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中華文化復興節」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民國政府以復興中华文化为目的而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

由于中国大陆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中华传统文化破坏严重。为了保护中华文化,並與中國共產黨的文革運動分庭抗禮,1966年11月由孫科王雲五陳立夫陳啟天孔德成等一千五百人聯名發起,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即國父孙中山誕辰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次年(1967年)七月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後改名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發起大會,總統蔣中正任會長,運動即在臺灣和海外推行。

 

运动宗旨与目标

(一)以倫理道德為淑世之本。其最具體的行為表徵,就是、和、;其最重要的哲學基礎是「仁」字。

(二)以民主自由為福國之則,有全國共同遵守的大法即中华民国宪法,使政治擧措有常軌。要國會能自由行使其職權,使法律之效力能永固。归于民治,树立法治。

(三)以科學技術為正德利用厚生之實,其終極目的,在於養民。養民之道,不外衣、食、住、行、育、樂六項,故特以此六項科學化之建設,為正德、利用、厚生之張本。\

 

运动行则与成果

從教育改革為文化復興奠基

教育来促进国民知识水平普遍提高,增加国民就业机会。推进人民順利的適應生活環境,改善生活。

  • 教育方面,号召以德、智、体、羣四育并重;重视生活教育,改订国小国中学生生活教育课本,将伦理道德贯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同时加大学生的科技教育,除在国民中学内实施试探性的职业陶冶,而在高中则侧重于职业学校的发展,以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及生产工作的需要;中华文化复兴会并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发明奖,奖助社会普通人士对科技的研究发明。
  • 体育方面,推委会注重全民体育的倡导与推行,团队的合作与运用,改进学校与社会的体育设施,加强体育组织及团队的训练与活动,并经常举办国际体育活动与联系。并大力发展体育学术研究,提高全民体育技能。

从学术整理为文化复兴开路

蒋中正号召「以心物羣己关系的和谐,造成新中国三民主义伦理、民主、科学的社会蓝图,是导致文化的整合。」

在整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推委会目标"对传统文化作一番整理,去芜存菁。同时选择西洋文化的精华,吸取采用,合中西文化融于一炉,而造成一种更新的能造福人类的中和文化"。
  • 整理大量的古籍,使文字显明易懂化,让普通民众能读得懂。
  • 编印中华文化概述,出版中国历代思想家(一百位),介绍其生平思想行谊及其著作的影响作用,使国人对中国学术思想之演变,有较深入之认识。
  • 编印中国历代忠孝人物故事(一百位)及忠孝文选,以发扬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宏伟风范。重新英译四书,并向海外发行,以加强国际学者对中国文化之了解与景崇。
  • 译介西方名著,有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各方面者,已有多种出版。
  • 翻译英国人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 编印「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中国史学论文选集」、「中国人文及社会科学史丛书」、「中国近代法制研究」、「中国文献西译书目」、「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专辑、「中华文化总论书目」、「中华文化复兴论丛」、「研订标准行书模板」等书,均已出版。
  • 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以加强国家现代化的行程。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俾收文化整合之帮助。这些学术上的整理工作,是光大中华文化所必循的途径,也是融合中西文化所必采的方法。

 

从文艺研究为文化复兴发皇

从民族文化人文主义所掀起文艺思潮:

第一是宏扬伦理道德的具体行为,以表现国民的忠孝仁爱精神。
第二是倡导反共产反奴役反迫害的民主意识,以稳固民主思想与制度。
第三是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技进步,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与现代文明。
  • 设立國家文藝基金會。
  • 拟定文化政策。
  • 国剧推行委员会对国剧的进行改进与推行,如国剧的定期演出,剧本的整理与创作,场面人员的训练,国剧课程的设计与课本的改进,举办各大专青年暑期国剧研习会等。
  • 设立由中央到地方各文化中心机构,联合全国文艺界举行文艺座谈,举办各种文艺季,奖励文艺创作,设立文艺研究班,辅导各种文艺活动,如书画展览、戏剧演出、舞蹈表演、音乐演奏,各种文艺创作比赛,改进与弘扬传统艺术。
  • 办理国际文艺交流,研习国际文艺创作技巧。
  • 编印中华文艺史,纠正部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艺的破坏。
  • 制作大量配合大众传播的文艺节目,发扬文艺工作的多彩多姿。
  • 精印中国当代名家书画专辑。

 

从国民生活辅导为文化复兴扎根

推委会提出,文化是生活的表征,修明伦理,发扬道德应从辅导国民的生活做起,使国民了解立身处世、为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

应把伦理道德的真义涵咏于国民日常生活行为中。订立相应规范与准则使人与人相处的交互关系,有一定的标准尺度和适当的依据,才不致逾越常轨,有所歧扰。
  • 订立并推行《国民生活须知》
  • 倡导与实践《国民礼仪范例》

 

从融合中西文化达成文化创新的目的

为光大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促进中华文化持续创新发展,推委会拟订「中华文化与现代西方学术思想融合发展推行计划」,并复拟订「中华文化丛书编印实施计划」来肯定中华文化价值,复兴民族文化,阐扬国父遗教暨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精义,并宣扬三民主义建设成绩,贯彻反共复国国策。

 

