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首批驻台记者 10年驻台经验谈

陈斌华10年驻台经验谈 

文/摄影‧陈成沛 (转自两岸商情八月22,2012)

陈斌华:台湾研究者,著有《自在台湾:一个大陆人的十年行旅》

1971年9月1 8日出生 汉族 福建诏安人,1993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曾任新华社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两岸新闻和中央时政新闻采访,2001年2月作为大陆首批驻点记者赴台采访,此后数十次入台,足迹遍及台湾各地。2008年被评选为新华社“十佳记者”。著有《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一书

记者:因为赴台驻点採访,您与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您怎麽来描述对台湾的这种情感?

陈斌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挥之不去的台湾情结。对我来说,也一直在想怎麽来概括这种情结。后来,我在巴金先生写的《关于丽尼同志》裡,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台湾,美丽的土地,我们的!」而我对台湾也正是这样的情感。

相比大陆的很多省份,台湾确实是个小地方,但这个小地方却有不容小觑的大历史、大故事、大美丽。静如处子的日月潭、雪山峡穀裡的油菜花、匍匐在大海上的龟山岛,还有我最推崇的台湾离岛兰屿—那真是台湾最后一块淨土。

记者:那台湾大小县市中,对哪个城市印象比较深刻呢?

陈斌华:就城市而言,我觉得是台北。台北有现代有传统,有他独特的文化在,能够比较全面地代表台湾现在的情况,在这裡可以看到另一群中国人比较精緻的生活。

记者:说到台湾选举,2004年台湾领导人换届选举您也在现场採访吗?

陈斌华:那是我赴台驻点採访以来印象最深刻的採访经历。2004年3月19日,台湾大选「两颗子弹」的事件发生之后,让整个选举的场面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就当时的局势来看,也不是说连(战)宋(楚瑜)就赢定了,但这起突发事件,让我瞭解到历史的偶然性是非常微妙的,历史是没有剧本的,只有偶然推动历史进程的改变。

记者:这十年当中,您跟台湾记者接触频繁。在您看来,两岸记者有什麽不同?

陈斌华:两岸的新闻教育比较不一样。台湾的新闻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媒体的监督,大陆则强调媒体能成为人民的喉舌,还要跟党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所以台湾媒体更多的是一种批判,一种监督功能。大陆媒体则还要承担宣传的任务。

记者:几年前看您写过一篇文章叫《台湾高雄的前世今生》,裡面提到您到台湾南部採访县、市长选举,在南部工作与生活、娱乐,基本都被当地朋友「包」了,高雄人为什麽会这麽热情好客呢?您眼中的台湾中南部乡亲又是怎样的?

陈斌华: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南部的人本身就很豪爽很热情,有着亚热带地区和台湾南部特有的淳朴,感觉很像福建闽南乡亲;另一个是,台湾人对大陆还是有一种亲近感,他们很想瞭解大陆,瞭解这几年大陆发生什麽变化,有什麽商机?甚至不是为了做生意,只是想瞭解祖国老百姓是怎麽想的,所以问的问题都非常的细。

记者:会不会随着陆客赴台游开放后,这种好奇心和亲近感就慢慢变澹了?

陈斌华:我觉得不会。因为在媒体上看到的东西,永远不如一个活生生的人带给你的新鲜         感。一个活生生的人跟你喝茶喝酒聊天,谈的都是最真实的。所以,我们在台湾中南部的渔村农村住家採访时,常常会有人呼朋引伴:「我们这裡来了一个大陆人,你们要不要过来聊一下」。

记者:在我平日的採访中,瞭解到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将自己的人生规划放在大陆,包括到大陆台企当储备干部,或者创业开店等。您怎麽看这种现象?

陈斌华:台湾经济在这十年来,基本上是陷入停滞的状态。除了马英九上台这几年来,有小幅的增长之外,基本上是比较低迷的。现在,台湾很多大的企业都外移至大陆,更多的就业机会就随之到大陆来。再加上大陆是蓬勃发展的经济体,就业机会相对更多。

(以下来自北京晨报) 

記者:絕大多數台灣人彬彬有禮,這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陳斌華:是的,我此前跑了很多年台灣新聞,可真的常駐在那裏,才深深地感受到台灣人的文明素質,也吃了一驚。尤其是台北人,地鐵裏大家自覺排隊,公共場合特別安靜,沒有人大聲喧嘩,非常有秩序。

記者: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有禮貌?

陳斌華:因為台灣社會比較好地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沒有經歷特別劇烈的社會運動,一般來說,劇烈的社會運動會導致人與人之間互相不信任。此外,台灣特別重視傳統教育,翻開他們的中學課本,古文習題非常難,和我上大學中文系時的程度相當。此外,社會在許多細節上也提倡尊重傳統,這從地名就能看出來,像信義路、仁愛路、忠孝東路、忠孝西路等,這種熏陶日久天長,就使“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的東西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傳統文化與市場繁榮是能夠相容的,台灣沒有出現傳統文化的斷層,沒有把傳統扔進故紙堆中。台灣人認為,他們是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而一個社會僅有富裕,是不可能得到尊重的。

記者:他們也喜歡談政治話題嗎?

