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異象與台灣軟實力(林濁水)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最近中國官方《國際先驅導報》針對大陸「社會矛盾尖銳化」衍生的社會、民生、文化各領域整理出了50個嚴重的「異象」。像礦難頻發、冤獄頻生、百姓跪訪、黑心食品、拜金女爭比不要臉……等等都被列入,其中令台灣眼睛一亮的當是「電視節目台灣化」竟名列文化第一個異象:
「台灣藝人西進,歌手來了,演員來了,主持人和電視製作人也來了……誇張的掌聲歡呼聲尖叫聲,收視率就猛竄……眾多黃金時段嗲聲不斷,『國語』腔席捲螢光幕。」(中國正宗的是北京腔的「普通話」和台灣的「標準國語」腔大不同)。


約略同樣的時間,在7月底,台灣《商業周刊》封面專輯赫然是「大陸瘋台灣」。
電視節目台灣化當然是文化現象。至於「大陸瘋台灣」介紹的是「台灣正在中國流行,上海世博吃台灣粽,北京要蓋台灣街,吃的、喝的、穿的,只要是台灣來的,就是不一樣……」,「台灣元祖、喬山、上島咖啡、捷安特、櫻花、統一飲料、寶島眼鏡、康師傅、旺旺……商品紛紛成為中國第一品牌」。
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解釋說,「生活文化」才是這些台灣品牌的核心價值,而非「技術面的東西」。換句話說這些台灣廠商賣的與其說是機器製造出來的成品,不如說是優質的台灣文化。
更能顯現這個現象文化意涵的,是在中國迅速發展的85°C等連鎖店和婚紗、精品、禮品店,尤其是電視節目台灣化。


自由文化引領風尚
「異象」和「瘋」通常都是指不正常的壞事。只是中國官媒說「異象」固然是指打壞了大中國的文化「正典」,是很壞的怪事;但《商周》瘋台灣的「瘋」卻是好到超乎正常的意思。
真是一個事件兩極評價。
被美國學者奈伊特別拿來作為美國在「軟權力」上主導性例證的是美國的流行文化,包括流行歌曲和好萊塢電影。
從冷戰時期到現在,從鄧麗君到張惠妹、周杰倫……台灣的流行歌曲早流竄在中國大江南北,如今三立、台視等的連續劇同樣風靡一時。
繼這些文化商品進入了中國人的休閒生活後,現在中國在禮品、食品上面瘋台灣,表示台灣文化更進一步進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過去台灣經濟崛起於替人代工,具體的產品本身得到肯定,曾幾何時,現在被肯定的竟然已經是社會生活的文化樣態。
有趣的是一直被當成中原文化邊陲的台灣,在中國瘋台灣之後自己也突然驚醒,跟著瘋台灣了,在《商周》為台灣品牌在中國竄起而驚豔後,《聯合報》也以驚豔的筆調作了「MIT台灣品牌」專題,報導台灣品牌在台灣的復活:過去商家下架的台灣商品重新被擺到架上,牛舌餅賣得好過洋芋片。
過去我們對自己充滿了自卑;現在,竟發現美好生活就在身邊,甚至隨手可得。
於是儘管享有大名的學者名家努力頌揚中國的軟實力是多麼優越不凡,以至於中國可以站在文化中心的高地重建立天朝秩序,但中國民間既瘋台灣,也哈韓哈日,盡哈些理應是向中原文化臣服的邊陲文化,如今世博會日本館人氣遠遠領先歐美各國。
龍應台精湛地說她希望中國崛起不是因為拳頭大,而是「根源於文明」。然而台、日、韓風令人喜愛的,和生活銜接的文化,應不是植根於他們異於中國人的先天稟賦,而都是因為社會自由才得以滋長,──自由,正和中國模式強調威權統治格格不入,因此中國愈是陶醉於中國模式,民間風尚恐怕就得愈一直跟著台、日、韓風走下去。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