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解药:从「统一论」到「连结论」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从「统一论」到「连结论」』系列社论



【联合报╱小启】 2010.09.20 12:13 pm


本报自九月二日至二十日,陆续刊出《两岸解药:从「统一论」到「连结论」》系列社论,共五篇,为便利读者参阅,兹集成专档,并附《陈世忠的坦率与隐讳》及《筷子理论:解读两岸关係民意大调查》两文,一併见刊於联合新闻网「社论」区,欢迎读者免费下载系列七篇社论的全文,网址是:
http://udn.com/udnplus/editorial_2.pdf








《两岸解药:从「统一论」到「连结论」》联合报系列社论



序言



本报自九月二日至二十日,陆续刊出《两岸解药:从「统一论」到「连结论」》系列社论,共五篇,为便利读者参阅,兹集成专档,并附《刘世忠的坦率与隐讳》及《筷子理论:解读两岸关係民意大调查》两文。



《社论》两岸应当共策「目标创新」



从赖幸媛在美谈话及李亚飞来台发言以来,两岸关係似乎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北京彷彿对马政府两岸政策的进度太慢(甚至认为似有倒退),表达不耐;另一方面,北京对马政府两岸政策的信任亦彷彿出现动摇。後者当然比前者更值得注意。



先谈两岸信任。台湾实施民主制度,因此主政者在维持两岸政策的国际、两岸及国内的平衡上较为困难。马政府在维持「一中宪法」的原则下,在战略上「一中各表」(仍是一中宪法),在战术上「不统/不独/不武」(还是一中宪法);这非但是维持两岸「和平发展」的底线,也是马政府对内执政正当性的基础。然则,有何理由认为马英九会捨弃「一中宪法」的根本立场?



除非北京认为「一中宪法」违反「一中原则」,或「一中宪法」不容於「一中原则」,否则岂能谓两岸信任关係已生变化?至於台湾内部,也有人认为马英九所主张的「中华民国」已非原本的「中华民国」,又谓「九二共识」已渐空洞化,甚至将「一中各表」等同於台独或独台,相对於绿营之指马英九为「倾中卖台/终极统一」,皆可见台湾主政者在民主光谱上维持两岸政策平衡之不易,但恐怕都不至於可到指控马英九违反一中宪法或变成台独或独台的地步。「一中宪法」是中华民国与台湾的生存根本,我们不相信马政府会自毁长城。



再谈进度的快慢。○八後两年来的两岸发展进度,其实是六十年来发展最快、最密集、最浓缩、最具正面成果的两年,此点无人可以置疑。至於有人认为应当暂时慢下来,或有人认为还不够快,主要皆是对於何时应当处理政治议题的缓急见仁见智所致。这方面至少可有两种思考:一、所谓「政治议题」,是否就是「统一议题」,或只有「统一议题」?倘若认为如此,当然会感不耐,因此也会倾向

主张加急加快进度。二、其他议题,例如签成ECFA,难道不也是及已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进度与成就?如果认为是,就不会对「政治议题」太急切,也就可能倾向将进度放缓。



要明白前述「信任问题」及「快慢问题」的纠结所在,必须先对「政治议题」的定义与内涵进行釐清。本报《元旦六论》系列社论指出:两岸关係应当「从合理的过程到改善之目的」。若以本文题旨而论,「合理的过程」牵涉到「快慢问题」,「改善之目的」则牵涉到「信任问题」。目的若改善,信任就会加强;目的若太困难,进度必然慢下来。



由於台独已经绝不可行,所以「一中宪法」(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中华民国主政者绝无可能否弃的国家準据;亦因此,两岸关係的「信任问题」可以说不是问题,实在不必因杯弓蛇影而藉以惹是生非。问题在於:如何用「改善之目的」(信任问题),来调节「合理的过程」(快慢问题)。



