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终於失控了。

回顾整件事情的起因,是一名立委以爭议手段完成服贸协议的委员会审议,被指违反立院职权行使法,依此盘据国会议场达一星期;又在得不到政府让步后,进一步进占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因」与「果」相较,是否符合比例原则?

学生攻占立院后,诉求迅速从「反黑箱」、「程序正义」变成「反服贸」。学生或其支持者,经常援引24年前的「野百合」学运,但当初时空背景是万年国会无法改选,却又需其成员「自废武功」,提出修宪才能解套,因此处於制度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

相较之下,是否支持服贸协议,只能算是政策差异,如果因为担心己方主张无法在「数人头」当中得胜,就不惜衝入国会瘫痪议事。这不叫民主,这叫作独裁。

民主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服从多数,近年来台湾內部却流行一种论述,认为可以直接定义对方的「不法」、「不义」,然后便替自己戴上「捍卫民主」的道德光环,任何法律与公权力都不適用,自己的立场就是「人民意志」。

这种偏差观念的造成,立法院近年的作风难辞其咎。王金平院长凡事强调圆融,凡事都用「乔」而不愿表决,结果让「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观念为之湮灭。

民眾盘据议场多日,王金平却坚持无关「国会警察权」,而是「社会治安问题」;问题是国会內的治安问题,难道不是国会议长应该负责?王金平或许认为又是马、江给自己「穿小鞋」,不愿帮他们背黑锅,但蓝营高层间的恩怨,是否该將国会尊严当作彼此爭斗的筹码?

对马、江来说该检討的是,如果自认服贸协议的確是福国利民的不二良方,但从两岸开始谈判,至今超过一年,行政部门是否曾经努力向民眾宣传其优点,对於外界的不实耳语迅速灭火?

事后观之,行政部门不仅对民眾的宣传不够,甚至对党籍立委的沟通都不足,似乎认定自身拥有国会多数,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对反服贸声浪的低估,到立院、政院连续两次警力不足被攻占,都显示政府因循马虎的积习。以这种心態操持国政,实在令人担心。

 

镇暴警察24日凌晨发动驱散,强制驱离反服贸的学生,过程中不少警察以盾牌推挤平躺的学生。(记者黄义书/摄影)
镇暴警察24日凌晨发动驱散,强制驱离反服贸的学生,过程中不少警察以盾牌推挤平躺的学生。(记者黄义书/摄影)
slideshow
行政院办公室遭大肆破坏。(记者陈柏亨/摄影)
行政院办公室遭大肆破坏。(记者陈柏亨/摄影)
slideshow
学生自备铝梯爬上行政院二楼。(记者王腾毅/摄影)
学生自备铝梯爬上行政院二楼。(记者王腾毅/摄影)
slideshow
学生与警察对峙,並不断推挤。(美联社)
学生与警察对峙,並不断推挤。(美联社)
slideshow
一名受伤的抗议者在医护人员搀扶下离开。(美联社)
一名受伤的抗议者在医护人员搀扶下离开。(美联社)
slideshow
占据行政院的民眾24日清晨遭警方强力驱离。(记者许正宏/摄影)
占据行政院的民眾24日清晨遭警方强力驱离。(记者许正宏/摄影)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