运动过程

  1. 加强学术研究。
  2. 推动社会生活。
  3. 举办文艺活动。
  4. 教育配合。
  5. 倡导大众传播。
  6. 加强妇女工作。
并颁布措施:
  1. 加强三民主义教育。
  2. 坚定战斗意志。
  3. 弘扬传统文化。
  1. 推动文化复兴运动。
  2. 国民学校制定长期规划。
  3. 学校按教育部规定,安排教学时数。
  4. 学校不准买卖未经审核的补习材料。
  5. 教师尽心教育,不得做有收入之辅导。
  6. 制定学生作业指导方法,低年级学生课外作业不高于半小时,高年级学生不高于1小时。
  7. 加强艺能教育,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8. 学校中发挥教师专长,实施分科教学。
  9. 学校中成立各种教学研究会。
  10. 国民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 1967年11月21日:中国国民党九届五中全会通过:
  1. 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2. 尊重人格独立。
  3. 尊重民主自由。
  4. 实行耕者有其田。
  5. 推动社会福利。
  6. 保障择业自由。
  7. 维持家庭伦理关系。
  8. 宗教信仰自由。
  9. 各民族平等。
  10. 维护国际和平。
  • 1968年3月29日:蒋中正青年节发表《告青年书》,提出"以科学报国,发展民族文化之精义。伦理、民主、科学一脉相联,民主不兴、科学与伦理便不兴。国家建设以发展科学为第一要务,要以做一个中国人为荣,对民族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
  • 1968年4月30日:中华复兴运动推动委员会颁布《国民生活须知》。
  • 1968年10月15日:中华复兴运动推动委员会制定几项工作重点:
  1. 推行国民生活须知。
  2. 加强体育运动。
  3. 订定国民生活礼仪。
  4. 贯彻教育改革。
  5. 设定标准文艺活动中心。
  6. 建立大规模国民社会教育馆。
  7. 整理国剧、国乐。
  8. 编译今译、今注古籍作为国民读本。
  9. 翻译介绍世界名著。
  • 1968年11月12日:蒋中正就孙中山诞辰和中华文化复兴节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复兴中华文化,造成三民主义新时代,发扬伦理、科学、民主精神,明礼义、知廉耻;贯彻三民主义宪政,从推广廉能政治开始,民生建设的要务在于发展科学;一齐抢救国家,同胞,文化”。
  • 1969年4月8日:中国国民党十届全会大会通过《现阶段社会建设纲领》明示“社会建设目标:发扬科学功能,培养企业精神。运用人力资源加强社会福利措施,建立社会安全,谋求社会发展,平衡社会建设,均衡财富,建设安和乐利社会。养成国民守法,守秩序的精神,推广地方自治,发展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明礼尚义,重廉知耻”。
  • 1969年12月25日:蒋中正就行宪纪念日致函国大代表:"努力弘扬民主宪政,阐扬科学与伦理相结合的观念,培养道德与精神力量,促进人类健全发展。掌握中华文化仁本精神,消弭世界物本主义流毒"。
  • 1970年7月2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爱国建国教育纲领》提出加强师范教育,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提倡民族自尊,鼓励教师进修,发展职业与技术教育,改进大专教育,鼓励学人回台任教等。
  • 1971年7月26日:蒋中正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守经知常,创新应变,温故而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多难兴邦,殷忧启圣"。进一步推动运动发展。
  • 1972年6月13日:蒋经国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提出:"从大处着眼,从实际重点着手,发展团队精神,树立爱民、便民风气;一切施政以发扬民族大义,奋发民族精神为要,在三民主义旗帜下团结海内外人士"。
  • 1973年4月22日:中华民国孔孟学会开会,蒋中正提出:“国人应明礼守法,践行仁义,三民主义以孔孟为源”。
  • 1973年12月17日:蒋中正告中华民国同胞扩大好人好事运动,称发扬人性是最佳武器,中华民国以人本主义从事精神战、文化战、主义战,攻人之心、夺人之魄。
  • 1975年3月28日:蒋经国发表文章《为国献身,为民献心》,纪念青年节。提出"发扬民族道德、文化、传统与智能,中国的命运应由青年人掌握"。
  • 1976年9月16日:蒋经国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强调"教育之道在于巩固国本,行政之本在于为民服务,共同努力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

 

评价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陈立夫: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推行,迄今已十三年,成績如何?社會人士自有公正之定評;惟在此有必要一言者:
  • 第一,文化復興導向了正確的路線,倫理民主科學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亦為三民主義思想的本質;復興中華文化,卽須切實的實踐三民主義
  • 第二,文化復興促進了文化的蓬勃,過去國際人士謂臺灣是文化沙漠,現在臺灣各種文物活動,各種書刊印行、各種演講會、座談會、觀摩會、展覽會…的擧辦,幾乎每日都有,隨時可見,造成國家一普遍中興景象。
  • 第三,文化復興抬高了我國的文化聲譽和地位,在國際上,臺灣被認為是保存中國優良傳統文化最豐富的地方,增加了國際學者仰慕臺灣,崇敬臺灣,甚至熱愛臺灣而增加了來臺觀光人士的數量,改變了國際學者對臺灣的觀感。

澳门新華澳報

打政治牌,作文化秀,但有贡献
负责伦理道德发扬工作的国民生活辅导委员会,则发起了“复兴中华文化青年实践运动”,制定出“国民生活须知”,对人们的衣食住行诸多生活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以期弘扬礼仪之邦的文明。经过修订的“国民礼仪范例”1970年正式颁行,把对青年的培养目标扩展为全社会的生活理想。
  • 蒋中正非常重视“国文”和历史教育。日据时期臺灣的学校禁读中国史,光复以后为了增强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学校坚持以“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政策。岛内各级学校都必须开设《生活与伦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等,重视学生的古文训练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蒋中正给各个学校共同校训几乎都是“礼义廉耻”,冀使传统文化生根发芽。
  • 蒋中正这些做法虽是打政治牌作文化秀,借文化复兴运动来禁锢岛内异端思想,达到其维护统治的目的,但无论如何在复兴文化上确实做了不少善事。

 

参考文献

  •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国立故宫博物院》 蒋复璁编著 1977年出版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