昨日本报两岸版的一则报导颇具启发性。报导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周志怀发表个人看法说:两岸也许需要在「一中宪法」和「一中框架」之间找到一个连结;可以进一步细化两岸的共识,构建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我们想强调的重点是,周志怀说:两岸要「政策创新」,理念上要更有创意。



用本报《元旦六论》的语彙来说,周志怀所说的「政策创新」,就是我们所说的「改善之目的」,也就是「目标创新」;而他说的「在『一中宪法』和『一中框架』之间找到一个连结」,也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屋顶理论加杯子理论」。



回头来说两岸的「改善之目的」。两岸的终极「目的」是否一定只有「统一」一途?而「统一」是否就是消灭中华民国的意思?有无可能两岸共同「创新」一个比「统一」更有实现的可能性且付出负面代价较小的「政治目的」或「政治目标」?也就如周志怀所问:有无可能「政策创新」?亦即有无可能在「一中宪法」与「一中框架」之间建立一个连结?其实,这也就是许多大陆学者所提出的「中华民国的定位问题」,可见不止周志怀有此想像。



两岸其实有许多头脑清醒的人,不要被那些糊塗人用「信任/进度」来混淆了视听。从合理的过程到改善之目的,从合理的过程到创新之目标;我们期望亦相信,两岸应能及必能共策「目标创新」。



【2010-09-02/联合报/A2版/焦点】



《社论》从「统一论」到「连结论」──再论两岸共策「目标创新」

本报二日社论的题目是〈两岸应当共策「目标创新」〉。话题来自北京智囊周志怀说,两岸也许需要在「一中宪法」和「一中框架」之间找到一个连结。他说:两岸需要「政策创新」。



本报《元旦六论》系列社论指出,两岸关係应当「从合理的过程到改善之目的」。周志怀所说的「政策创新」,应与社论所说「改善之目的」有极大交集,均可进入「目标创新」的讨论。



其实,六十年来,两岸之间的「政策创新」或「目标创新」已然经历了许多重大转折。例如,且不说「血洗台湾」、「反攻大陆」的「政策」早已被「创新」掉了;再如,即使「和平统一」的「目标」未被「和平发展」所完全取代,但二者所强调的「政策」已经大不相同,故也是极大的「创新」。可见,解决两岸僵局的机会在於:政策可以并应当创新,目标也可以且应当创新。正如北京智囊郑必坚说的:「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周志怀说:两岸需要在「一中宪法」(台湾主张)和「一中框架」(大陆主张)之间找到一个连结。这也许正是「政策创新」或「目标创新」的肯綮所在。



这个「连结」,或许即是我们自十五年前倡议至今的「第叁概念的中国」;其实这也是许多欲为两岸建立「连结」的官学人士之共同思考取向。亦即:「中国」有叁个概念: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二者之上的「第叁概念的中国」。

「连结论」的共同思考取向是:设法创立一个在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者之上的「整个中国」,作为「连结」。倡议层见迭出,例如「屋顶理论」、「球体国家」、「邦联」、「叁个主体论」、「一中两宪」、「一中叁宪」、「统合论」、「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一国两府」、「一个中国/两个平等政权」、「筷子理论」、「杯子理论」等等不胜枚举,可谓皆是「第叁概念中国」的表达形式。议论纷纭,但多属大同小异或名异实同。甚至,胡锦涛所言「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及「虽然尚未统一/仍是一个中国」,此处所称的「中国」,可能也有「第叁概念」的意涵。



「连结论」可以视为「统一论」的「创新」。「统一论」若欲以「和平」达成,不知要经历多少风浪及多少岁月始能实现,甚且若以「和平」为最高宗旨,即可能永远统一不了,甚至也许以不统一为宜;反过来说,倘若最後还是以武力完成「谁吃掉谁」的「统一」,而以杀戮及消灭民主国家中华民国为收场,那将是人

类文明及中国历史上不堪设想的浩劫,谁能下手?然则,和平统一不易达成,武力统一又无法收拾,难道不应思考「政策创新」、「目标创新」?



