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昆仑关

战士们欢庆胜利

祭奠在昆仑关战场为国捐躯的勇士

在昆仑关战场与敌血战的中国军人
一九三九年的国军与日军在广西昆仑关的大战,是国军第一次以机械化新军与日军作战。在昆仑关大战后,日军开始认识到,国军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
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后,中国通过沿海获取经济补给的线路被完全切断,这时连接广东、广西和越南港口的桂越国际交通线便成了当时获取境外物资的最主要的通路,据当时的统计数字,一九三九年九月运进中国的物资总计一万四千七百吨,其中有一万两千五百吨是通过桂越国际交通线获得的,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因此日军来打桂越国际交通线的主意了。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日军为截断连接广东、广西广西和越南港口的桂越国际交通线,由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挥第五师团及台湾混成旅,在海军第二派遣支舰队、第三联合航空队支援下,企图自钦州湾登陆,发起对华南的攻击。
十一月十五日,日军首先在钦州湾龙门港登陆,然后越过十万大山,向南宁进犯,十一月二十四日,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第五师团主力中村正雄之二十一旅团攻占南宁,一个月后,又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日军另一部兵力西进,与十二月二十一日攻克龙州,截断了桂越国际交通线。
为了打通对于我国接受外援至关重要的桂越国际交通线,防止日军西进北上侵袭我云贵川大后方,蒋介石委员长亲自赴柳州督战,决心收复南宁,先后调集十四个师、一百架飞机,由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指挥,分兵三路发起反攻南宁战役。十二月十八日,国军发起全面攻击,北路军主力国军机械化第五军由杜聿明指挥,负责收复战略要地昆仑关,“昆仑关大捷”就是北路军获得的。
在这次收复昆仑关的战斗中,第五军之第二百师、荣誉第一师负责正面主攻昆仑关;第五军之新二十二师由小路迂回昆仑关,攻占五塘、六塘,并负责阻击救援昆仑关的日军。昆仑关守敌为日军第五师团主力第二十一旅团的松本总三郎大队。
十八日,第五军对昆仑关的攻击开始,在重炮兵团及各师炮营的炮火掩护下,
第二百师与荣誉第一师开始对日军昆仑关外围据点猛烈攻击。当天,荣誉第一师就攻占了昆仑关附近的仙女山、老毛岭、万福村、罗塘和四一一高地;第二百师攻占了六五三、六○○两个高地,并攻占昆仑关主阵地。十九日,丘清泉新二十二师(丘清泉升军长后,由廖耀湘任师长)右翼迂回部队攻占五塘、六塘。
十九日,日军出动飞机对夺回昆仑关的国军狂轰滥炸,日军第五师团长今村均派出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由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领向昆仑关疯狂反扑,在付出巨大伤亡后,重新战据昆仑关。随后,我国军又重新开始向昆仑关进攻,将昆仑关日军全部包围。当夜,荣誉第一师攻占九塘西侧高地。同时我新二十二师顽强阻击日军增援部队,邱清泉亲率新二十二师主力在六塘与自南宁来援的日军台湾混成旅团大战。
至二十日,昆仑关日军渐渐支持不住了,频频告急,今村均命令第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亲率第四十二联队增援昆仑关。新二十二师在五塘顽强阻击第四十二联队,使其两天不能越雷池一步。直到二十二日拂晓,第四十二联队才到达七塘,后与国军阻击部队激战,始终不能直接支援昆仑关的日军,二十四日,中村正雄少将被荣誉第一师迫击炮击中身亡。
二十五日,荣誉第一师步炮协同,攻下昆仑关周边之罗塘南高地,全歼守敌二百余人,其它各部也依次攻克昆仑关周边诸高地。但同时,日军的增援部队也扑过来了,当天,日军台湾混成旅团之两个联队到达八塘,日军第四十二联队到达九塘。面对新的情况,新二十二师被调回与第二百师及荣誉第一师一起全军合力猛攻昆仑关。同时,白崇禧新调五个师全力打击八塘以南日军援军。
二十八日晚,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亲自指挥从荣誉第一师调来的第三团,开始攻击昆仑关北部日军守卫最坚固的据点---界首高地。面对日军飞机的扫射及狂轰滥炸,第三团将士冒死冲锋,前仆后继,该团九个步兵连,其中七个连长伤亡,终于在二十九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打开了通向昆仑关的大门。
三十一日,邱清泉师长率新二十二师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守卫昆仑关的日军第二十一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被击毙,国军大获全胜。
在整个昆仑关大战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的两个主力联队第四十二联队和第二十一联队被全部歼灭,第二十一旅团已经名存实亡。国军除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之外,还击毙了第四十二联队长、接任中村的代旅团长扳田元一大佐,第二十一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副联队长生田滕一,第一大队长杵平作,第二大队长官本得,第三大队长森本宫等,日军班长以上军官被击毙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士兵被击毙四千人,被俘一百余人。
|
抗日战地行:要塞雄镇南天 昆仑关大捷震撼四方
一九三九年冬,国民党政府陈兵三十多万,与十万侵华日寇展开桂南会展,一场昆仑关战役血拼十四天,中国抗日攻坚战取得首次胜利,昆仑关大捷一时震撼四方。日寇将士死亡五千多人,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一万四千多中国抗日将士和援战百姓牺牲。图为昆仑山抗日将士墓园牌坊,国民党要员蒋介石、李宗仁、徐永昌、杜聿明等的撰书经历六十多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 作者:周群 杨志雄

从北部湾或东南亚经广西入中国腹地,昆仑关扼踞要塞,雄镇南天。
十二月十八日,“桂南会战”的核心战役——昆仑关大战打响,装备良好的中国军队显示出的抗战初期无法比拟的攻坚能力令世界震惊。
当时,年仅十四岁投笔从戎的阮剑八清楚记得,他所在的助攻部队敢死队出发时的情景:夜幕下,每人握两支驳壳枪,背一把大砍刀,腰间还插五颗手榴弹。但是,一百人在天亮前全部阵亡,再没归队。
家住昆仑山脚下、七十高龄的欧启伦老先生目睹了那场血战。欧启伦指着离关口百余米的一处山头说,那就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四四一高地,双方反复争夺,得失二十余次。
当一九四○年第一屡阳光照临关山,昆仑关终被克复。侵华日军被歼五千多人,战场最高指挥官、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在昆仑关南五公里处被击毙。
在这场卫国战役中,一万四千多中国抗日将士和援战百姓伤亡,但中国军队全歼日寇一个精锐旅团,并击毙其指挥官,这在抗战历史上尚无二例。
一九四四年,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在昆仑山落成,中有纪念塔、纪功亭、纪功碑和牌坊。国民政府政要蒋介石、李宗仁、李济深、白崇禧、杜聿明等分别题词、题联或撰文纪战。
墓园内,三座巨大的花岗岩墓碑密密麻麻刻满烈士姓名,几经风雨,已难辨认,但是,风雨抹不去英烈刻在中华儿女心中的丰碑,墓前层层叠叠的香烛,正是人们寄托的思念。
昆仑山脚,中村正雄孤冢独向黄昏。阮剑八动容说道:那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历史不容篡改!
战火已经远去了,中国盛唐始垒石为关的“昆仑关”,经历一千二百多年的风雨后,关山依旧。
如今,将士们用生命守望的土地,已是一幅祥和、发展和富足的图景,成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