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剧烈海啸。在如此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摇晃”的日本竟会表现得如此淡定:在仙台市的一条马路上,人们集中在中间的绿化带避险,虽然有些拥挤,但无一人占用两边的机动车道;东京街头,大批市民排着长队打公用电话,整个过程平和而富于效率。这些令人称道的镜头,是否同样可以成为我们的国民教育素材的一部分。倘若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永远都很渺小,倘若灾难总是不可避免地终会降临,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明天灾难不幸降临时,才能更从容镇定。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日本人却没有怨天尤人,一边建立了成熟高效的防震救灾体系,一边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公司,抗震演练已是家常便饭。日本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在救灾过程中做太多行政干预,而是沉着应对、积极引导,并将实际灾情和救灾情况公开透明化。这种权威性和公信力,让民众在关键时刻更愿意相信政府。
日本政府对抗震救灾、防灾赈灾的高度重视,以及专业性、组织化与精准度,可以从大地震发生后政府的快速反应和强力行为中看出来。日本执行预防、应急、恢复重建相结合的综合防灾政策,形成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体、民间和家庭参与的防灾体制,包括市民的日常防灾培训、常规性抗震演习在内。震前、震后的日本没有出现谣言四起的局面,也很少听到民众的抱怨,这,都得利于政府的正确引导。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道路损毁导致运输不畅等原因,日本部分超市、便利店出现货物短缺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但市场上并未出现哄抬物价的现象。尽管商店不断扩大进货,而且有的商店还采取了限购措施,但仍无法满足人们的购买需求。不过,日本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哄抬物价的现象。超市、便利店里部分商品虽然卖光,但从剩下的标签看,价格和往日没什么两样。因为天气转暖,有些蔬菜的价格还出现了回落。
当地时间15日上午11时,日本首相菅直人就地震海啸引发的核电站危机发表告国民书。菅直人说,核电站还有进一步泄漏的可能性,并再次呼吁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的居民避难。重灾之下,人们看到的并不是官员的矫揉造作。实际上,日本各级政府在过去的地震状态下,都有瞒报、封锁的例子,正是通过不断的立法,才让政府救援灾难的管理权力既集中化又不断透明化。人们津津乐道的日本建筑抗震能力,也来自于《建筑基本法》的规定。
每一次地震都是一种超越性的机会。日本渐渐理性认识到地震不可预测,从地震预报“脱身”,学会“共生性”目光而不是“规避式”的侥幸来理解地震。
东京电力公司推迟临时限电开始时间,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批评东京电力公司临时改变计划令民众无所适从,“希望相关机构迅速、全面地发布准确信息”。

有人说,灾难面前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社会默契程度,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内在实力。此次日本人面对强震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和有条不紊,日本社会应对灾难所表现出的镇定和高效,并不是与生俱来或一蹴而就的素质,而是一个自然灾难不断的民族,经历过一代代人的积累,转化成为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灾难基因。
3月11日的地震,是日本历史上保留记录的最高震级,在世界上排第五位。一天多时间里,人们通过广播、视频,见证了灾难的惨烈,也震撼于日本人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秩序和冷静。由于灾难不断,日本人对未知世界有着深深的敬畏,以及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而这种悲剧性格自然而然的另一面,是日本文化中对转瞬即逝的美好有深切的感情,外化成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一切都必须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责任尽到最大。
3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2点46分,地震开始了。学生们透过大大的窗户看着窗外的写字楼群,就像筷子上的面条一样,高速地,摇来晃去,楼顶那长长的电线抓住,它就像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刷一样摆动着。有的孩子脸色煞白,两手不停地在胸前划着十字,然后将头埋在双手之中。当地震持续了将近三分钟后,稍稍有所减轻,老师要求学生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此时老师也非常紧张,但她却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
有条不紊。这是日本各类民间组织震后行动的真实写照。地震发生后,日本各地近3万个民间组织开始行动,按照灾后救援的步骤,他们目前能够做的是广泛号召募捐、建立网络合作机制、协调捐助物资和调动志愿者,为接下来进入灾区做准备。除了救灾民间团体,更多的NGO正在集结力量,原地待命。在史无前例的大灾难面前,日本民间组织仍然保持训练有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