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
解读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二月二十三日,「新境界文教基金会」揭牌,蔡英文以董事长的身份发表讲话,提出了「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两岸政策论述。各方反应不一,有的认为「温和理性」,有的认为「了无新意」,甚至引起台独基本教义派的不以为然,吕秀莲则说:「这八个字,太有学问,太深奥了,我一直还搞不懂她的意思。」(《中国时报》2011-02-24)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特将其述及两岸政策的原文摘录如次(见民进党网站):
「台海的现状,是国际权力结构与东亚近代历史演变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台湾放在国际的结构当中,把政策思考着眼在未来关系的建构,才能拉出必要的战略纵深。
首先,民进党站在稳定亚太区域安全的出发点,我们理解并认同,维持台湾对中国关系稳定与和平的重要性,这是台湾对国际社会的责任。
其次,两岸的议题并不只是台湾与中国双方的问题,需要考虑全球与区域战略的平衡,所以我们必须和亚洲各国一起,共同面对中国的崛起。
最后,台湾不能只从双边的基础上发展两岸交流,尤其是在经贸交流上,台湾应该以国际多边体系,做为与中国互动的架构,才不会像马政府现在一样,陷入中国设定的框框里,甚至于以政治退让交换经济利益。
政治的退让,会模糊台湾的主权地位。最近我们与菲律宾之间的摩擦,也正是因此而起。当我们自己都无法清楚定义自己,又如何要求别人认识我们、支持我们的主权?
针对台湾与中国的发展,国民党走的是『和而要统』、『和而必统』的路线,因为马政府执政三年,不论在经济、政治、外交施政上,都是以中国认同、中国价值为核心。民进党主张台湾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应从台湾认同出发,以台湾价值为核心,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这个『和』,就是和平发展的『和』。
台湾与中国彼此不同,在历史记忆、信仰价值、政治制度、社会认同方面都不一样;但台湾与中国,有共同的责任和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掌握繁荣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两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真义所在。」
我们同意「台海的现状,是国际权力结构与东亚近代历史演变的结果」。但这只是「外因」,只有「外因」不能是构成事物存在的充分条件,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外因」外,还有「内因」。而且「外因」必须透过「内因」才能作用。
所以,我们与蔡英文不同,而一向认为「台海的现状」,是「战后国际冷战和中国内战所形成的」。蔡英文的论述显然在哲学上和方法论上有其片面性的不足,因此,整个论述脱离现实或事实,而落入片面主观,缺乏客观性和完整性,且缺乏台湾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故而,也达不到她所要求的「可实践性」、「对话性」和「未来性」的目的。
蔡英文说:「民进党站在稳定亚太区域安全的出发点」,「需要考虑全球与区域战略的平衡,所以我们必须和亚洲各国一起,共同面对中国的崛起」。
在马英九当选总统推行两岸和解政策之前,国际军事家评估全球战争危险度最高的三个地区,亚太区域居二,即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马英九就任后,台海战争危机已下降至几乎等于零。如果是「民进党站在稳定亚太区域安全的出发点」,应支持马英九的两岸和解政策才是,何以蔡英文要反对马英九的两岸和解政策?
姑不论民进党,蔡英文真的是「站在稳定亚太区域安全的出发点」吗?在李登辉时期,蔡英文主导的「两国论」;和陈水扁时期,蔡英文主导否认「九二共识」,是「稳定亚太区域安全」,还是破坏「亚太区域安全」呢?或者是蔡英文有所悔悟「觉今是而昨非」呢?
所以,我们认为「民进党站在稳定亚太区域安全的出发点」,这是蔡英文的谎言。至少,在蔡英文没有公开承认「昨非」之前,蔡英文的说法是没有可信任的理由。
其实,我们认为蔡英文的重点当在「两岸议题并不只是台湾与中国双方的问题,需要考虑全球与区域战略的平衡」。
蔡英文所说的「区域」当指「亚太区域」。「战略」是要实现国家意志的,要将自己的国家意志实现于「全球与(亚太)区域」的方略谓之「全球与(亚太)区域战略」,放眼全球,除了美国外,还有其他国家吗?今天美国之能自居全球的领导,可以出兵阿富汗、伊拉克,到中国南海、黄海军演,可以逼令埃及的穆巴拉克下台,利比亚的格达费不下台,就可以「不排除出兵」,这有「全球与(亚太)区域战略的平衡」吗?后冷战以来,全球战略向来是美国独霸,若有「平衡」,美国能为所欲为吗?
