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九个印象 2010-6-6 16:12

上海,我去过很多次了。在北京生活了15年,所以上海这个城市所表现出来的与北京截然不同的特点让我印象深刻:繁华、拥挤、嘈杂。这是我对上海的基础印象。  
前几天去了杭州上海,这次刻意走进了少在媒体曝光的上海市井深处,想去体会一下真实的上海。不过,有些出乎我意料。
印象一:苍翠绿色。
上海的绿色让人心醉,那苍翠欲滴的翠绿让人心旷神怡。这与上海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绿色在北方是很难看见的。当然,园丁的辛勤养护也是居功甚伟了。

印象二:地铁快捷。
上海地铁现有8条运营线路,线路延伸至市区各方向,总的来说很方便快捷,换乘点也多,像人民广场三站换乘大厅着实壮观。由于地铁线路的分布均匀,市民出行比较方便。
印象三:街头流行普通话。
曾经听说,在上海说普通话会被人瞧不起。记得1998年,同事在商场因没听懂上海话被售货员用上海话数落了好半天,那次,我的同事恨透了这些排外的人。
这次不同了,走在上海街头巷尾、车站地铁、商场楼宇,大家都在说普通话。表弟告诉我,现在在上海,普通话是通行用语,有:“内环内说英语、外环内说普通话、外环外说上海话”的说法,还说如果你进入一家公司,公司员工都说上海话,那么这家公司效益一定不好。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普通话终于继英语后成为被上海人认可的外来语了。
前两天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幼儿园学生学说上海话的绕口令,幼儿园老师说这是抢救上海话所进行的教育。听着很夸张。不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社会不是封闭的,外来人口向这个社会融合的趋势逆不可挡,也迫使上海变得包容了——起码在语言上是这样吧。
印象四:汤包鲜美
上海灌汤包最有名的要数南翔小笼,城隍庙那有这么家店面,很好吃,不过北方人可能吃不习惯,因为是咸甜口味的。生煎也好吃,吴江路的“小杨生煎”生意火爆异常,3年前过去还是个很不起眼的破旧店面,现在已经有了六、七家连锁分店了,仅吴江路紧挨着的两家店,门口总是排着十几米长的队,等候买生煎。上海的汤包真的可以一试,北方吃不到那样地道的上海风味汤包。当然也有其他美食,不过我不是很感兴趣罢了。
印象五:摩天之都。
上海超高层建筑很多,这是大家知道的。图上的金茂和环球金融恐怕已经成为上海的名片。这些摩天设计精伦,很是时尚,只可惜部分区域建筑总体设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多少使这些摩天的效果打了折扣。
印象六:老街肮脏。
上海这个时尚之都有着霓虹闪烁、摩天入云的现代都市风采的一面,不过也有着残破、肮脏的角落,而且还不在少数。不用走远,只要在外滩、南京路周边的街道走一下,你就会知道我所说的非虚。云南南路美食街,街面污水纵流、垃圾成堆,赶上下雨天,简直没法入脚,再好的食欲也会被眼前肮脏的一面所打消。一点都不夸张,在北京市区内再破旧的街巷也决不会有这样的场景,这其实是大出我的意料。
也许有人会说你去的是不好的地方,我们也有天钥桥那样干净时尚的美食街。不过我想说的是,在外滩、南京路,这些上海“名片”地区的街巷,存在着大量的这些街道(决不是死角,是整条街),让外地游客对上海的印象大打折扣,起码我的一位第一次去上海的朋友就常在我耳边说:“上海太脏了”,且直呼:“真没想到上海是这样的。”
我没拍照片,实在是难以将这些场景记录下来,大家有机会自己去看吧。
印象七:城市管理水平远没有传说中的高。
总有人告诉我,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比北京强很多,很先进。不过,现在我不能认同这个观点。上面说的那些卫生问题严重的街区且不说了,就说一个:公共厕所。在上海南京路、外滩,在很多街区,很难找到公共厕所,就算有,也得花5毛钱,而且厕所内设施残旧、卫生状况极差、味道吓人。像市区主干道路面残破失修、路牌指示标识不清、垃圾遍地等等,这些市政问题,着实让我们感觉别扭。这与我们以往听到的有很大出入。
上海的秩序不好。坐车争先恐后、抢挤,令我们印象最深刻,在车上为老年人让座的风气没有形成。在上海坐车时,特别想念北京。这恐怕还是与管理理念有关吧。
