斑、脫屑、流血之苦。
「但現在已經買不到台灣做的青黛了,」在迪化街經營中藥批發超過百年的永盛藥行老闆戴銘錫無奈地說,原本固定做青黛賣他的老師傅過世後將技術傳給兒子,但兒子做了一陣子覺得太辛苦便轉行,從此台灣再找不到做青黛的人了。
如今台灣的中藥商只能從中國進口青黛,但戴銘錫搖頭,那品質差太多了,過去台灣產的青黛1兩可賣到1000元以上,但中國產的1公斤只賣700元,裡頭摻雜太多石灰,顯然製作時不只撈泡沫,連下面的石灰都撈了,效果自然差很多。
連教中藥的教授都難懂藥材辨識
青黛的失傳,不過是台灣中藥炮製工藝消逝的九牛一毛,如今就連能夠分辨這些藥材的人都不斷凋零,而在面前這位被許多中醫與藥學教授尊稱為老師的戴銘錫,也已高齡83歲。
採訪當天,我跟主編林貞岑便參與了一段令人心驚的對話,凸顯中藥技術傳承的危機。採訪戴銘錫到一半,一位在大學教中藥的教授恰巧來買藥,我們索性跟教授逛 起藥行,教授提到自己還沒看過未經炮製的「生附子」,剛好老闆手邊有,便拿出來讓大家開眼界,於是教授也開始介紹何為「附子」。
附子有毒,必須用甘草水泡1週、煮薑汁,再經切片、曬乾後才能使用,所以市面上看到的附子都是炮製過後的模樣。而它原本的樣子則是類似蘿蔔那樣的根莖類, 主根是中藥「烏頭」,附子則是附在烏頭旁邊的塊狀子根,另外還有一種長條狀的子根叫「天雄」,其中烏頭又因產地的不同分為「川烏」跟「草烏」。
烏頭、附子、天雄雖是同一種植物,但由於附子是較新生的子根,所以藥效也較強,具有強心、治痠痛的作用,但也因模樣相似,所以辨識不易。
於是戴銘錫拿出炮製過的川烏、草烏、附子,並從其中一個附子的包裝盒拿出藥材解釋,這裡頭其實是比較便宜的天雄,但中國卻拿來當昂貴的附子賣。坦白說,不 到5分鐘就把這些藥材全搞混了,轉頭想跟一旁的教授確認,沒想到教授也不好意思地說:「我也搞混了,今天有些藥材真的是第一次看到,而且我還是教中藥的, 你看怎麼辦?」
戴銘錫連忙緩頰,辨識藥材需要經驗,所以中藥房累積的這些老經驗沒人傳承是件很可惜的事,這門專業需要有人來學,否則產業會斷掉。教授也直言,中藥商絕對有存在的價值,他們必須懂得辨識藥材、做好把關,否則當客人要買A卻拿到B,甚至搞混有毒藥材可就糟糕了。
「賣藥如賣德,」從小在中藥行長大的戴銘錫娓娓道來,即使藥行生意變差,也從來沒想過不做中藥,因為在過去西藥不發達的時代,許多疾病都是靠中藥醫治的,所以他一心想著,這輩子就是要賣好藥來救人,否則不對的藥吃下去可是會害人的。
中藥房變得又老又少
中藥房是台灣人最熟悉的風景,每逢辦年貨的時節,最令人期待的便是踏進迪化街,聞著混合乾貨與中藥的香氣,那便是記憶中的年味。這樣的風景似乎不曾離去,但事實是,跨出迪化街,中藥房正不斷消失,變得又老又少。
傳統師徒相授的中藥商受限於《藥事法》規範,僅核可1993年以前列冊的中藥商執照,造成23年來無法新生,問題是,政府也未曾辦理跟中藥相關的考試,因 此中藥房的數量便隨著中藥商的凋零不斷減少。如今中藥房的數量已從鼎盛時期的1萬5千多家腰斬至9631家,業者平均年齡甚至高達57歲,中華民國中藥商 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中藥商公會)名譽理事長王瑞參說。
如今,《藥事法》第28條規定,中藥販賣業應由中醫師,或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的藥師或藥劑生駐店管理。根據衛生福利部至2014年底的統計,這兩者投入中藥販業的數量僅1049家,但業者私下表示,裡頭其實不乏1993年後出身的業者請藥師「掛牌」經營。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藥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趙正睿則提出數據反駁,能兼營中藥調劑零售業務的「中西藥局」其實是愈來愈多的,目前已增加至 3461家。不過衛福部中醫藥司科長陳聘琪直言,所謂中西藥局只是部分已修習中藥16學分的藥師有去登記「兼營中藥調劑零售業務」,裡頭主要是兼賣非處方 中藥(俗稱漢方成藥)的藥局,真正像傳統中藥房販賣中藥飲片的,只有極少數。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中醫師公會)也認為藥師投入中藥產業的人力確實太少。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施純全指出,現在在中藥診所服務的藥師只有181人,僅佔台灣藥師人數的0.46%,顯然藥師人力確實無法有效挹注中藥產業。
現在有誰在賣中藥?
受限於《藥事法》規範,1993年後傳統師徒制的中藥商無法新生,也沒有中藥相關考試可進入。
資料來源:衛福部統計處,以上資料統計至2014年底
專題《消失的中藥房》,更多內容請見康健3月號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magazine/magazine.action?nid=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