所以,我们解读蔡英文的「需要考虑全球与区域战略的平衡」当是要维护美国在全球和亚太区域的霸权主义。其实和吕秀莲反对马政府的两岸和解政策的理由是一样的,「使得美国遏制中国在海上战略的扩张,不得不修补战略破洞了。」(《中国时报》202011-03-14)若是为了维护台海安全和亚太区域安全,两岸议题只是「台湾与中国双方的问题」足矣。台海安全难道不是台湾安全最大的利益吗?但为了维护美国霸权主义,蔡英文就可以「两岸议题并不只是台湾与中国的问题」,试问蔡英文的「台湾优先」、「台湾主体性」何在?
至于「我们必须和亚洲各国一起,共同面对中国的崛起」,蔡英文恐怕也只会落得失望。
由于世界金融海啸,欧巴马一上台,希拉蕊即迫不及待的前往北京「同舟共济」,接着欧巴马访华。美国经济陷入金融海啸,欲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未逞,又要「重回东亚」,然后在南海、黄海军演示威。军演示威未能得逞,又邀胡锦涛访问美国,在胡锦涛访美前四天,一月十四日,希拉蕊发表长篇演讲《中美关系的将来》,一面驳斥「中国威胁论」、「中美零和论」,一方面是呼吁中美当「同舟共济」、「欢迎中国崛起」,并以最高规格接待胡锦涛的访问。
但是,三月二日,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听证上,希拉蕊又换了一副面孔,谈到中国威胁论及美国面临的危机。扬言:「如果美国的影响不复存在,世界上不缺乏去填补这一空缺的人。」「如果有人想在这些问题上立场软弱,那么将会影响到我们作为世界领袖的地位,影响到我们与中国的竞争,与伊朗的竞争,那是错误的。」(《中评社》2011-03-07,王名舟文)
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态度高高低低,软硬兼施,挑拨东协各国也未能得逞,目前只拉拢了日本和韩国,日、韩基于大陆市场的考虑,能长期与大陆作政治抗衡吗?一旦日本再出现「脱美入亚」的鸠山政府,或韩国再出现「阳光政策」的金大中、卢武铉政府,美国「重回东亚」的新冷战C型包围圈能不落空吗?蔡英文又要和那个「亚洲各国一起,共同面对中国的崛起」呢?
东协各国多不接受美国挑拨「以国际多边体系」与中国谈判,而愿意继续与大陆「双边谈判」,试问蔡英文又如何「以国际多边体系,做为与中国互动的架构」呢?
再说,蔡英文的两岸关系要「稳定亚太区域安全」,「要考虑全球与区域战略的平衡」,「应该以国际多边体系,做为与中国互动的架构」。但蔡英文口口声声的「全球」、「国际」和「亚太区域」的代表人美国在台协会处长司徒文,在海基会成立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据报导称:
「司徒文说:美国不会因两岸关系改善而紧张,或是被排除在外,两岸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也是美国一直坚持的原则和立场,两岸关系的改善,不但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东亚区域稳定,与中东和朝鲜半岛的情势相较,稳定和平的台湾海峡堪称『上帝恩赐』(God Send)。
「司徒文表示,美国对欢迎两岸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歧见,他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展是惊人的,海基会与海协会过去三年签订了15项协议,项目包罗万象,最受瞩目的是ECFA,这是两岸迄今签署的最大的协议,而且在今年已生效,这将为两岸人民带来财富与机会。」(《联合报》2011-03-09)
如果马英九的两岸和解政策不能是蔡英文的「全球」「国际」和亚太地区的「安全」和「平衡」的话,司徒文会说是「上帝恩赐」吗?当然这只是在美国能控制之内的两岸关系的改善。
司徒文所说的「上帝恩赐」,竟是蔡英文所说的「像马政府一样陷入中国设定的框框,甚至于以政治退让交换经济利益」,「国民党走的是『和而要统』,『和而必统』的路线」。
民进党蔡英文不是满口「全球」、「国际」和「普世价值」吗?美国的司徒文不就是民进党蔡英文的「普世价值」的代表吗?怎样蔡英文的「中国设定的框框」和「政治退让」,竟是司徒文的「上帝恩赐」呢?
蔡英文所说的「政治退让」和「中国设定的框框」当指「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罢。台湾是一九四五年就归还中华民国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一九四七年在南京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九四九年才成立的。蔡英文故意混淆中国与中共,难道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宪法不是「一个中国」或「一个中国」的宪法吗?蔡英文说「陷入中国设定的框框里」,这个「中国」又该是中华民国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也就是说马政府「陷入中华民国设定的框框里」才是。难道马政府可以和李、扁一样,或蔡英文要步李、扁后尘,可以无法无天,不接受中华民国宪法的框框吗?
中华民国已为大多数国家所不承认,尤其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九二共识」虽是「一个中国」原则,但却可是「各自表述」的。美国也不承认中华民国,但却可以有民间交流,也不能不让中华民国自我表述为「主权独立国家」。「九二共识,一中各表」,马政府又作了什么「政治退让」呢?又陷入了谁「设定的框框里」呢?
