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群众崛起,对美国是一种反动,然而未必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或者说几乎仍然无法摆脱。
中评社台北3月19日电(特约作者 石之瑜)中东地区革命无疑是对专制的抵抗,但径视之为民主革命未必妥适。革命既不等同于民主的降临,民主更不等同于自由。古达非(卡扎菲)的负隅顽抗,更预示了未来善后的复杂性,是否迈向世人熟悉的欧美民主文化,犹在未定之天。
温家宝日昨正式表示,北非与西亚的政治动荡,不能用来当成理解中国的依据。
但迄今为止,包括台湾各界在内的各地媒体,表现得如此向往中东各国所蔓延出来的革命,纷纷将瓦解的政权与自己想要对抗或推翻的对象联想,不论是二二八时的老国民党,或是其他的一党领导体制。
中东出现这样一个颠覆美式秩序的进程,在台北却读成是对美式价值的传播与推崇。其结果,在台北举行各种座谈会,对于中东革命如何能有助于推动大陆民主化,热烈探讨。然而,与其说这是台湾各界自我感觉良好,不如说是麻木。
中东出现群众推翻专制统治,丝毫不能反映台北政坛所自诩的台湾民主价值。过度敏感的从事件中看到自己,再进一步以为自己已经具有普世性,于是可以对缺乏普世性的对象指指点点,也许可以算是两岸竞逐过程中,台湾方面的一种心理自卫。
在世界层次上,若以美国仰赖阿拉伯世界的程度看,中东立即冲击的,主要是美国霸权的政治经济基础,但对美式民主价值则毫无保证。故不论从在地政治重组的现实,或由其间政治理念推之,得不出台北熟悉的票选式民主。
率以民主革命庆祝欢迎之,反映的还是想看到别人变得更像自己的台北中心主义作祟,于是一厢情愿从事变中读出民主,藉题发挥,以为可以凸显两岸的区别所在。
事变影射两岸相似
但实际上,事变其实影射台北与北京相似之处。简言之,事变凸显出中东在地人民不在意美式世界秩序能否维护,而这点超乎台北朝野所能想像,才会视而不见。台北朝野无不唯美是听,受委屈也不敢张声;思想上更亦步亦趋,独尊美语而贱中文。
在台湾,朝野持续狂斗中唯一的共识,便是以美国为台湾安全保障。假如体会到变局影射美国霸权的动摇(古达非乃确实以此提醒美国,反对势力风起云涌是基地组织所策动),台北如何还会充满浪漫想像?
台北媚美如此,北京又何尝不顺从?北京固然常对华府暗自气愤,甚至言词顶撞,但在大方向上,与台北充其量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自改革开放以降,就谨守对美韬光养晦──遇华府以人权相诘,总是息事宁人;俟华府四处干预,则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同样重要的是,今天中国大陆上上下下,在市场规范与学术思想上向美国争相看齐。矛盾的在于,此番北京加强限制,华府一反常态,未如民间那种看好戏的心态予以讥讽。
台北上下对华府看似言听计从,但尚缺与华府同仇敌忾的情感共鸣,如此之亲美非常虚伪。而华府宁花时间警告台北不可亲大陆,丝毫不警觉台北对北非变局乐观其成的反动情绪,足见华府眼中的台湾无足轻重,只是牵制大陆的区域性棋子,绝非真正在意的朋友。
在反抗专制统治与颠覆霸权秩序两者间,华府所要保证的是,如何在变局后继续掌控,即使仍为专制,也无可厚非。同样在两岸,华府要保证的是两岸的对峙,所以绝对不同意两岸迈向统一,至于华府反对统一是否符合民主,在所不问。
牢牢掌控两岸的思维
美国与日本的资金近来大量迈向台湾的政治大学,包括麦克阿瑟基金与日本交流基金。另一方面,美国学术界并具体传达其官方绝不容许两岸就军事互信机制达成任何协议的指导棋。
过去这种透过学术资源影响风潮的作法,除了不定期引发美国学术界欲振乏力的反省外,亦曾在日本左翼之间引发稍纵即逝的小小波澜。至于在台湾,人们欢迎犹恐不及,怎会在意自己的研究议程上之所以受到鼓励,实在都是在华府的棋盘上已经有所设定。
不惶多让的是,多少大陆学者在得到鼓励之中,以欢迎普世价值之名,复诵着市民社会、全球化等口号,纵令他们心中并未真正内化美式价值,行动间也时有颠覆性的滥用或误用,但对于反思当今国家发展方向的话语已遭剥,则无力回天。
中东的群众崛起,对美国是一种反动,然而未必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或者说几乎仍然无法摆脱。事实上,如今华府寻求参与其中之道,试图延续掌控之心,昭然若揭。两岸的民众则对美国绝无反动,这才是革命开花之际不该被忽略的。
中东群众不一定能挣脱霸权秩序,另谋出路,不过,由于他们对于这样的霸权秩序并不尊重,也不顺从,则反映他们在意识上尚未完全遭到禁锢。他们对于在地社会的需要,敢于设想不同于霸权秩序的可能性。
对华府而言,如果民主与美国不可得兼,当然舍民主而取美国。在两岸,若华府有朝一日发现民主化有利于统一,则必然反对民主化。那对两岸而言,会如何抉择?这更是从中东革命中应该得出的对两岸各自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