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聚合力量 迈向中国会合

来源: unit 2010-02-13 12:55:3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36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unit ] 在 2011-01-08 08:16:3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中评社香港2月14日电/台湾前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教授在《中国评论》月刊二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关系新阶段的方向与目标》。作者认为:“孙中山是两岸的共同源头与自然凝胶”,“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语言”,两岸应该通过调整“中华高等教育的新方向”、“共同保钓”等凝聚合力,“两岸最高领导当局更站在历史的最高点,胸怀宽大,拿出勇气与智慧,检讨现行两宪;所有知识分子跳出已往政治学框架的局限与意识型态的桎梏,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朝未来‘中华新民国’的目标,携手前行。”文章内容如下:

  孙中山是两岸的共同源头与自然凝胶

  抛开“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间众多复杂的历史纠葛不谈,两者的共同源头无疑是孙中山。没有孙中山当然就没有中国国民党;没有孙中山当年的联俄容共,中国共产党如何能成长?1949年后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成功,基本上是由于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78年后中国大陆发展经济,所标榜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非就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所从事的各项计划亦是奠基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虽然过去若干年来中国国民党已悖离三民主义──只剩一半(民权主义加半个民生主义),中国大陆却在开始实施另外一半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加半个民生主义)。可说,海峡两岸虽各走各路,却存有保全三民主义的默契,孙中山是两岸凝胶。

  一般说,国家的要素是人民、土地、政府、主权四者;这是从执政者的角度的说法。从人民认同的角度说,则国家的要素是人民、土地与文化三者。人民自有权不认同政权;人民若只认同土地、同胞、文化,虽不认同相关政权,政权还是必须承认他们是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是发给“台胞证”吗?“中华民国”政府也应发“陆胞证”。

早有人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局若是真心要“统一”,何不摘去“人民”一词,恢复“中华民国”国号,则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当顿失凭依,不得不俯首称臣。另方面,若是“中华民国”改名台湾共和国,则是自毁长城,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力统一”的藉口,乃属“自作孽,不可活。”任何人都不至于愚蠢至此。

  因此,在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在孙中山思想的概括下和平共存似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有以俟新阶段大智大勇者的到来。

  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语言

  2009年7月在长沙举行的“第五届两岸经贸与文化论坛”,在结论第一条标举“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谈文化问题,先要讲社会主义的源头。中国社会主义的源头应当回溯到《礼记.礼运》(大同篇):“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1945年,中华民国加入联合国成为安全理事会会员国;1968年4月28日“中华民国”赠送联合国一方蓝色大理石碑,上面镌有孙中山先生所书的〈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重要文物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中华民国”后仍然存在)。

  孙中山先生对文化问题的看法有两项要点:一、中华民族固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孙中山先生继承这一道统)。二、我们一方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固有文化,另方面要采撷西方文化的精髓。中共领导当局应谨记在心。以下例举两端,略加说明: 
 
文字是文化的载具。中共当局当年推行简体字,固有其时代因素。然随着中国大陆人民与外只华人世只接触日广,中共当局不得不承认,中华文字的正统仍然保留在台湾,在港澳,在马来西亚。吾人不敢期望废除简体字,至少希望做到马英九所提倡的“识正书简”,最好是在小学教习正体字,也允许正体字书刊在大陆正式发行。两岸科学名词的会通与正误,当亦是一即刻而具体可进行的重要课题。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里的主流思想;而科学精神不只与儒家思想原相通,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更是科学精神的上位思想。这点,两岸的大部分提倡科学的知识分子(无论是科学只或非科学只)与当政者都尚未能认识到。

  中华高等教育的新方向

  西方一向视大学为“造就并管理知识”的场所──其任务包括知识的传授、保存、创造与传播。这符合西方文化的传统──“以智辖德”。有些大学重视所谓“通识教育”,以与“专业教育”相平衡,但其中所强调的仍是关于知识的教育,只不过强调专业以外的知识耳。

  “中华民国”〈大学法〉第一条以前的文字是:“大学以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1993年公布的新〈大学法〉第一条文字改为:“大学以研究学术,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为宗旨。”换言之,已不强调研究“高深的”学术,也不强调养成“专门的”人才。实际上,有些大学把研究学术放首要,有些大学把培育人才放第一,有些大学则以服务社会(推广教育)为重点。1970年代以后,各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以补“专业教育”之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相应的文字是第四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大学也开始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以补“专门教育”之不足。