「连结论」可能是「统一论」的「创新」;因「连结论」并未违反「一个中国的原则」。两者的差异在於本报屡屡指出的:统一论的刻板印象是中华民国消灭的「一个中国」,而连结论是中华民国存在的「一个中国」。



两岸如今应当潜心思考汪道涵在一九九七年提出的「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他说:「一个中国不等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等於中华民国,而是两岸共同缔造统一的中国。」又说:「一个中国不是现在式,因为目前很困难;也不是未来式,因为可望不可及,夜长梦多。因此,何不用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这种「政策创新」的表现,可谓是「连结论」的鼻祖;且亦可见,「连结论」可以是「统一论」的「目标创新」方向。



为响应两岸「政策创新/目标创新」,兹再重複本报所说的「新新叁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一部分的中国,中国的主权与领土不容分割。」这个命题的逻辑性不甚周延,却可能是由「统一论」往「连结论」进行「政策创新」、「目标创新」的思考入口。



【2010-09-04/联合报/A2版/焦点】



《社论》叁论从「统一论」到「连结论」



本报二日及四日社论,讨论「统一论」与「连结论」。「连结论」是欲在「一中宪法」与「一中框架」之间建立一个连结;而与「统一论」的意趣不同。

搁下台独不论,两岸未来关係可能朝两种形态发展:一种是「统一」;另一种则是「连结」,可称「泛屋顶理论」,又可分为叁种。试分论之:



一、统一:就是「谁吃掉谁」,两岸合併在一个国号之下。二、硬屋顶:在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上,以「第叁概念的中国」作「连结」;说法甚多,如邦联、欧盟模式、一国两府、一中叁宪、球体国家,或「新新叁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一部分的中国,中国的主权与领土不容分割)等。叁、软屋顶:如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两岸都是一家人等。四、巧屋顶:如ECFA、部长互访(如大陆文化部长蔡武正式访台,我文建会主委盛治仁将回访)、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等。



就今日情势言,两岸在软屋顶及巧屋顶上皆已有显著进展。以ECFA为例,非但是一个经济「连结」,也是一种政治「连结」;在建立了ECFA的连结之後,两岸关係可谓已经通过了一个不可折返点。再往前走,就可能渐渐会触及「硬屋顶」及「统一」的问题。本系列社论想要讨论的是,在「统一论」与「连结论」之间的比较与选择。



如前所述,软屋顶(如中华民族)及「巧屋顶」(如ECFA)已有显著进展;此类连结可使「统一前」或「未统一」的情势稳定下来,所以「虽然并未统一」,但是「仍能和平发展」,因而这些「连结」极为重要。接著,下一个两岸议题,就也许将是在「统一」与「硬屋顶」之间的选择。既说是一「选择」,也就是不把「统一」视为必然的目标,而可以思考「屋顶理论」是否一种比「统一」更好的选项?



这又涉及了「一个中国」的定义问题。是不是不统一,就不是一个中国?或是非要统一,才是一个中国?倘係如此,北京所说「虽然尚未统一/仍是一个中国」的说法要如何成立?而所谓的「连结论」,其实就是希望能为「虽然尚未统一/仍是一个中国」的命题,找到法律化或制度化的途径,以使「一个中国」成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始终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就是朝向「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的方向找答案。例如,两岸如能建立类如「邦联」的「硬屋顶」,这虽不能说是「统一」,而是一种「连结」,但在法理上仍然符合「一个中国原则」,其实也就是实现了「一个中国原则」;倘做如是观,「连结」有无可能是一个比「统一」更佳的选项?试将繁複的论證,简化成四个对子:



既然很难统一,何妨作好连结/如果作好连结,也就不必统一/只要做好连结,其实好过统一/连结通过考验,统一也有可能。



这四个对子的涵义,从感受形格势禁,转至消极维持现状,再转至积极接受连结的意义,最後仍为统一留存了可能性。此处想要强调的是,不必将「连结论」视为「统一论」的敌对论述;而宜将之视为替代方案,甚或是较佳选项;且「连结论」也可能成为「统一论」的条件与台阶。这就是本报所主张的:两岸关係应当「从合理的过程到改善之目的」。



目的可以成为过程,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目的。若将「谁吃掉谁」的统一「目的」,调降一格成为「屋顶理论」,则不论软屋顶、巧屋顶或硬屋顶,皆可能成为巩固两岸关係的重要「连结」。连结如果巩固,何患能否统一?



