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钓鱼台紧张情势急速升高,但一连串有关钓鱼台主权争议的激烈笔战,早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上开打。
自从4月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宣布将买下钓鱼台三小岛后,该报便高度关心此议题,其东京特派员数度深入报导,分析此举可能为日本与中国大陆所带来负面影响,然却无只字词组提及台湾对钓鱼台的主权立场。
笔者对此感到愤愤不平,于5月11日率先投书反对。由于当时新闻关注于缺乏实际交易价格作为参考,拙文便从此点发挥,强调钓鱼台目前为中华民国政府所有,地籍属台湾宜兰县,土地面积612公顷,公告现值约2500万英镑,虽不比东京一幢豪宅昂贵,然对中华民国主权而言是无价之宝,坚持钓鱼台是非卖品。
此文随即引来第一波笔战。15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Richard Thornton投书点名反对,他指称二次战后美国以战胜国身分占领钓鱼台,1969年(按:应为1972年)时将管辖权(jurisdiction)归还日本,因此台湾政府无权将钓鱼台划入管辖范围。
台湾驻英代表处接手反击,17日投书强调美国移交日本者为管辖权、非主权(sovereignty)。且当1971年钓鱼台争议初起,5月美国政府以官方文件向台湾说明,该管辖权移转,并不影响中华民国政府对钓鱼台的主权立场;11月美国助理国务卿William Rogers也强调对钓鱼台主权争议没有既定立场(take no position);2010年11月美国助理国务卿Philip Crowley再度重申相同立场。
接着23日时,美国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学者John Tkacik回文反驳,表示美国政府不仅没有对钓鱼台主权地位采取立场,甚至对中华民国主权地位都没有采取立场。他指出1951年协议旧金山和约时,当时缔约国表示,该约并未决定日本所退出主权岛屿(含台湾)的未来,其后美国对台湾主权地位均无明确表示。且美国国务院于2004年重申,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所列之日本管辖领土,包含钓鱼台列屿。
日本驻英大使馆复于28日投书,强调日本对钓鱼台主权系来自国际法之「无主地先占」原则(occupation of terra nullius),明治政府自1885年起对钓鱼台展开实地调查,并未发现清朝政府对该地有实际控制,因此1895年1月伊藤内阁决议将其列入日本领土,至于我方所谓历史、地质、地理等论据均不符国际法理由。
短短三周内,金融时报连续刊登五篇投书,讨论台湾与日本对于钓鱼台的各自主张,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以该报在全球报纸的领先地位来看,此番论战对台湾的国际能见度应有帮助。
近期随两岸三地保钓人士与日本右翼人士陆续计划登岛,以及日韩之间爆发独岛主权争议,第二波有关钓鱼台笔战再起。
先是8月1日时,金融时报于东京、北京、首尔驻地记者发出联合报导,客观且详细说明钓鱼台与独岛两地主权争议。此报导随即引来日本政府不快,其外务省发言人佐藤胜于8日投书反驳,他批评该报并未清楚解释日方立场,对读者有误导之嫌,其内文则重复说明,日方于1895年之内阁决议对钓鱼台实施「无主地先占」,应属于国际法上的有效行为。
笔者随即于13日投书反击,批评日本不应否认钓鱼台存有领土争议,这意谓日本无视东海日益升高的军事紧张。拙文指出日本自1885年起对钓鱼台展开实地调查时,对于清朝对该岛屿的主权宣称心知肚明,且伊藤内阁于1895年以秘密决议吞并钓鱼台时,刻意回避以天皇饬令诏告天下,凡此均为国际法上重大瑕疵,其无主先占之宣称应属自始无效。文末笔者指出,如继续胶着于主权争议,最终只会带来军事冲突。如今唯有在各利益国间设置共同行为准则,建立多边合作架构,以利共同探索并开发争议海域之自然资源,用以呼应我国马英九总统所提出之东海和平倡议。
虽然这两波笔战暂时告一段落,但随着日本政府将钓鱼台国有化进程陆续展开,未来仍将是全球舆论关注焦点。台湾不仅应全力对外积极宣示钓鱼台主权,更应藉此机会有效提升台湾的国际能见度。笔者数月来忝有多篇钓鱼台投书刊登国际媒体,然而常感人单力孤、力有未逮,今藉此文向国人说明海外论战同时,更期能呼吁国内有识之士共襄盛举、并肩作战,好为台湾在国际间争取更多发声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