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智∶官员的金刚经与遮羞布

果然,陈光标的事件,「金刚经」出现了!
非正信佛教的民间说法长年流传,都说金刚经是可以「驱魔赶鬼」的!
UDN的新闻是这样的∶

陆委会副主委刘德勋昨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台湾社会对陈光标的行为有反思能力,但陈光标行事的特异风格方式,「让本来是一个寒冬送暖的好事,变成让一些低收入户面对人性的挑战,心中很不舍。」

刘德勋说,陈光标的行为显示「我执」、「著相」,应该多看「金刚经」,「我执」就是高调的让大家知道这是他所做的事,「著相」则是执著於现象,代表他做了一件事情,一定要高调的宣传,让大家知道这个行为,接著仿效他。



所有与佛教有关的「慈善」「布施」「捐钱」往来中,最常被引用的,就是「金刚经」的内文。
许多道场或法师或民间宗教团体,往往在「收了信众的捐钱」之後,或者第三者在「看了别人捐钱之後」,都会这麽引述金刚经的内文;并且耳提面命的提醒捐钱者∶要「无相布施」、「不能把自己捐钱的事放在心上」「不要老想著自己做好事、有功德,能有福报」。
我想,刘德勋副主委的「状态」也是一样。能引用金刚经来批评陈光标,他必然也是多少读过金刚经,或者参加过宗教或慈善团体活动。
刘副主委是自己捐过多少钱的「实践者」,我不知道!但他必然也是一位习惯於「第三方的劝勉者」。
刘副主委心目中的陈光标,会是「行善菩萨」?还是来扰乱台湾社会的「妖魔鬼怪」?


不只是刘副主委,很多人喜欢引用佛教经典,来进行一些分析与批判。
我自己年轻时也常干这种事,但我很高兴,我最後终究不是一位生活单纯的公务机关主管,或者是整日坐望网路前的资深宅男;许多人坐著说话心中不舍,站著说话也不腰疼,在办公室或家里一向人格光明巍巍!
生涯多年後,在真正往来於基层民间苦难,并且有机缘到全世界许多地方居住生活(不是旅游),打开了「人类文化史」的眼光而非「宗教派系观」的眼界之後,我至少再也不「引经据典」去折腾别人了!
事实上,「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有关「主、客体」极具「哲理辩证」与「逻辑方法」的精采经典;中文翻译极为典雅,因此传诵千年至今。
金刚经当中,透过相当细致的拆解分析,提出一些具体修行的方法与事例;最後将超越且同时涵摄了主客体差异的、非常抽象的「无我」本质,以各种具体现象,描绘出来。
金刚经的意旨,主要去描述出个人的修行,如何因为能够「超越外相,契於无我」,而能真正对治非常微细的贪嗔痴,包括对於功德、好报的细微执著;而甚至之後更能超越善恶的分别,最终「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我之心而能「金刚不动」。
金刚经之所以用「金刚」两字意旨,指的是「金刚的智慧」,是「坚固、不动」的意思。


陈光标来台湾发钱,其实提供了许多人性角色、福利制度,与慈善文化差异的议题,帮助我们思考与观察。比如∶
陈光标的「高调给钱行为」,真的是「高调」?
难道台湾富人们或政府官员们自己不这麽捐、不这麽干,就认为别人高调?
开记者会找了产官学一票人,宣布用「基金会」捐钱盖一个医疗中心(但之後还是要收医疗费与健保补助),这算不算高调?
行善者认真的「找出对象、直接给钱给现金」,是粗鲁不礼貌,还是直接更贴心?
这与每回从921大地震开始,每回我们「把钱捐给政府单位(议价、购买、登记、通知)发放物资」,何种方式行为更有效率、更高尚?
看看多年来,每回政府怎麽「执行」天灾後民间募款的结果了吧!或者平日究竟有多少烧炭自杀的家庭个人了吧!
这当中究竟是「为善不欲人知」,更为高风亮节?
或者许多托第三者的捐献富人,其实是「没空去搞清楚谁需要?谁需要些什麽」,甚至「怕麻烦」?