其实,两岸有心人皆知,「统一」是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解决方案。如果非要「统一」了才算是「一个中国」,那麽主张「统一」不啻即是延长「分裂」,两岸形同被「统一」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所撕裂;但是,若能朝「连结」的方向思考努力,由软屋顶、巧屋顶、硬屋顶渐层渐进地推移,「一个中国原则」就

不会成为两岸的障碍,反而可能有助於改善及稳定形势,就此实现了「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



【2010-09-12/联合报/A2版/焦点】



《社论》两岸解药:「连结论」好过「统一论」 本报二日、四日、十二日社论探讨「连结论」与「统一论」之比较,认为「屋顶理论」(连结)是较「统一」为佳的选择。



前文指出,「统一」是难度最高及风险最大的选项。「统一」就是「谁吃掉谁」,併吞在一个国号之下;这关係到叁个方面的问题:



一、 如何统一的问题。若要民主统一,河清何日?若是武力统一,如何善後?

二、 统一後的治理问题。毕竟中华民国已是直选总统及普选国会的民主政体,即使实施「一国两制」,恐怕也不应开倒车;在此仅举一例,「统一」後的台湾还容许存在一个主张台独的政党吗?容许存在是一个治理问题,不容许存在也是一个治理问题。

叁、 统一目标久悬未决的问题。如果认定「不统一」就不是「一个中国」,则在「谁吃掉谁」之前,「统一」就反而成了两岸分裂的因素,两岸关係亦因「未统一」而长久陷於紧张;反过来说,倘若认为「屋顶理论」也符合「一个中国原则」,则两岸在软屋顶、巧屋顶或硬屋顶(见前文)之下,即可渐层渐进地体现「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準此以论,「统一」其实是使得「一个中国原则」不能安顿的因素,而「屋顶理论」则可将之渐层渐进地提早止息争议,解决问题。



此一差异对两岸各自的内部政治亦有重大关联,如果能确认「屋顶理论」及「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大陆方面的鹰鸽之争即可缓和,北京当局将不致因长久无法兑现「统一」的政策目标而使政权存有难测因素,而台湾方面亦可望大幅降低统独鬥争的社会伤害。然则,为何非要偏执「统一」的目标,又为何不能思考以「屋顶理论」为「目标创新」?



有没有比「统一」更好的办法?这是两岸朝野皆应严肃思考的问题,至少两岸当局不应阻止而应鼓励这类的民间讨论;北京当局尤应如此,给自己松绑,也给大陆民间松绑。北京政权如今将自己及整个大陆社会绑在「统一」的大柱上,一方面永远欠大陆人民一个「很难实现/即使实现了也很难收拾」的承诺,另一方面也在统治圈内部永远埋著一个鹰鸽反目的炸弹,这种政策未免太不实际也相当危险。所以,应当考虑「政策创新」。



管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承诺的陷阱」(commitment trap),意思是说一个人被自己的「过度承诺」所陷害;用一个无法实现或实现後无法收拾的承诺,使自己陷於危境。例如,一个人若发誓要一口气吃五百颗水饺,只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吃到送医院;另一种是明知後果而根本不能兑现承诺,只能「食言」。这即是「承诺的陷阱」,所谓「目标创新」,可说就是要将水饺的数量重订在一个合情合理的标準;使发出承诺者不致坠落「承诺的陷阱」,而作茧自缚或下不了台。

当下的「统一」问题,在台湾民意是「怕统一」,在北京当局则是「怕不统一」。台湾民意「怕统一」,不难理解;而北京当局「怕不统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已陷「承诺的陷阱」之中。因而,两岸若要「和平发展」,在台湾须化解「怕统一」的民意忧虑,在北京当局则是不宜使主政者及大陆人民在「非要统一」的「承诺陷阱」中愈陷愈深。折衷之道是:两岸若认为「屋顶理论」可有优於「统一」之处,何不共策「目标创新」?



