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ECFA时代,两岸拼出大中华经济版图
来源:侨报
ECFA的过关显示两岸政治互信初步建立,更有利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深化,也为两岸政治、社会及文化等方面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17日起,台湾立法院召开第二次临时会,ECFA(两岸经济协议)条文、“陆生赴台”法案悉数过关,两岸交流从经济贸易到教育文化,双方互动向纵深发展。
比起一个多月前立法院第一次临时会全武行的戏码,绿营方面这次似乎“老实了许多”。毕竟这几项法案都是有利于台湾人民的“善法”,很多民众都会从中受益。在民意洪流的推涌下,民进党自感无力阻止,特别在即将迎来“五都”选举的情况下,民进党如果一意孤行,只会失去大把选票。
“陆生赴台”和承认大陆学历,在两岸可谓“千呼万唤”,此次修法虽然“犹抱琵琶半遮面”,设立了“一限二不”(限制采认陆生医事学历、不允许陆生就读涉及军警“国安”系所、考照),但毕竟为两岸交流又打开了一扇大门。两岸交流、交往也有望因此增加一个新的渠道、新的方式,两岸年轻人的交流平台也更加直接、多元。台湾高教界人士在乐见法案通过的同时,也敦促当局尽早取消有关限制措施。
ECFA的通过,更是民心所向,岛内近七成中小企业支持ECFA,不少从业者都认为ECFA能帮助台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有利于台总体经济增长。台南的渔民甚至已经在计算把丰收的石斑鱼卖到大陆能多赚出多少钱。
民进党执政的8年,台湾经济已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而如今ECFA上路则让台湾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据估算,台湾从ECFA获取的整体效益将增加产值8976亿元(新台币,下同)到9245亿元,更可增加25.7万到26.3万人就业。
台主计处官员证实,3个月前该处预估台湾今年第二季GDP将比去年同期增长7.66%,但过完第二季后,实际增长率“暴冲”到12.53%。在“亚洲四小龙”中,台湾终于摆脱敬陪末座的尴尬,跃居第二。而明年,ECFA效应陆续显现,预测2011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将达4.64%的中度成长。
过去,许多人士对台湾经济走向“边缘化”忧心忡忡。与大陆签署ECFA无疑为打通两岸贸易和投资开启了一条强大的“生命通道”,台湾除了尽享早期收获清单的500多项产业“红利”,更将有机会进一步开拓大陆市场,并随着大陆更多地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
我们看到,在两岸签署ECFA后,新加坡已经与台湾共同宣布,将启动双方签署经济协议相关问题的探讨。东盟(ASEAN)的其他国家、欧盟等也陆续表示与台湾洽谈经济协议的意愿。可以说,ECFA是台湾加速与亚太和其他地区经济整合的一大步,也令今后台湾的价值受到亚太地区与国际社会更大的重视。ECFA不仅将逆转台湾经济边缘化趋势,各届所寄望的由此而开启台湾经济的“黄金十年”亦可期。
从表面看来,ECFA是台湾的利多,而事实上它更是两岸民众共同的利多。当今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区域集团化。世界上发达国家几乎都已经融入到这个洪流之中。但是在全球化日益复杂、遇到重重阻碍之际,谁能获得区域自由化或双边自由化的先机,谁就是可能的赢家。香港媒体早前就曾提出,中国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最为可行的方案就是建立“大中华自由贸易圈”,即把大陆、台湾和香港、澳门建成大的自由贸易区。而ECFA无疑有助提升这个“大中华经济发展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西方社会更愿意将大陆这次签署ECFA的动机归咎于“政治因素”,即通过ECFA的实施使两岸的政治统一前景得以最大化。但北京方面已表明,并不是想通过ECFA来迫使台湾接受政治统一,而是使双方得到最大程度的繁荣并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台湾对两岸共同利益的看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愿望来推动两岸将来政治上的和睦。
毋须讳言,两岸从经济整合、文化整合走向政治整合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其间会遭遇挫折和逆流。但ECFA的过关显示两岸政治互信初步建立,更有利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深化,也为两岸政治、社会及文化等方面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当然,无论是“陆生赴台”也好,ECFA也罢,其有效实施尚需时日,其效果也取决于双方的执行程度和经济运转情况,而其未来运行的效果更可视为两岸整合趋势的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