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签 ECFA後,台湾是走向世界还是走向中国?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商业周刊》∶签 ECFA後,台湾是走向世界还是走向中国?
2010-04-20 18:30:12?NOWnews?财经中心/台北报导

马政府力推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预计将於五、六月签署,在签署前夕,最新一期的《商业周刊》针对政府说不明白、立场摇摆,民众疑虑深的六大问题进行提问。《商业周刊》质疑,台湾签ECFA後,是走向世界、还是走向中国?谈判过程不透明,政府如何确保台湾权益?签ECFA的配套政策是什麽?九百五十亿预算从哪来?商业周刊认为,台湾固然不能没有ECFA,但也不能「只有」ECFA。

针对两岸即将签署ECFA,最新一期《商业周刊》报导指出,不是市场大,台湾人就能通吃,请政府把中国当成可敬的对手。而有那麽多的疑问在眼前,《商业周刊》也特别就教马团队∶「政府准备好了吗?!」

以下是《商业周刊》所提出的六项质疑和主张内容∶

第一问∶签ECFA,是要搞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

政务委员、前经济部长尹启铭,日前召开记者会声称,在WTO架构下,ECFA未必要在十年内、将九十%以上的货品降为零关税,他并举中国—巴基斯坦、日本— 新加坡两项自由贸易协定为例。

但是,部长,你错了。

在中国—巴基斯坦的自由贸易协定,清楚明言,三年内先将三五%到三六%商品互免关税只是「第一阶段」,五年後还有「第二阶段」!届时,双方将力争在合理时间内消除九十%产品的关税。

此外,在日本—新加坡的协定里,以「税目品项」来说,只有开放七六%没错,但从「贸易量」来看,两者仍然满足九十%以上商品零关税的国际共识。

根据WTO规范,签约国在十年内、九十%以上货品零关税是惯例,ECFA也是在这个自由贸易架构下签署。

《商业周刊》主张∶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勇敢地告诉人民「具体的时间表」规划,让民众知道何时会「得」,何时会「失」,产业才好作准备。我们希望,政府不要以隐瞒取得人民的不反对,而是要用说服来取得人民的赞成。

第二问∶签ECFA後,台湾真能走向世界,而不是只走向中国吗?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圣火传递行经巴黎,遭到支持藏独者干扰,加上法国官方一贯同情达赖喇嘛的态度,引起部份中国民众不满,他们透过网路、简讯串连抵制法国货,示威群众并包围中国的家乐福店面,阻止民众前往购物。

台湾既然已是全球化的一份子,就不能只放眼中国市场。台湾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那麽高了,如果签下ECFA後,台湾不再与其他国家谈判,一定会产生过度倚赖、受制於人的风险。何况,中国对台湾更有政治上的明显意图。

再看我们的贸易对手韩国,这些年来脚步从没停过,自由贸易协定一个接一个签,继东协、美国、欧盟後,最近又找上了土耳其。韩国此举,不仅分散了贸易风险,也在谈判过程中,深化对他国的了解,更密切同国际接轨。

《商业周刊》主张∶ECFA只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我们要把全世界拉来和台湾作朋友,不是一步步成为中国的囊中物。

第三问∶谈判过程不透明,政府如何确保台湾权益?

各国谈判时,多让产官学充分讨论,以确保国内业者权益,降低冲击。譬如韩国与智利谈判时,种植葡萄的业者就反应,廉价的智利葡萄进口後,会让葡萄农无利可图,韩国因此设计出季节性关税,诱导南半球的智利葡萄,集中在每年的十一月到四月进口,避开韩国葡萄的收获季节。开放之後,韩国葡萄的栽培面积有增无减。

台湾智库董事长陈博志提醒,「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时,美国和加拿大连森林如何砍伐都要讨论!」这为的是避免环保法规松紧不一,让任何一方的造纸、印刷业受到伤害。

《商业周刊》主张∶ECFA若要签出双赢的结果,岂能不经过朝野各界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如今谈判资讯不透明,谁会被列入早收清单成为赢家,谁可能成为「早损清单」(中国的早收清单)里的输家?资讯紊乱。政府无法掀底牌,但起码告诉人民,因应的准则是什麽?

第四问∶我们作好谈智慧财产权的准备了吗?

中国仿冒能力强大,对任何想要进军中国市场的公司来说,确保智慧财产权往往是第一要务。将来ECFA若是签署,「我们也可以先谈智慧财产权,再谈商品贸易协定。」前经建会主委陈添枝说道。

以欧盟为例,加入WTO後,当局协助农业部门的办法,便是大打「地理标示」的战略∶由於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不可挡,为了避免海外竞争者鱼目混珠,欧盟要求∶唯有法国香槟区生产的汽泡酒,才可以「香槟」命名,同理,任何不是在义大利帕马地区生产的火腿,都不可以使用「帕马火腿」的名号。

欧盟将地理标示认定为智慧财产权,以法律作後盾,强化原产地品牌,强势行销闯出新活路。近年火红的薄酒莱(Beaujolais)葡萄酒便是一例。中国近来针对专利法修订动作频仍,俨然也大有一展智财权战略之图。

《商业周刊》主张∶政府若要给人们信心,请趁著ECFA谈判时,先优先谈妥智财权,让企业主免於恐惧。

第五问∶签ECFA的配套政策是什麽?九百五十亿预算从哪来?

美国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就不断修法协助受到自由贸易冲击而失业的劳工,对於因贸易结构调整而失业的劳工,不但提供转职的职业训练、税赋抵减,对离家前往其他地区寻职者,连寻职和搬家的费用都能申请津贴。甚至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放入「劳工合作协定」保障劳工权益。台湾的配套政策又是什麽?

政府宣称将编列十年、九百五十亿预算,协助受害产业,也一定会保护劳工到底。但这笔预算将从哪里来?而这笔预算将由哪个机关统筹使用,如何确保其运用效率?

《商业周刊》主张∶十年、九百五十亿的细节,请政府说清楚讲明白,明定权责机关、经费来源、运用方式,并严格监督执行成效。台湾的政府债务问题越来越沉重,每一分钱都该用在刀口上。若是胡乱编列,浮滥运用,不但是慷纳税人之慨,也难以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第六问∶政府如何帮我们解决中国市场的非关税障碍?

关税是看得见的障碍,但要在中国经商,看不见的障碍可能更难应付。

美国《商业周刊》报导指出,中国光是针对瓦斯炉,就有厚达五十页的规范,其中一项条文要求∶在中国贩售的瓦斯炉,必须能承受摄氏七百度以上的高温,这意味著铝制瓦斯炉必须淘汰出局,偏偏铝是欧洲业者最普遍使用的材质,几家义大利业者只得无奈地退出中国市场。

瓦斯炉只是一个例子,中国每年颁发一万多项产品标准,规范对象从行动电话到汽车无所不包,本身就是一种「非关税的贸易障碍」,外商若不了解,极容易吃上闷亏。

《商业周刊》主张∶我们对中国市场的种种障碍还有欠了解,值此之际,政府更该给民众正确认知,告诉有心进军中国的业者,十年的经济战争才正要开始!况且今日的中国已非吴下阿蒙,别的不说,短短几年,中国已经从高铁技术进口国变成输出国了,台湾高铁盖了那麽多年,尚且无法办到。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