陳斌華:趕上“選舉”時,他們會比較關心政治,但台灣中南部農業社會的傳統深厚,相對含蓄一點,而台北就不同,這裡知識階層多,民主素養、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大家更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台北的計程車司機也特別喜歡談政治,聊的也都是不歸他們管的事。台灣社會比較多元化,持各種觀點的人都有,大家習以為常,所以聊起來也沒什麼顧忌。

記者:兩岸經貿往來日益增多,接觸也更多了,很多大陸人感到,台灣人看不起大陸人,您的感受如何?

陳斌華:部分台灣人確實有優越感,認為台灣是文明發達的社會。但隨著大陸經濟迅猛發展,兩岸實力消長變化,看不起大陸人的台灣人越來越少。10年前,台灣記者來大陸,都是他們請我們吃飯,他們那時的收入比我們高很多,可10年後,他們的工資一直沒增長,我們卻有了很大提高,實際購買力已經比他們更強了。今天台灣有很多人覺得大陸好,發展迅速,社會有激情。生活在台灣的人偏見尤其少一點,而到大陸的台灣人很多是商人,他們的行為、做派與知識階層不太一樣,不太有代表性。

記者:台灣也有過經濟飛速增長的階段,為什麼貧富差距卻並不大呢?

陳斌華:台灣土地問題解決得比較好,農民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在台灣,有土地的人最有錢,所以農村像歐洲,城市像非洲,這幾年隨著全球化的高潮,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也在加大,中產階層有失落感,但從整體上看,還是一個均富的社會。

記者:越來越多的大陸游客踏上寶島,還有很多人希望去台灣旅行,在與對方接觸中,我們是不是應回避一些敏感話題?

陳斌華:不需要。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價值觀非常多元,你可以放開去談你的觀點,在台灣人看來,觀點不一樣太正常了,講話也沒有什麼禁忌。但不要渲染彼此的觀念差異,不要刺激別人,互相尊重最重要。

難免會遇到一些台獨分子,但他們不會打人,因為他們知道這觸犯法律,他們只會拼命叫囂,一個勁兒地揮舞旗子,這不過是一種表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知道要尊重他人,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

台灣可以遊行、喊口號,但不能打警察,提交申請後,必須按約定的時間、地點去行動,如果到了時間,你還不散,警察就會舉牌提醒,三次舉牌後依然不散,警察就可以採取強制措施,你有表達言論的權利,但你沒有違反法律的權利。台灣不存在“法不責眾”的情況,民主必須有法治的保障,否則不可能成功。

記者:從物質條件上看,今天台灣未必比大陸更好,但台灣人充滿了自豪感,您認為他們的自豪感從何而來?

陳斌華:從物質條件上來說,台灣確實有不足之處,很多赴臺旅遊者往往忽略了安全問題,事實上,台灣的旅遊硬體設施可能還不如大陸,比如阿里山小火車事故,當年那是運木頭的火車,怎麼可以坐人呢?可要建設新的線路,就需要與各方協商,當局過於屈從民意,導致效率低下,一件事要拖很長的時間,很多精力都浪費在溝通上,所以台灣人也對大陸的辦事效率感到很羨慕。

說到自豪感,今天的台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幾十年探索、努力,終於找到了一條適合台灣社會實際的道路,走向了和諧與安定,自然會產生自豪感。

記者:辦事效率低下,為什麼大家卻能容忍呢?

陳斌華:效率與眾意,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很難比較出優劣來。從城市硬體來說,台北不算太好,但從管理上看,卻非常成功,比如“垃圾不落地”,在台北扔垃圾是要交費的,家家戶戶自己分類好,放入相應的垃圾袋中,再送到固定的回收站中,這套做法得到了全世界的讚揚。一個城市不僅要看硬體,還要看軟體,台灣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管理經驗,值得學習。

記者:大陸的年輕人對台灣年輕人很好奇,希望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他們是不是一樣感到壓力很大,一樣充滿挫折感?

陳斌華:台灣的年輕人也有很多煩惱,這一點大家是共同的。相比之下,絕大多數台灣年輕人經濟壓力不算大,就學壓力也不太大,台灣大學入學率達90%以上,誰都可以上大學,區別只在是不是名校而已。但畢業後就業壓力很大,社會競爭非常激烈,此外,富足後孩子們的心理更脆弱了,抗風險的能力下降,所以他們感覺壓力很大。

在台灣,年輕人的不滿情緒也很強,單從生存狀態看,他們還是好很多,雖然房價比較貴,但只是在台北這樣的大城市才如此,普通城市的價格並不貴,在台灣普通城市與縣城裏,生活的節奏還是比較緩慢的。

記者:今天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的認同感如何?

陳斌華:年齡大一些的人還是比較強的,因為從小課本中相關內容非常多,上世紀90年代,他們的大學生到了黃河,跪在地上,捧起黃河水就喝,因為他們從小學習過相關內容,對此魂牽夢繞。陳水扁上臺後,搞“去中國化”,“中國”成了敏感詞,教材中相關內容也基本被刪除了,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那麼深厚的感情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