谈到「目标创新」,应先认定「两岸目标」的「实质追求」究竟是什麽?两岸追求的实质目标应当是:一、不要偏离「一个中国原则」。二、台湾不要成为他国对抗中国的外国代理人。叁、两岸政权不相仇视敌对。四、两岸人民相互亲善友爱。五、两岸互利双赢。这样的「目标追求」是否唯有「统一」後始能实现?或者,反过来说,太过偏执於「统一」的「承诺」,有无可能反而成为追求这些「实质目标」的阻障,而陷於「承诺的陷阱」中?我们必须想清楚:两岸追求的究竟是「统一」的「形式目标」?或是前述的「实质目标」?



「统一」真是最佳方案吗?有没有比「统一」更好的办法?「连结论」会不会较「统一论」更佳?「屋顶理论」会不会比「统一」更好?



【2010-09-17/联合报/A2版/焦点】



《社论》「连结论」是两岸的下台阶与青云路

本文是《从统一论到连结论》系列社论的收尾,想要强调:「连结论」是两岸难题的下台阶,但同时也是两岸发展的青云路。



前文指出,统一是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解决方案。主张「统一」,可能使北京坠入「承诺的陷阱」;亦即可能被这个「过度的承诺」弄得无法下台。因为,就两岸关係的弔诡与辩證情境而言,主张「统一」不啻就是延长「分裂」;就中

共统治当局而言,则统一问题久悬未决,在内部就永远是一颗鹰鸽反目的炸弹,且将如何向已被「非统一不可」洗脑的大陆人民交代?



举例来说,苏联解体有诸多远因近因,但当年莫斯科对波罗的海叁小国的「过度政策」,使自己坠落「承诺的陷阱」,亦是重大原因;莫斯科当年若能及早降低放松对「叁小国」的「政策承诺」,并及时「政策创新」,以与其他共和国切割处理,也许叁小国不致成为苏联瓦解的第一张骨牌。两岸关係当然大不同於苏联与叁小国的关係,但由此可见,双边关係的「目标定位」是否準确,应当是政策风险的必要考量;因此,必须在陷入「承诺的陷阱」之时有所警觉,考虑「目标创新」。



其实,北京当局早有此种警觉,所谓「虽然尚未统一/仍是一个中国」之类的论述,皆是想要在「统一前」或「未统一」的情势中,找到化解僵局、稳定两岸关係的办法。这就必须在「统一论」之外尝试「目标创新」,朝往「连结论」的方向去思考,设法创造「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



再就台湾方面言,从本报十一日发表的「二O一O两岸关係年度大调查」显示,若将这次民调对「台湾前途」的主张简化为叁项,则急独加缓独占卅一%,永远维持现状占五十一%,急统加缓统为十四%。可见,在未来相当时间内,「统一」并非「民之所欲」;而在同一民调所显示的民众对改善及稳定两岸关係的期待却显示,若欲在两岸之间建立各种「不大幅改变现状」的「连结」,则相当符合民意。而「连结论」的基本思考即在本报所提出的「杯子理论」(台湾是水,中华民国是杯子;杯在水在,杯破水覆);相对而言,「统一论」则是以砸破杯子为目标,岂堪想像?



