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嫦娥二号5天可达月球 (比较所谓台湾研发,大陆代工)

来源: Festival 2010-10-08 15:31:4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87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Festival ] 在 2011-01-08 08:16:3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北京时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天。第二次探月,距离首次探月仅两年,此举加快了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的步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来祝贺的同时,还表示在未来可能与中国合作。有学者认为,中国太空技术已经超越俄罗斯,位居世界第二。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日臻成熟,作为头号航天大国的美国已可以欣然接受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老二”地位。

“嫦娥二号”的成功,是中国的航天计划吸取了各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令中国在激烈的太空竞赛中再次领先,可穿透月壤的探测器能力更是国际独有。中国在独立的探索过程中已找到杀手锏,相当程度上平衡了中美在太空竞赛中的落差。

国际仅有的技术突破

嫦娥二号首次运用火箭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时间更快、测量精度更高、试验项目更多,绕月飞行轨道高度由200公里降至100公里,离月球更近了。根据此次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娥二号卫星只需要5天即可达到月球,这是一大创新。两年前的嫦娥一号则绕地球飞行3周,“走”了12天才到达月球。显然,嫦娥二号“走”了捷径,直接进入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

嫦娥二号给人的另一个期待就是看到更为清晰的“月亮的脸”。据悉,嫦娥二号携带着七种有效载荷,这七种“武器”是: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X射线谱仪、γ射线谱仪、微波探测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这七种“武器”可分别完成月球表面三维成像、探测月球表面物质的化学成分、穿透月壤探测、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其中,用于月壤探测的微波探测器,是中国探月卫星有别于国外的突出特点。目前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月壤探测没有采用微波频段,只能看到表面,无法穿透,而中国此次采用四个微波的频段可以穿透月壤。

香港《文汇报》社论说,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具有经济、科技、军事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重大意义。美国在世界的军事、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很大部分来自对“阿波罗”工程技术的利用和开发。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所带动的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进步,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

比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环境,既能生产特殊强度、塑性等性能优良的合金和钢材,还能生产诸如超高纯金属、单晶硅、光衰减率低的光导纤维和高纯度药品等。同时,月球上特有的能源和矿产,也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另外,由于月球上的太阳辐射强,每年可产生12亿千瓦的能量,因此,在月球上建立太阳能发电站也可能成为人类获取新能源的途径之一。

NASA高级研究科学家罗徵援表示,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通过近年来“神舟”、“嫦娥”、“天宫”、“夸父”等计划,改写了原先的美、苏、中三大航天强国座次,已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的实力已经可以与美国媲美,部分技术甚至超越美国,比如中段反导技术就领先美国。

太空军事技术威慑美国

对于中国“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学者丹马(Abraham Denmark)向多维新闻表示,中国最令人感到害怕的应该是太空科技,而不是南海。

此次,嫦娥二号的发射便可看到些许端倪,实际上不仅于此。三年前,中国曾进行过一次用导弹击毁了报废的一颗气象卫星的“一箭穿星”反卫星试验,立即在美国国会掀起轩然大波。2009年6月,美国监视中国的侦察卫星“长曲棍球”(Lacrosse)II,遭到中国反卫星武器“攻击”,失效长达27分钟,再次给美国敲响警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让侦察卫星失效的不再是以往中国多次测试的地面激光照射武器,而是一种被称作“太空涂鸦”的非暴力准军事性攻击方式。美国情报部门人员透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也进行过类似技术的研究,而这次中国率先进行了“太空涂鸦”技术的反卫星测试,表明中国在这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美国仅军用卫星就超过270颗,而执行多项军事任务的民用、商用以及军民两用卫星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对这些太空设施的综合利用,才使美军具备了极为重要的情报搜集、安全通信、行动导航、导弹制导、乃至十分关键的导弹预警和导弹防御能力,使美军在现代化战争中拥有无可匹敌的信息化优势。中国空地协同的反卫星试验的成功,说明中国不仅可在地面用导弹猎杀,更可在太空用卫星撞击,这对美国信息化优势的冲击是致命的。美国许多战略规划人士甚至忧心忡忡地认为,中国正大力发展的反卫星武器已经对美国未来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战略产生重大影响,若不保持足够的警惕,美国将在太空领域再次遭遇“珍珠港事件”,美国在信息时代拥有的绝对优势也会荡然无存。

随着中国反卫星武器的发展日渐成熟,美国也开始积极发展针对反卫星武器的威慑手段及新一代空间技术,这无疑在太空领域引发了一场“大博弈”。今年8月初,中国成功拉近两颗卫星,使之在同一轨道近距离运行,更显示出中国“太空战”技术正在日益成熟。此前只有美国曾经进行过拉近两颗卫星的行动。美国《无线》杂志称,这种“会合”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清理太空垃圾、补给卫星以及修理轨道上的太空船。而且,军事应用程度的使用范围也很广泛,包括近距离检查其他国家卫星、调查间谍活动,不仅能对敌方的太空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伤,也可对敌方的地面军事行动造成巨大破坏。

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工程师、专门研究轨道会合的奥伯格(JamesOberg)表示,中国必然会尝试削弱美国的太空优势,头脑清醒的“潜在敌人”不会永远让美国在太空行动中占据优势。

中国走出独立的航天路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回溯中国航天探索之路,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当时让西方国家目瞪口呆;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成为地球上有能力将人送入太空的极少数国家之一,中国向美俄主导的文明太空探索和军事竞赛正式发起挑战;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了首次中国太空行走,又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而今,嫦娥两次奔月,为中国人的太空梦想再添浓浓一笔。

从中国的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可见,首先是对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要求,以实现航天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以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集成创新成果,在航天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特别对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作出规划,并致力于形成较为完备的、地基与天基研究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空间科学研究体系。

罗徵援高度评价了中国走自己的空间站发展之路,这是美国所办不到的。目前,美国“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采取同俄罗斯合作的模式,而中国的“天宫”计划则是独立发展,一旦成功,将是一大飞跃。在某些领域,中国的水准已超越美国,如同济大学就承担着世界最先进的“风洞”研究项目。风洞实验正是飞行器研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此外,为配合航天发展的需要,中国在大型计算机等其他科技发展方面也直追美国。2010年6月1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超千万次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系统问世,其超强的计算能力不仅刷新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的最高速度,也创造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全球排名的最好成绩,其综合计算速度排名世界第二,峰值计算能力名列全球第一。

可见,自主的中国航天计划,秉持的是一种“乌龟胜兔”式稳步前进的设计与试验理念。而这也正预示着,未来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能力将会实现更大的飞跃。



(陆一 曹同庆 熊欣 撰稿)

所有跟帖: 

有个问题谁能解释一下 -547788- 给 547788 发送悄悄话 547788 的博客首页 (121 bytes) () 10/09/2010 postreply 00:24:27

到地球两万里上空的同步轨道一般也要两周到几个月的时间 -gulala- 给 gulala 发送悄悄话 (39 bytes) () 10/09/2010 postreply 09:33:18

飞了11天了,也不见一个照片公布,该不会成了窜天猴了吧。 -第三只眼看台海- 给 第三只眼看台海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9/2010 postreply 07:12:16

你的这话先暂且留在这里,带有了照片后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yisou- 给 yisou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0/2010 postreply 22:23:58

说话要用脑思考后再说,不能象放屁一样随便。 -yisou- 给 yisou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10/2010 postreply 22:28: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