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 三字经将成民进党“通关密语”?zt
[摘要]“郑弘仪该不该骂国骂”事件,似乎已把台湾分成了“説脏话”与“不説脏话”的一边一国。本来也有一些民进党政治人物并不认同郑国骂,但後来却不作声。
尽管有很多人不能认同电视名嘴郑弘仪在公开场合飙三字经,认为是“教坏囝仔大小”,但也有不少拥护郑弘仪的人,大声赞扬他三字经骂的好、骂 的对、要常骂。中国时报11月14日社论指出,郑弘仪事件似乎已把台湾分成了“説脏话”与“不説脏话”的一边一国,种种错乱,实在让人感慨难解。
社论指出,经过连日来的讨论、发酵,“郑弘仪该不该骂国骂”事件变到现在,已变成“‘陆委会’是不是不会传真”。整件事情根本就失焦了,但如果説这件事有失焦的问题,那也不是从三字经变传真机失焦的,而是郑弘仪与支援者一开始就有意让事情失焦,成功转移焦点。
郑弘仪爆粗口後,有些人坚持认为,以某类动词为首的三字经代表的是亲切、俗搁有力的风格;其次,这三个字只是一种习惯用语,甚至是一种发语词,有些 人不用这种方式就开不了口説话,所以郑弘仪的三字经国骂也没什麽不得了,多少乡间阿伯不就是这样讲话的吗?甚至於,在妇女团体表达抗议後,另一名嘴黄越绥 为了证明这话并没有性别歧视的意味,也亲自扮演女性版的三字经达人。常以两性专家身分参与谈话性节目的黄越绥,表现出对这句轻蔑女性的三字经的热爱与熟 稔,并説若是自己谯起来,还会牵丝,可不只是单纯飙这三个字而已,意思好像是説,郑弘仪在公开场合大声问候人家老妈,这样的讲话还算是“客气”了。
这一类支援郑弘仪国骂的人所持的观点认为,三字经是民间惯用语,可以拉近人的距离;很多人讲话时经常讲著讲著就出现了,不过是一种口头禅的性质,讲的人没有恶意,实在不必大惊小怪。
不过,显然郑弘仪当天飙国骂并不是一种突然的情绪性发言,他不是一时失控,也不是拿来表现亲切、乡土;长期在电视萤幕前收放自如的郑弘仪在决定骂三 字经之前曾稍作停顿,骂完之後再作停顿,充分酝酿、制造了现场的激昂情绪。可能郑弘仪本来也并不是爱説、惯説三字经国骂的那种人,他那天的三字经其实并非 脱口而出,而是精心设计──国骂是剧本的一部分,是桥段不是习惯,为效果而不计後果。
因此,尽管或许的确有些本土人士讲话就是这样三字经来、三字经去的,谯出国骂也就没什麽好惊讶的,但显然郑弘仪的三字经是一个设计过的表演,实在很 难用“表现本土、亲切”这个角度来解读。因此,分析起来,支援郑国骂其实有另一个更为关键的理由,那就是∶他骂的是马英九。只要批马英九、批国民党、批中 国政策,那不管郑弘仪用的是三字经、五字经还是七字经,骂的内容是真是假,有没有求证…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批马批中,对这群人而言,超越道德与是非,不但 不涉及礼貌和修养问题,事实上也不需要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