两岸关係必须「和平发展」(过程论),亦必须「和平解决」(目的论),此即本报《元旦六论》所主张的「从合理的过程到改善之目的」。关於「过程论」与「目的论」之间的互补及替代关係,前文曾举出四个对子,兹再抄录如下:

既然很难统一,何妨作好连结/如果作好连结,也就不必统一/只要做好连结,其实好过统一/连结通过考验,统一也有可能。



这四个对子,即能反映出本文的题旨,那就是:连结论是两岸难题的下台阶,同时也是两岸发展的青云路。



二战後,出现四个分裂国家。南北越打了一场惨烈的内战,政权更替,但国家困境迄未解决;南北韩即使已进入元首会面的层次,但仍陷剑拔弩张的不可开交之局;东西德则昨天还是隔墙分治,第二天竟已实现统一,来个措手不及。相较而言,两岸可谓何其幸运,如今能以渐层渐进的步骤改善并稳定关係,因而极可能在四个分裂国家中创造一个足称「人类历史典範」的解决方案;而两岸与其他

叁个分裂国家的最大不同所在,正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连结论」作为下台阶及青云路。



如何善用这个下台阶与青云路,北京的责任应大於台北。因为,台湾的民主体制,对任何高层次的「连结」(如和平协议或邦联),除非先由北京提出正面的方案,否则必然会因「倾中卖台」吵得不可开交;但如果北京能对渐层渐进的「连结」方案,跳过台湾的政党鬥争,直接面对台湾民众,端出一出手就能说服台湾主流民意的提案(如ECFA),那两岸就可能有一拍即合的效应。当然,大陆内部若要从「统一论」朝向「连结论」,恐怕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毕竟已陷「承诺的陷阱」久矣。



两岸皆知,这几年是稍纵即逝的珍贵历史机遇期。倘若大局再变,恐怕连「连结论」提出的空间都没有了,两岸就又再坠入「承诺的陷阱」之中。所以,我们特别建议,大陆当局应鼓励内部智囊公开讨论「连结论」,为困局松绑。毕竟,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



【2010-09-20/联合报/A2版/焦点】



《社论》刘世忠的坦率与隐讳



美国学者史东(Jeremy J. Stone)在新书揭露,陈水扁在二○○○年就任总统之初,曾同意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以「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北京进行会谈。这段叙述,在扁政府前总统府幕僚刘世忠的新著《历史的纠结》(以下称《刘著》)中获得證实。刘世忠说:史东当时期许陈水扁打开中国大门,成为「台湾的尼克森」,而陈水扁确怀此一梦想。



《刘著》描写二○○○年陈水扁首次当选总统时的情况:心怀成为「台湾的尼克森」的阿扁,不但宣示「四不一没有」,且又不排除与对岸共同讨论「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再又呼应两岸「同处一个屋簷下」的说法,承诺「政治统合」的可能性。然而,到了此书收尾时的评论则是:(陈水扁)下台两年多,华府却普遍仍对「陈水扁梦魇」有挥之不去的恐慌,深怕民进党重新执政会出现「第二个陈水扁」。



在扁政府曾任陆委会主委及驻美代表的吴钊燮为《刘著》作序称:刘世忠自二○○○年陈水扁当选总统之後,就跟随阿扁,後来成为「重要幕僚与文胆」,因此对阿扁的政策谈话内容与目标,是极少数能有全盘掌握者……。再由於以吴钊

燮的角色身分,曾在《刘著》付梓前参与校订;因此,刘世忠这本书所揭露的史实与对这些史实所作的评价,其心态之坦率令人敬佩。



《刘著》的内容,主要在叙述及评价陈水扁对「一边一国」、「催生新宪」、「防禦性公投」、「反分裂国家法」、「终统」及「入联公投」等的决策背景及操作手法。全书给人的印象是:非但最後闹到两岸关係不可开交,美国对陈水扁也「敌视与不信任」、「深感愤怒与不满」、「对陈水扁的信任荡然无存」,在国内则以民进党二○○八年大败收场。



