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在出席25日到27日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对罗马尼亚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首次访问中东欧国家,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我国最高领导层的首次外出访问,因此备受瞩目。
今年1到10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贸易额达到454亿美元;目前中国企业在中东欧投资超过35亿美元,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1亿美元。
尽管合作规模还不大,但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给中东欧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资金和技术陆续进入中东欧,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推介,中东欧国家及其特色产品在中国开始逐渐被接受,形象得到很大提升,这有利于中东欧国家对华出口,有利于更多中国企业赴中东欧国家投资,也有利于更多中国游客到中东欧国家旅游。
这一次,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将探讨在核电、铁路、火电、抽水蓄能电站、农业、水泥、建材等领域的合作可能性。在中东欧16个国家中,11个已经是欧盟成员国,另外5国最终也将加入欧盟。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中国和中东欧的经济合作,实际上也是在开辟中国和整个欧洲经济合作的新天地。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此评论。
袁钢明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持续升温,主要受到西欧国家现在深陷欧债危机泥坑拔不出来,而且越来越重,甚至在这个范围内还有扩大的危险,而且现在前景还不明朗,中国也并不是完全抛弃西欧了,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把眼光看的更远一点,更宽一点。而且,前些年,商务部提出了对外出口经贸的全方位,包括中东或者是亚非拉很多国家。现在这次中东欧展开贸易和交流,就是战略的拓展,而且中东这几年发展起来都很快,对中国也有强烈交往的信心。
袁钢明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两个方面合作前景广阔。第一是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比如能源、交通这些大型的基础设施等等进展很快,也有经验、也有实力去进行承揽一些工程。第二是制造业,现在不仅是以前的日用品制造业,而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这对中东欧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中东欧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还不太一样,它们是过去常说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它们转型发展以来,曾经出现过一次震荡和冲击,制造业的发展也比西欧落后一个阶段,中国对它们有很强的优势。
袁钢明还指出,重视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对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意义重大。中国现在也碰到了一个坎,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最近这几年有一些减缓,既受到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同时还有外部的影响,比如欧元区国家和美国那边的出口,最终对它们国家出口的下滑。现在如果再拓展出像中东欧这样国家领域的话,也可以为拓展亚非拉其他国家产生一种带动效应,而且我们可以把产品变成多元化的,不仅仅是前些年主要面对欧元区国家,而现在可以对待发展阶段不同层次或者结构有其他特点的国家,这样会拓展对外出口的产品多样性。另外,我国与中东欧在体制转型方面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共识,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相似性,所以在这个方面有特别的意义。此前说中东欧国家是进入西欧的跳板或者是一个过口,好像把它说成是一个过渡点,但现在要说中东欧是重要的目的地,它可以成为我们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