14号晚,去了外滩,远远看到江边烟雾袅绕,走进一看,原来是卖烤羊肉串的,还有其他卖小物品的摊贩在,都晚上出来叫卖了。不过,我着实没想到上海在这样的景区能卖羊肉串,为美丽的外滩打了折扣。也许商贩是偷着进来叫卖的,但城管人员去了哪呢?下班回家了?
当然,一个城市,特别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存在这样那样的死角是寻常事,不过这些死角存在的时间和规模可能就会成为判断一个城市管理水平的标志了——起码对于外地人来说是这样的。
印象八:服务意识远没有听说的强。
还是听别人说,上海服务意识强,服务比北京好。这次我还没感觉到。
最可气的要数地铁换乘。从宝山路前往南京西路,本打算坐3号线至上海火车站换乘1号线,再到人民广场换乘8号线,这样路线最短,谁知到了上海站被告知,持单程卡需出站重新购票换乘1号线;只得返回3号线到虹口足球场换8号线,谁知道还是这样:单程卡须出站重新购票,而市民公交卡在半小时内可免费换乘。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蒙外地人钱。因为地铁进站没有类似公告,地铁车辆广播也未告知这一信息,直到出站才看到公示。车站人员告诉我,只能再返回到中山公园换乘2号线,再至人民广场换乘8号线。这意味着我们又得重新回头。无奈,我们出站重新购票换乘8号线。朋友至今仍对此耿耿于怀,那3元花得太冤,而且来回折腾了很久,浪费了很多时间。
十六铺码头,买摆渡筹码,5毛一个,我说买两个,工作人员给了我一个,我重复了一遍要俩,卖筹码的工作人员皱着眉头把筹码用力从窗口中掷出,掉在了地上。弯腰捡筹码的瞬间,很想好好跟他掰扯一下,但是我最终还是忍了,而且劝阻了朋友——没必要跟他们计较这些,素质问题没法解决,至于摆渡的服务如何,可见一斑。仅一条,大家如果看到那些摩托群横冲直撞地拥上摆渡,估计得吓得够呛。
可气的还有问路。由于上海街道纵横,且少有正向街道,故很容易迷路。此时,问路成为我们这样的外地人必需的途径。问了几次路,基本没碰到笑脸迎人的热情市民,一般是冰冷的脸孔、顺手往某处一指。在火车站问去虹桥机场班车的事,被协管员“喝”告了一通,朋友直说:“上海人真凶”。更有趣的,我们按当地人指示方向的路线行走,然后绕了一圈回到了原地——我一直不认为是他故意指错的,也许是我们太笨走错了——此时,特别想念北京胡同里那些笑脸相迎耐心细致指路、恨不能带我过去的那些大爷大妈。
至于去饭店吃饭,看到的冷脸远远多过于热脸,作为消费者真没感受到上海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人文关怀,大家现在说得很多。落到实处,可能更有意义。
印象九:小家子气重。
关于上海的小家子气重,可能全国人民都知道。
去买西瓜,费了半天工夫把10.5元的那5毛钱零头砍下(在北京习惯了“花整”:免零头或补整数),卖瓜的撅嘴嘟囔了半天,我们提出让他把瓜切一下,他告诉我们:“要切瓜给5毛”——以前听说的果然没错。
最可气的,在上海火车站寄存行李,两只小包要15元,我给了那人20元,他将钱放进抽屉就当没事人了。当我问他为什么不找钱,他回答我: “刚才你给了我15元”,我要求打开抽屉核实。抽屉打开后,里面没有5元面值钞票,他理亏了:“我看错了”,顺手给了我几个1元硬币。离开那后掏出硬币去坐车,才发现他找给了我4个硬币,少给了一个硬币。也就是说,2个40CM的小包存5个小时的保管费是16元,昂贵且不说,那无端端多给“抢”去的1元最让人憋气——你让我如何看待这个城市——铁路可是窗口行业啊。
当然,在上海我也看到了徐家汇、陆家嘴、四川北路等等这样一些环境优美、时尚整洁的街区,这些才真正能配得上“国际化大都市”、“时尚之都”的这些称号。
死角也好、问题也好,既然存在着就得改变。毕竟,表面的光鲜是很苍白也是很脆弱的。
朋友们都告诉我,去了外地才知道北京真的很好,这次我知道了。生活在北京15年了,虽然北京不是尽善尽美,但是我确实是切身感受到北京这些年的变化——奥运让北京更美更秩序更人文了。真心盼望世博也能让上海真正发生改变。

所有跟帖: 

明天再好好的回帖。我今天不清醒了,要睡觉。 -美元- 给 美元 发送悄悄话 美元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9/2014 postreply 09:40:3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