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国人 比比小日本 在人民生命和企业利益之间 小日本焉能和大中华相比!不要老拿‘盐’说事 想想‘核’污染吧!
2011-03
汶川大地震时刻,四川高通量反应堆紧急停堆纪实!抢夺0.65秒的生死搏斗
中国核动力院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抗震抢险纪实 抢夺0.65秒的生死搏斗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是我国从事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和运行的唯一综合性基地,也是我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在距离汶川地区直线距离约120公里的山区里,坐落着该院反应堆运行研究所。我国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已在这里安全运行了20多年。
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主要承担核电站燃料组件、堆用材料及部件的辐照考验,以及同位素生产等任务,是我国开展核动力技术研究的大型重要试验堆。该试验堆中子通量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是现役最大的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综合性试验堆。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榜上有名。1980年建成运行之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主要媒体均予大量报道,其后有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曾到此学习交流,在国内外颇有名气,备受关注。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主操控室内,值班人员在聚精会神,有条不紊的工作。值班长易逸监控着整个反应堆的运行情况,高级操纵员邹德光对运行参数进行校对,操纵员袁志敏和助理操纵员李广辉正在整理运行参数,完成数据录入的技管组组长彭军正准备起身。一切都是那么程式如常,波澜不惊。
突然,伴随着隆隆的地声,主操控室内,墙上的钟表猛烈的摇晃,嘎嘎作响,8号监控屏的指针剧烈抖动,天花板传来扭曲撕裂声,操纵台上的电话瞬时被甩到了地上。厂房外120米高的烟囱大幅度摇摆,汽车像大海中的小船随地面的起伏剧烈颠簸,山上树林象受到台风袭击一样,响声大作,剧烈摇曳,霎时,山石滚落,尘土飞扬,一片恐怖。人们头晕目眩,站立不稳。
天旋地转之际,彭军立刻反应过来,大喊一声:地震了!
“快!马上停堆!”身在控制台前的值班长易逸迅速果断按下红色紧急停堆按钮。不容片刻的商量,没有任何的犹豫,他的手掌就像一个重磅的铁锤,准确有力地砸在了按钮上。
强震在持续,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性的本能是逃生,而在主控室内的人象视死如归的战士,没有一个人夺门而走,没有一个人惊慌失措。为防止摔倒,所有人都半蹲着紧紧扶住控制台,双眼紧紧盯着仪表上的数据,确认反应堆安全停闭。
反应堆停闭的首要环节,是使反应堆内悬置的控制棒快速下插入堆芯,终止链式反应,使反应堆停止运行。而停堆时间最短的紧急停堆模式,控制棒下插到底需要0.65秒时间。
必须抢到这0.65秒!因为一旦强震持续过久,系统完整性极易受到破坏,控制棒无法顺利落入管道,可能导致反应堆燃料元件烧毁,放射性外溢,污染环境。
必须抢到这0.65秒!因为强震一旦引起操作室倒塌,人员被困或遇难,将无法进行停堆操作,反应堆在持续震动中运行,将有巨大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0.65秒就是安全!0.65秒就是生死! 0.65秒就是一切!
紧急停堆按钮按下后,操纵员袁志敏广播通告全体人员:“因突发地震,反应堆手动紧急停闭,各岗位人员坚守岗位,反应堆进入应急待命状态”。几分钟后,大地颤动逐渐平息,各项数据显示,反应堆已安全停闭,操控室里所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时彼此相望,才发现个个脸色惨白,额头渗出汗珠。
0.65秒!对于平静生活中的人,是毫无察觉的一霎;对于震中的人,是决定生死的瞬间。而对于强震中的核反应堆,失去这0.65秒带来的后果,将是不亚于一次特大地震的灾难。
欣慰的是,在这危急的时刻,易逸班组用他们的大智大勇大爱大情为我们抢回了这关键的0.65秒!
后 记
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的科研人员,处在偏远的山区,环境闭塞,条件艰苦。这里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没有舒适的生活设施,更没有轻松惬意的工作环境。他们的工作枯燥单调,不会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也不会面临惊心动魄的场面,甚至在这次大地震中也没有悲壮的救人行为,但他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长期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在危难时刻,用毫不犹豫的一按,成就了这一无声的壮举。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对易逸班组全体成员评价说,“你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需要你们。在地震发生时,你们能果敢及时地采取措施,维护核设施的安全,而且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做到的,你们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