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国家化和军队政党化跟本区别及危害。

来源: 少校营长 2011-06-29 22:33:1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047 bytes)
回答: 军队国家化是国军共军跟本区别谢盛友2011-06-20 13:57:41

国家是一种由政府垄断暴力之合法使用的社会机制,因此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与国家体制的性质密不可分。两者完全可以恰当地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从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出发,可以将国家体制大致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是军国主义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在这种军队高居国家之上的情形下,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性质的经典论断被完全颠覆。战争不再是一种政治工具,不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利益,国家反而成了为战争提供各种资源的物质手段。

  当战争关乎整个国家或民族的存亡时,战争就接近了它的纯粹形态。国家的政治目的和战争目标就会保持一种自然的一致:一切都是为了打垮敌人。此时,军国主义思想和制度最容易得到民众的支持。难怪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者总是一边残忍地蹂躏他国,一边却不遗余力地要让国民相信,他们国家的生存空间受到了致命的外来威胁。

  军国主义体制的危险在于,除非被别国彻底地击溃,否则对外侵略便不会停止。将军们在建立战功之后,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再建新功;而在遭受失败时,他们最想要的就是在下一次交战中洗雪耻辱。

  第二种是家国主义或黨国主义体制。在家国主义体制下,一个特定的家族(以君主为代表)盘踞于国家之上,军队成为家族的私产。军队的主要作用是保卫家族的政权,国家利益只有在不违背家族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一种顺带的保护。辛亥革命前的中國历代王朝,都可以划归为家国主义体制。慈溪太后对待侵略者和国内民众的态度,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种体制的特点以及军队在其中的地位。

  在这一体制中,军队主要被用于监控国内的局势,对外侵略的动机并不大。因此,中國历史上的各个王朝即使是在最强盛的时期,其国防政策仍侧重于防守。家国主义相对军国主义的进步,主要在于确保了文官对军队的控制。

  黨国主义与家国主义的区别仅在于,居于国家之上的统治集团之成员,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政治认同来识别。四九年之后的中國大致可划归黨国体制之列,而之前的国民政府时期则是家国体制与黨国体制的奇异混合。

  第三种是民国主义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民主政治成为常态,民众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政府由民有、民治、民享。军队既不是将军们满足野心的工具,也不是某个家族或政黨的私产,而是捍卫国家利益的公器。在这种军队国家化的状态下,军队不再被用于国内政治斗争,因为只有得到民众授权的个人或组织才有权指挥军队,而赢得政权的唯一途径就是说服民众以获得授权。

  在家国或黨国体制下,政权的和平传承只有在统治集团内部才有些许可能。否则,不管一种统治是如何让人难以忍受,权力的更替都必须通过血雨腥风的战争才有可能。恰如毛澤東所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澤東的这句话被许多人作为反对军队国家化的论据,这难免让人略感悲哀。这句话的确是对中國历史的恰当写照,但我们并不一定要让它成为预示中國未来的咒语。历史是什么样子,并不能决定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否则,就等于完全否定了中國民众和政治领导人的道德反省能力。伴随着兴亡周期律的同胞之间的相互残杀,并不是中國人无可逃避的永恒宿命。

  实际上,毛澤東的论断只是针对非民主化政权的有感而发,并不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他在1946年就曾说过:“我们完全赞成军队国家化与废止私人拥有军队,但这两件事的共同前提就是国家民主化。” 周恩来也曾表示, 如果没有军队的国家化,各种政治力量凡事都要用拳头、用枪炮来“商量”,军队就会成为一种反人民的武装集团,一种披着“国家”外衣的政治土匪。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