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5月马英九上任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过去几年来,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三个层次的战略:在战略层面,以“九二共识”为政治互信的基础,全面展开交流互动;在中间层面,以“先经后政、先易后难” 为原则重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两个半官方组织的协商;在底层交流方面,政府力量的介入促使两岸交流进一步扩大化与常规化。这种新型的两岸关系,创造了高附加价值,使两岸民众首次享受到和平的果实。
至马英九在2012年连任成功,中国大陆似乎有意 “深化政治互信”,进一步提升两岸关系的现况,政策上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在高层政治定位方面,北京有意提增“九二共识”的政治意涵,转向强调 “一中框架”和 “同属一中”;在中层政策上,除经贸和交流议题协商外,开始创造为政治协商做准备的氛围,从“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转向 “先经后政、经中有政”,而 “两岸已步入深水区”“一中框架”“和平稳定架构”等政治内涵较高的言论经常出现,并催促台湾签署文化教育协议;在底层实际交流上,则扩大交流层面并将重点转向中南部和中低收入人士。
自习近平2012年11月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再度出现变化。习虽承袭胡锦涛的政治立场,对两岸 “同属一中”“共同认知”的说法维持不变,但态度上更加趋于务实。中层政策面促进解决政治问题的言论表达虽仍见诸两岸正式交流场合,但似乎不再是政策重点。即便是底层交流运作上也有所不同,似乎缩小焦点将精力集中于完成目前已在进行的两岸议题,包括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续协商服务贸易协议和货品贸易协议的签署,以及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等。大陆对台政策负责人似乎对台湾方面能否完成既定规划协商的日程有所忧虑,因而全力巩固、深化既定政策的意图明显。简单地说,新的对台政策可简化为:巩固上层(立场)、淡化中层(为政治议题制造气氛)、深化底层(务实协商)。
在国民党2008年重返执政前,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心在于创造条件,使 “九二共识”再度成为两岸交流的共同信念。对于北京方面来说,“九二共识”是“一个中国”的近义词,双方最终在这一问题上获得突破,是前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2005年4月北京的“破冰之旅”,此后,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局。大陆对马英九连任成功后的两岸关系有所期望,对台政策出现微妙变化,将重点围绕在如何 “深化和巩固一中原则”,不断提出 “巩固、增进、深化”政治互信,有意在原先被称为政治基础的 “九二共识”之上,增加 “两岸一中”或 “一中框架”的表述。
在以往政策成功的基础上,由习近平领导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正在开创新的道路,其基本出发点在于维护已经建立的政治互信,且着眼于眼前。在2013年6月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习近平表示,“两岸虽未统一,但同属‘一中’…… 国共两党理应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增进互信的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清新的共同认知”,而新政策在做法上不再强调政治协商、终止敌对等中间地带问题,而是将重心放在了现有议程上。
此一转变可能出自三方面的考虑:
在“一个中国”原则表述上,台湾方面展现更多弹性,减少大陆方面不必要的疑虑。连战在2013年2月访问大陆时指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针对连的发言,国台办回应 “赞同连战坚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2013年6月,吴伯雄访问北京时主动表达类似立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主张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架构来定位两岸关系,而非国与国的关系”,并重申国民党坚持 “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的立场,首度提 “一个中国框架”的概念,两岸在政治定位上立场已经接近。
马英九连任以来,各方面挑战有所增加,声望低迷,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立法院”仍颇有争议,若能在2014年“七合一”选举前圆满处理既定两岸协商项目,对两岸关系的进展将带来实质性的贡献。
现阶段两岸之间的协商议题攸关双方发展前途,不论是ECFA的后续协商,或是两会互设办事处,都将把两岸关系推向意义非凡的境地,与其争论现阶段不切实际的政治协商,不如努力推进实质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