整起事件从头到尾真正值得观察的,其实并非「陈光标这家伙发钱」!
而是这回,一向自诩社会福利与慈善风气还不错的台湾政府与社会,究竟有哪些社会角落的现况,与制度价值的问题,被陈光标给「挤出来」了!
别忘了,一切社会的苦难现况对於政治权利结构来说,都是冲撞,此也都是「被掩盖」的!
弱势者没有相对资源,更没有话语权!而官员们的角色也向来不是慈善家,能坦然面对解决社会的诟与垢者,少之又少。
陈光标的「现金」,把那些无助於社会角落的苦难者「召感出来」!接下来这几天,我们便可以不断看到,天哪!台湾社会「原来还有这麽多可怜折腾的人们」!然後,我们便会心想,天哪!「地方政府公务员,平时在搞什麽鬼啊?」


这当中最可恶的,是那些认为可以「发放白米、油等物资」的政府官员!
倘若他们真正的知道并且接触过基层民间何谓「贫困」何谓「苦难」,便会明白,大部分真正贫困待援的对象,可能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住的地方连煮炊的东西都没有」!还发给他们白米和油做啥?
尤其那些相当比例,因为经济问题跑路逃亡或避居安危的家庭,为了不曝光身份,甚至连孩子都无法上学的对象,怎麽会有「政府低收入户登记」?
於是这次包括朱立伦在内的政府官员,眼中执著於「发放物资」,恰好由此凸显出官员们是如何对於基层民间苦难实况的「无知」!
官员竟然都愚蠢到「假设贫困者,在县政府有登记、有地方住、能自己煮饭」!而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苦难者模样」!?


在我看来,如同王建煊院长反倒更直率说出「给钱有什麽不好?不然你自己捐捐看!」的态度,是让人钦佩的。
王院长多年以来就是帮慈善团体募款与自己捐款的「实践者」。
在慈善的领域,所有真正的实践者,特别是所有真正见识过真实苦难(不是官员想像)的实践者,都会理解陈光标的行为风格根本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苦难者是否获得了真正最需要、「最直接的帮助」!
岁末寒冬,社会上人们期待尾牙年终奖金,公务员自己也渴望年终奖金,贫困者所需要,为何不是真真实实的「现金」呢?


就如同金刚经当中真正提示的重点,苦难的机缘本身,才是触发一切现象的主体;这岂是刘德勋副主委忙著针对陈光标进行「第三者劝勉」!或者「我执」或「著相」啥的各种分析。
应该是我们社会大众,劝勉包括刘副主委、朱立伦县长在内的官员吧!
尤其佛教经典是用来「提醒自己」的!实在不应该是拿来「说人三四」的!
金刚经实在不应该被官员拿来「护身」!读金刚经的人所被提醒的,其实是所有正在观望「陈光标事件」的人们,我们如何因为陈光标的事件所触动之後,看清各自在善行中,还有哪些不及他人的真实自己。
只有那些「沦於口惠的非实践者」,才会对「陈光标发钱」恼羞成怒的!
别说是拿出金刚经说事,官员对於「去领钱的苦难民众」心中没有先充满「羞愧」而竟然是「不舍」?!
我的天哪!「苦难」是一种抽象的人格价值?官员显然只是把金刚经,变成自己对基层苦难如此无知的「遮羞布」吧!


一切善行本身的实践,如何无所住其心的契於「无我」,并且因为一切受助、施助的机缘不可思议,而能谦怀於其中无所企望。
在我看来,陈光标这种不顾外界批评的观瞻的发钱,反倒更为坦然「无我」哩!
陈光标针对「受助贫困对象」的尊重考量,改了一个发放的型态,但他仍然坚持要「现金直接发放」!或许对於很少捐钱的人无法理解,但这也才是真正已经捐了几十亿家产,也看过无数官吏颟顸或团体欺骗的慈善者,才会有的坚持!
台湾富人们的沈默,相形之下反倒无妨,那是各自抉择的行善方式与思维!
反倒是台湾官员们的更多反应,如此的从骨子里、从角色中、在制度下充满各种「伪善」的自我辩解与论述分析,让人忍不住要翻上白眼几回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