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陆资!开店会倒都是你自己的错

(转自商业周刊)周末的时候,我去一家我经常光顾的三温暖,大门深锁,门口贴了一张公告:

「本店因重新装修,自即日起暂停营业六个月,未来将改变经营型态。」

我心裡感到颇为失落,这家店虽然破旧,但毕竟存在了十多年的记忆。我因为经常出差,每次下飞机筋骨痠痛,必须要到这裡来「烤」一下,消除疲劳,而且他们有非常棒的老按摩师傅。

过去一年,好几家我认识不同类型的服务业者都关门了,有的是生意不好,入不敷出;有的因为租金太高,还有的是竞争不过新兴起的同业。这些店都有一定历史,而且提供服务的人专业都很强,但即使如此,还是不足以支持他们存活下去。

今天我们面临一个巨大快速改变的环境,服务业遭遇严重冲击,有人越做越好,有人却被淘汰出局。很重要的原则是:你必须要改变,为生存而改变,为客户及市场需求而改变。

很多时候,这种改变会彻底颠覆你原来的业态,已不是光靠装修,或增加几个人手就能达到效果,可能你会变成大型连锁经营的一部份,或需更改服务项目。

反对服贸协议的人最常用的理由就是开放会带来竞争,包括「台湾很多2-3人的家庭式中小企业,无法因应大型连锁竞争」、「中国大陆提供一条龙整合性服务,会把大家打垮」、以及「中资将凭藉雄厚资本恶性竞争,进行併购」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很有道理,其实不符逻辑。各行各业都需要进步创新,特别是服务业。台湾的业者如餐饮业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早就练出一身以差异化和创新求生存的本领,这是一个自然淘汰的环境,没有大陆业者也会发生,看看你家周围,是不是有很多店不到一年就换新招牌?

一个行业的现代化、资本化、精緻化不应该和中国大陆画上等号,更何况服贸协议的开放程度,相对于FTA其他国家的要求,还是比较轻微的。这也是为何新加坡放慢和台湾谈判的脚步,因为假如连较基本的开放都无法过关,还谈什麽其他开放?

有人说美髮业、洗衣业是弱势群体,而开放去大陆投资的金融业是财团,实力雄厚。上周阿里巴巴斥资收购了大陆一家基金公司,因为稍早他们曾共同推出红极一时的「馀额宝」产品,现在阿里巴巴乾脆直接控股这家基金,代表大陆互联网业和金融业这两个行业已开始融合,但却是由前者整合后者。

当台湾还在自诩金融业的进步时,大陆早已悄悄地超越了台湾。我们连第三方支付法规都未搞定,大陆电子商务却以每年30-50%的速度飞快成长,甚至超越实体零售通路,重创消费通路概念股如百货业。

今天企业的敌人已不是传统竞争对手,而是那些改变游戏规则的人,那些跨界的人。Amazon取代了传统书店,MP3取代了CD,数位媒体侵蚀了报纸的市场, WeChat抢走了电话公司的获利,数位相机消灭了传统相机,而智慧手机又消灭了数位相机。

类似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不只是internet才会带来革命,零售服务业亦然:7-11取代了杂货店,王品重新定义了连锁餐饮,Zara和Uniqlo以快速平价掀起流行时尚的旋风。

难道弱者就束手无策?不,只要你能创新就会有希望。在欧洲失业最严重的国家希腊,有人为了抢救失业而成立「今日主厨」(Cookisto)网站,让家庭式小吃店登记成为会员,结果大为成功,拯救了很多家庭,还登陆英国开卖。

任何行业都会有竞争,即使你开一家小吃店或小理髮店。今天网路让资讯完全透明,消费者可以有更佳的选择,如果你什麽特色都没有,你只能做街头巷尾邻居的小生意,或者等着关门,这是你的错,不是陆资造成的。

竞争提高了整体市场的水平,现在因为每年有比赛,牛肉麵比以往好吃很多,而且部分成功业者已转型连锁经营;凤梨酥亦然,大陆观光客是成功最主要因素。

创新是竞争的原动力。最近我看了两部有关全球最佳餐厅的纪录片,一是米其林三星的西班牙「斗牛犬餐厅」(El Bulli),他们每年只营业半年,开发200道新菜,研究用任何食材创新的可能。另外一家是连续三年世界第一的丹麦NOMA,他的主厨大量採用北欧食材的元素,独树一帜,将创新与本土化结合。

在全球化的世界裡,没有人是永远无敌的。美国零售龙头沃尔玛已连续四年没有成长,最近更被电子商务打得落花流水。百年老店柯达破产后重整,最近转型类似Xerox的影像技术公司。或许有一天你看到Acer这个品牌,它代表的是电动车而非笔记本电脑。

保护主义会弱化台湾,我们自以为的正义,其实会摧残台湾的竞争力。政府的职责是逼着大家前进,淘汰不适合者,鼓励每一个人为生存而创新,为成长而改变,让台湾成为知识型经济、学习型社会。

台湾最大的敌人不是中国大陆,而是自己。不开放台湾不会进步,你准备好了吗?

审判日即将到来,much sooner than you think。

作者黄齐元:大中华地区金融界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家,美国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工商管理硕士。现职:台湾併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理事长/蓝涛亚洲总裁。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