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清流vs.真清党──国民党的二选一习题
[石之瑜] (2010-03-02)
国民党改革的重要诉求是摆脱地方派系,因此不计输赢提名清流参选。结果,地方派系掣肘,国民党在四席立法委员补选之战中再度选输。
明知地方派系人物在掣肘,选前就应该开除他们,如果要看他们在选中的表现再说,起码选后已经可以铁腕实施清党。不清党,就表示有顾忌;有顾忌的话,当初就不要提名清流参选;有顾忌却还要提名清流参选,就是伪善,因为心中想追求的,不过是形象的改变,算不得什么改革。
国民党既然不敢清党,那么选后即使认真检讨,也不可能起死回生。因为问题的症结不是执政能力,也不是与选民沟通的能力,而是国民党的派系陈疴。国民党自己处理不了陈疴,戴上一个清流的面具自欺欺人,那选民当然感觉国民党的胜负与己无关。
桃园中坜的国民党候选人陈学圣是优秀的党员,清廉自持,且近年积极鼓吹台湾意识,在在符合国民党主流所追求的价值。但是他不是当地出身,受到地方政坛的抵制。
地头蛇的简单而制式想法是,只要能让陈学圣输掉,下次就必须提名自己,把党在这次支持陈学圣的票,加上自己这次控制不放给陈学圣的票,不就笃定当选了吗?相反的,假如自己这次帮助陈学圣当选了,下次当然他要选连任,自己岂不是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吗?
如果地方派系没有私心,而让他们所垄断的选民自行决定,陈学圣不早就轻易当选了?可见,最后造成关键失败的,就是这些自私自利的人物。
清党无须顾虑地方反弹
碰到这种人,国民党竟然束手无策,如果真的像党中央自己讲的那么有魄力要破除地方垄断,为何不在选前就先清党立威?起码,选后也该追究,就把这种人清除掉,而不是乡愿般地口口声声要检讨自己。
然而,正因为国民党中央的思维是属于包装行销性的,不是价值理念性的,所以不敢对地方人物采取断然处置。可见,所谓改革,只是改革提名人选而已,这当然不够。
如今碰到地方政治人物硬碰硬,不敢处理,任凭敲诈掣肘,说明所谓国民党追求改革,并非自以为是的那样破釜沉舟,最多还是以建立清流形象为动机。这样的清流政治,只是伪清流,毫无改革效果。
清党会怎样?地方人物会反弹吗?那他们会如何反弹呢?投奔民进党吗?那不如就让他们加入民进党好了。但是,民进党就会这样轻易接受他们吗?他们的政治前途会因此变好吗?降将的形象与下场是什么?他们的基层长年支持国民党,能够说转就转吗?不会有别人窜出接手后继续与国民党合作,造成他们进退维谷吗?不过,这是他们自己要想清楚的,改革者不必帮他们算计。
更大的问题是,地方政治人物之所以敢于如此拿翘,正是因为他们看穿了国民党中央不敢如何。那为什么党中央这样没有威信呢?这显然就不是地方把持或自私自利的问题了,而是党中央自己造成的。
党中央凡事没有论述,只顾讨好,就连改革,都是形象导向的。像两岸开放有什么好处,党中央不敢多解释,怕一解释就被批评亲中;只敢说,开放以后不会有坏影响、开放是潮流或不开放会被淘汰等等语焉不详的说法。
国民党缺少主体自觉
不但没有理念的引导,甚至刻意回避理念的说明。影响所及,谁也不知道国民党要把大家往哪里带,而国民党只想找个形象好的来提名,其本质其实是要逃避、遮掩、装傻。
在两岸问题上噤声装傻,在其他问题上也如此。一方面是担心竖立了政策辩论或强力宣导的惯例后,被迫也要在大陆政策上面对民进党的亲中卖台的民粹指控。另一方面,是在大陆政策上有意识的回避已经养成习惯。其结果,国民党变成是一个不能有理念号召,而只能有利害考量的政党。
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国民党开放大陆政策的人,道听途说,民进党讲得天花乱坠,结果他们不知道自己受益,还以为自己受害。这时他们看到国民党躲躲藏藏,竟还会产生厌恶之情。
简言之,选举的直接败因固然是地方政治人物嚣张跋扈,他们也确实令人发指,但深层的因素是,党中央自己掏空自己,抛弃理念,一味想找面具包装,结果陈学圣这种优秀人才,沦为不过是扮演了伪清流的面具脚色。党中央如此没有灵魂,当然遭到地方政治人物骑在头上。
国民党已经没有改革反省所需要的主体意识或心理基础。而缺少主体自觉的政党,不可能清党,只可能任人予取予求。将来,国民党将被迫更加重视形象包装,更加媚俗讨好,并且让党中央领导更加体力透支、形容憔悴,也更加让地方人物瞧不起,让选民莫名其妙。这已经变成恶性循环。
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石之瑜为陈学圣叫屈:伪清流vs.真清党──国民党的二选一习题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