《刘著》是从台湾外部的两岸关係及台美关係效应,来评价陈水扁的政策;此於陈水扁完全从国内选举的考量来操作两岸及台美关係,堪谓完全背道而驰。简录几段内文:「(华府)对其(陈水扁)只顾国内选举操作而罔顾两岸可能风险的作法不予苟同。」「领导者(陈水扁)忽略其『竞选语言』与『官方语言』的一致性,……让美方对陈水扁略为恢复的信任再度受到损失。」最後的结果是:史东所期许的「台湾的尼克森」,变成了「陈水扁梦魇」。



全书给人的印象是:台独只是操作选举的题材,却不是能够用在美中台叁边竞合关係的国家生存战略。这也是《刘著》在坦率之中的最大隐讳。《刘著》认为,陈水扁失政的主因,在於陈水扁的刚愎、决策环境封闭,或不当利用美国官僚的内部矛盾等。但是,这些尚皆只是「战术」或「战鬥」层次的问题,真正的要害是在「战略」层面。经历扁政府的八年折腾,已经證实「台独战略」绝无可能维持美中台叁边关係的平衡;其实,陈水扁不是不知这个道理(《刘著》称:扁很清楚其可行性微乎其微),但他只是要用台独来撕裂社会、操作选举而已,完全不问美中台叁边关係的国际效应,甚至是以挑釁叁边关係来挑激选情。这其实才是《刘著》最重要的揭露,却竟也成了刘世忠笔下最大的隐讳。所谓「陈水扁梦魇」,其实就是「台独梦魇」。



刘世忠笔下的陈水扁,驯顺时,把就职演说稿呈美国御览,更与美国来使面商公投方案;叛逆时,面对美国的「惩罚与报复」,演出迷航,与美国「几近反目成仇」。清醒时,主张「政治统合」;偏激时,宣示「四要一没有」(台湾要独立/要正名/要新宪/要发展/没有左右问题,只有统独问题)。这岂是一个为国家掌舵的总统?实俨如一个酒驾的醉汉!



刘世忠亦为陈水扁隐。例如,陈水扁到宣布「四要一没有」及「入联公投」的阶段,刘世忠仍指他是为了在卸任後留下政治遗产(Legacy),这是曲笔护扁;然事实却是,当时陈水扁贪案大爆,他升高台独操作,其实是要占据台独教主的地位,作为他卸任後对抗司法的资本。其次,叁一九枪击案对陈水扁执政正当性的衝击,导致他後来的走投无路、铤而走险,在《刘著》也是一笔带过而已。



《刘著》自期能作为民进党未来再执政时的参考。但此书似将整场国家悲剧视为陈水扁一人的失败,却隐讳了真正的败因是在台独战略的绝对不可采行。例如:《刘著》暗示,陈水扁误用「四不一没有」绑住了自己;但是,以目前两岸发展趋势观,民进党倘再执政,若不说出比「四不一没有」更确切的美中台叁边保證,台湾能走得下去吗?



陈水扁错了,这是《刘著》的坦率;台独更是大错,这却是《刘著》的隐讳。只要台独还在,民进党若执政,就还一定会有另一个走投无路的「陈水扁」。



【2010-09-14/联合报/A2版/焦点】



《社论》筷子理论:解读两岸关係民意大调查



本报在上周六发表二○一○两岸关係年度民意大调查,主要的发现是:在两岸敌友量表上,大致认为两岸关係倾向和缓;在民意统独取向上,以维持现状为主流(五一%);对大陆政府的印象不好(五四%),也对大陆人民的印象不好(四七%);但有叁分之一愿赴大陆工作,近叁成想让子女赴大陆念书;且六成叁不认为大陆国力强盛会危及台湾,并乐见大陆持续发展。



此项大调查所显示的民意样态可以解读为:



一、民意对两岸关係现状大致满意。五大领域中,对社会、政治及经贸,皆认为「和缓」;甚至对军事及外交领域,也认为只是低度的「紧张或竞争」。其中,军事领域的量表分数是六‧一,只差○‧一就可降至「和缓」的刻度内;外交则是六‧叁,若降○‧叁就成「和缓」。一般认为,这是两年来两岸和解政策所反映的正面成果。



