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於二戰的多重記憶
二戰期間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不同的台灣人對於二戰有不同的經驗,形成不同的、互相衝突的記憶。國民黨的史觀是隻承認其中的中國中心史觀,忽視或否定其他記憶,這是引起批評的原因。馬英九批評李登輝的二戰回憶,就是一個例子。
對於參加抗日活動的台灣人,二戰是與非台灣人一起抗日的記憶。這符合國民黨的中國中心史觀,也成為台灣歷史教科書講述的內容。對於沒有參戰的台灣人,二戰是遭到盟軍作為敵國攻擊的記憶,包括台灣各地遭到空襲。對於參加太平洋戰爭的台灣人,雖然不一定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二戰就是出於各種原因以大日本帝國名義作戰的記憶,例如著名的高砂義勇隊。
台灣的二戰經驗,更深層的原因來自台灣位於中、日、南海勢力的交會點,這種特性使得台灣的歷史自然受到外界的強烈影響而多變與多元。大陸在大一統中國史觀的洗腦下,對於台灣關於二戰有多重記憶不能理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