不但中华民国宪法是「一个中国」,并且宪法增修条文的前言即称:「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没有「统一后」,又何来「统一前」,可见未来国家的统一是宪法的目标,只是没有明文国家统一的时间和方式。我们或可称之为「终极统一论」。
中华民国政府能不遵守中华民国宪法吗?遵守宪法的两岸关系政策能不是「和而要统」、「和而必统」的吗?蔡英文指责马政府「和而要统」、「和而必统」,那是指责马政府太坚持「遵守宪法」而已。遵守宪法「会模糊台湾的主权地位」,就「我们自己都无法清楚定义自己」,难道没有宪法,蔡英文就可以不「模糊台湾的主权地位」吗?但没有宪法,何来国家;没有国家,何来主权?没有宪法而有主权,这是蔡英文对民主宪政的天方夜谭。
蔡英文还指责,马政府「都是以中国认同、中国价值为核心」。这又是蔡英文混淆中共与中国,而进行概念走私的伎俩。中华民国宪法就是(一个)中国宪法,虽后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但在「一中各表」下,马政府已多次声明「中国」就是中华民国。所以,「中国认同、中国价值」即「中华民国认同、中华民国价值」,中华民国政府的施政,难道不应该「中华民国认同、中华民国价值」吗?
不能「中国认同、中国价值」,蔡英文所主张的则是「民进党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应从台湾认同出发,以台湾价值为核心,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这个『和』,就是和平发展的『和』。」
蔡英文,又是使用混淆「台独」和「台湾」的伎俩进行概念转移。或者,蔡英文本来就头脑简单到以为「台湾」即「台独」。
自我归属感的「台湾认同」至少有三种,一是户籍认同,二是省籍认同,三是国籍认同。「中国认同」是国籍认同,但台湾从来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所以,「台湾认同」不能是国籍认同,只能是户籍认同和省籍认同。显然,蔡英文的「台湾认同」等同了「台独认同」,而是国籍认同。
所以,蔡英文的「和而不同」是指「中国」与「台湾国」的「不同」而和平。「和而求同」是指在「中国」与「台湾国」的和平下,共「同」于维护「全球与区域战略和平」,即共同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亦即「以台制中」。因此,她才会批评马政府「政治的退让,会模糊台湾的主权地位」。
「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该不是「模糊台湾的主权地位」罢,但在蔡英文主导的李扁时期两岸政策,带来了「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吗?
她还说,「台湾与中国,有共同的责任和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掌握繁荣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两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真义所在。」马政府的两岸和解政策,已造成了六十年来两岸第一次出现了「和平稳定的关系」,现在要追求的当是两岸「和平稳定的关系」的巩固,和实现中华民国宪法的「国家统一」目标。
蔡英文真的是要「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吗?ECFA不是「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吗?为什么蔡英文不遗余力的反对?台湾从来不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要突出「台湾的主权地位」,是「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还是破坏现有「和平稳定的关系」呢?
目前马政府的两岸和解政策是基础于中华民国宪法和「九二共识」的,而蔡英文的全篇讲稿不及中华民国宪法和「九二共识」一辞,抹煞了中华民国宪法和「九二共识」,还有今天台湾中华民国的主体性吗?那当是以台湾国破坏中华民国现状,打造新国家的工程,但能「追求和平稳定的关系」吗?如果能,为什么有二十年李扁时期两岸关系的恶化和动荡不安几乎兵戎相见呢?
所以,总统府新闻稿回应蔡英文说:「避谈中华民国宪法与『九二共识』,她就不可能务实因应台湾所遭遇的挑战。」(《旺报》202011-02-24)不论蓝、绿、红,那些误认为蔡英文「温和理性」了,「向政府政策靠拢」了,都是和误认「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有所不同一样。
最后,我们也想奉劝蔡英文几句话,想要依靠美国霸权主义打压中国和平崛起而实现台独,不但不符合台湾人民利益,而且也愈来愈不可能。尤其在ECFA签订后,两岸共同市场即将形成,台湾农渔产品的市场也转向大陆,台湾人民会同意民进党以台独破坏台湾经济的发展前途吗?李扁二十年,在蔡英文主导下,老早已经说明了台独是「向不可能挑战」和「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蔡英文不要再妄想「全球与区域战略的平衡」了,老老实实回归民主宪政,回归台湾认同、台湾价值,就是回归中华民国认同和台湾人民利益的价值,在朝遵守宪法,在野忠于宪法,最后,恢复台湾人民也拥有大陆的领土主权,恢复台湾人民也是中国主人翁的地位。这才是台湾人民的前途之所在,民进党的前途也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