二、但是,台湾民意对两岸若进一步进行政治整合,却持明显的保留态度。五一%主张「永远维持现状」,这应是主流民意。此外,急独与缓独(先维持现状再独立)相加为卅一%,急统与缓统(先维持现状再统一)相加为十四%,又可见独大於统。



以上两项解读显示:台湾民意赞同两岸和解、和缓,却不主张「统一」。但是,这也不能过度推论为主张独立者压过主张统一者;因为,在此类问卷中,「台独」一词只凭受访者的直觉来定义,若将台独的準确涵义及因果加入考量,就有可能改变受访者的看法;再者,纵使仍有叁成左右主张台独者,也难超越主流社会的民意比重及政治势位。二○○七立委选举及二○○八的总统大选即是显證。



这样的民意样态,可用「筷子理论」来解释。主流民意所期待的两岸关係,似乎是希望台湾与大陆像一双操作中的筷子一样,有些地方接合,有些地方分开,

这样才能挟菜扒饭;而不认为两只筷子应绑在一起(统一),或将两只筷子遥分两处(独立),毕竟,这样就都不再有筷子的功能了。



本报主笔於二十年前晤见当时的AIT理事主席白乐崎时,提出「筷子理论」;认为两岸可如一双筷子一样,不应完全绑在一起,也不能完全切割,有分有合,始能灵动自如。在台湾的政治辩论中,最近似筷子理论的政治论述,应是民进党在一九九七年所提出的:台湾不是中心,也不是边陲;而是一个有活力、有反省力及有创造力的海陆介面与东西桥樑。所谓「东西桥樑」、「海陆介面」,不是中心、不是边陲,俨然就是「筷子理论」的图象;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而此次民意调查呈现出「希望交流/不愿绑住」的「筷子图象」,其实亦并非形成於今日,而是长久以来,也将是长久以後的主流民意样态。



台湾主流民意可视为一种「不统/不独/亦统/亦独」的「筷子图象」,也就是主张两岸维持现状及在现状上发展。这对两岸叁党皆应有所启发。对国民党言,此次民意调查的结果,可以视为马政府「不统/不独/不武」政策已见成效。但是,在两岸关係愈加紧密时,民间希望放慢放缓的心情可能升高;这也是一种分合轮动的「筷子现象」,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两岸政策成功却未必有益蓝军的五都选情。



对民进党言,卅一%的「独派」,是民进党的基本盘;却也是民进党转型蜕变的绊脚石。民进党可以利用铁桿独派来激盪选举热情,但不可能使台独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更不可能用台独来处理美中台叁边关係,亦即不可能将台独当作台湾的生路。回到「东西桥樑/海陆介面」的「筷子理论」,或许才是出路。



对中共而言,这样的台湾民意,不足与言统一;但这样的台湾民意也不会赞同台独。所以北京当局在解读此项民调时,应当对近两年来的两岸政策给予正面评价。至於台湾民意对大陆印象稍差,一部分缘於刻板印象,一部分出於缺乏瞭解,另一部分则大陆确有改善空间。这样调查也显示:牵动两岸关係敌友变化的主要因素,绝不只是一个物理问题(军事、政治的压力),而更是一个心理的问题(民主、文化、社会、文明)。



其实,在两岸的「和平发展期」中,「筷子理论」可能正是最合宜的民意期待。

【2010-09-15/联合报/A2版/焦点】


所有跟帖: 

回复:两岸解药:从「统一论」到「连结论」 -mzl9876- 给 mzl9876 发送悄悄话 mzl9876 的博客首页 (35 bytes) () 09/26/2010 postreply 15:37:19

顶,很好的想法.另,急独消灭掉,缓独就消失 -海外- 给 海外 发送悄悄话 海外 的博客首页 (308 bytes) () 10/05/2010 postreply 02:21:5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