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常心态看台湾人力“登陆”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作者: 吴宗宪   (作者系台南大学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

    近来诸多媒体新闻,焦点均置于台湾民众前往大陆就业的现况。

    第一个观察是:在这波经济危机之后,两岸就业市场呈现此消彼涨的态势,因而欲赴大陆就业的台湾人增加,但人力竞争却呈现激烈的肉搏战。例如,现在台湾民众若前往大陆,恐怕不是拚命花钱,而是急着找工作。据台湾“104人力银行”的统计,3月份在该网站上登录想找大陆工作的求职人数已达2.2万。台商所提供的大陆工作机会却仅有5300个左右。并且,大陆今年有超过630万的大学毕业生,加上前几年毕业而尚未找到工作的求职者,总数可能超过千万。

    第二个观察是:台湾人士因为大陆方面刻意拔擢,在大陆发展佳者并不乏案例。例如厦门公开选聘台湾专才担任管理职位。在工作驱力之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举家定居大陆。上海市官员透露,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目前在上海定居的台商、台籍官员与家眷等不同身分的台湾人士约有70万,比一般估计的多出不少。

    这样的分析并非大陆媒体的单方宣传,而是两岸媒体共同的立场,由此可知这些立场似乎也颇为两岸民众接受。这个逻辑是:台湾经济衰退严重,幸有大陆市场的吸纳,否则台湾失业问题将无法消化,然而大陆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所幸大陆方面刻意维护台胞的权益,才能使越来越多的优秀台湾人得以在大陆地区安身立命。

    然而若此论述逻辑持续深化,将会使两岸民众分别产生不同的负面深层情绪。

    首先,大陆民众会感受到,不论台商在大陆的经营实绩如何,官方对待台胞均较本地人要佳,感觉自己在政府眼中只是二等公民。但基于“同胞爱”,照顾台胞还说得过去,因此,若赴陆发展者有“台独”立场者,在政治立场上非我族类,则其心必异,便可大加挞伐。

    相反,台湾民众则会感受到,台湾人力能到大陆投资发展的多半是受官方礼遇的精英阶级,他们将带走台湾重要的经济资产及高级人力,因此普通民众会习惯将台湾越发严重的失业问题归咎于大陆的政治操作。这种感受可说明台湾民众为何产生仇富心理以及对两岸政策立场如此两极。

    其实,两岸人力交流至今,大陆已非当年需要吸引台湾初级工业、资本密集产业的时期,而当年台商财大气粗、声色犬马的形象也因赴陆人才转型而渐渐消褪。当前的两岸人力流动,更像是在一个国际经济体系下所进行的分工,因此,更重要的是能力取向,而非政治认同。事实上,当下有更多台湾民众在大陆贡献其毕生所学,并不依赖大陆官方的保护,兢兢业业地发展其在大陆的事业。这些产业包括文化创意、高度服务密集产业。甚至数月前,北京允许台湾的慈济会成为第一个境外社团组织,代表台湾公民组织的形式未来也将在大陆生根发芽。

    这种流动其实有互利基础:台湾的高阶人力可藉由大陆市场来发挥所长,也可因此带动台湾内部的经济向更高阶形态转型;而大陆在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方面,也可藉外来人力带来新颖的观念、公民社群的力量来弥补官方力量的不足。

    当下困境,就是双方民众是否能够逃脱过往带有“恐惧、憎恨、怀疑”的深层情绪,迎向“正面、乐观、合作”的深层逻辑。大陆的政府治理若能吸纳外来人力带来的公民社会价值的挑战,便有希望调整成新型态的社会主义;台湾若能发现大陆对台政策已非当年那般富有政治性,两岸只是国际架构下的节点,从而积极拓展以全球发展为基础的大陆布局,则不必要的内耗也可减少。人类有追寻更好生活的本能,负面情绪只是暂时现象,正面思维才是任何治理中唯一需要关切的核心。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