若只重视知识的造就与管理,其后果则会是学术风气、学术伦理与学术品质的败坏。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既重视德性,又重智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在西方,即使是沿着重视知识这条道路,艾德勒(MortimerJ.Adler)也指出:“知识”的最终目标是为获取“智慧”。19世纪的纽曼主教还有一段话,颇有启示:“大学之道,博大而平庸;在提升民智,教化民心,淳化民风;在为大众立心,为生民立命;在发扬并匡正时潮;在利导权势,在改善平日交往。……”他的观点与中国儒家相近,注重德性与智慧。

  一般西方大学教育里虽并不讲德性与智慧之类,但他们在大学外另讲求宗教以补其不足。但若中国现代大学也学西方,在大学里只重视知识,在学校之外又没有宗教的潜移默化,就有很大的盲点──换言之,德性既无从培养,智慧也无从启发。更何况,现代的家庭教育已经式微或受扭曲,不足为恃!

  2008年以来,全球已陷于金融风暴的危机中;究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带来的。其中隐含的问题包括:能源与资源匮乏乃至逐渐枯竭、大气增温因而天灾益频、环境破坏、贫富悬殊、道德伦理沦丧、科技挂帅与恶性竞争、意识型态冲突(特别是穆斯林与基督间的)、信息泛滥……,人类前途其实茫茫。展望未来,人们应全盘重新检讨大学的宗旨与做法。

  在这方面,台湾与大陆的大学有很大的合作空间。除了彼此撷长补短外,应互勉在高等教育的宗旨里,在研究学术、培育人才、提升文化与服务社会之外增加“砥砺德性”、“启发人生智慧”,与“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和谐发展”三项。换言之,大学对发扬中华文化与关怀人类前途负有更高的使命,非只是“促进国家发展”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已。

目前华人世只的各种大学评鉴与排名评比,已让高等教育只卷入竞争的漩涡,插翅难飞,而所依据的指标又通常踵武西方──且不具前瞻意义。拾人牙慧的后果,只不过是当西方世只的精神附庸。研讨出一套适用华人世只与全人类的福祉的中华高等教育新指标,当是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只共同的课题。

  两岸共同保钓

  回顾过去,自1970年迄今有四波大规模的“保卫钓鱼台”列屿的运动,其间小运动无数。

  1970年,消息暴露,美国为讨好日本共同围堵中国,拟将钓鱼台列屿随琉球一并交与日本;当年11月,台湾留美学生发起“保卫钓鱼台”运动,其后迅速扩展到台湾与香港各地,是为保钓运动的第一波。运动最高潮是4月15日华盛顿的游行及对美、日及“中华民国”政府的抗议活动。这一波运动终使美国于1972年5月15日只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权”交给日本,而对其主权问题采中立立场;而日本原先要在“钓鱼台岛”建立无人看管的气象台的想法被迫放弃。

  1996年7月,日本片面宣布其领海范围,包括“钓鱼台”地区一直扩张到台湾外海,并开始驱逐进入列岛地区的台湾渔船;日本右翼青年社并在列屿之北小岛建立灯塔。这些举措激起全球华人的新一轮怒潮与行动,可称为第二波保钓运动。这次运动以台、港为主导,北美华人与大陆同胞为支援。运动的高潮先是9月22日在台北的大游行;最后是10月7日台、港、澳三地人士近三百位联袂前往“钓鱼台”岛,并成功登陆,同时插上“中华民国”国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这一运动有宣誓主权的效果,也促成台湾与日本就渔权问题磋商。

  第三波保钓运动开始于2002年9月。首先,因李登辉于接受《冲绳时报》访问时表示“钓鱼台是日本领土”,保钓人士于是在台湾发起连署声明谴责,串连全球保钓人士筹组“全球保卫钓鱼台联盟”。大陆人士且于2004年3月24日突袭成功登上“钓鱼台”。

  2008年则有第四波保钓运动。起因是6月台湾渔船于“钓鱼台”海域遭日舰撞沉,舆情愤慨。十二名保钓人士于是再度乘渔船出海驶往“钓鱼台”,在数十位媒体人陪伴及海巡署五艘巡逻艇护航下,冲破日方巡防舰防线,于6月16日成功挺进距离“钓鱼台”岛零点四海浬处,绕岛一周宣示主权。日本后来并正式为撞船事件道歉、赔偿。

保钓不能只有行动,还必须有学理的依据。三十多年来,台、港、美、中国大陆各地均出版了许多学术论着,探讨钓鱼台列屿问题的历史、地理、国际法诸面相。东吴大学于1998年5月与2003年9月两度举办“‘钓鱼台’列屿问题学术研讨会”,会后并将论文编印成书。有关保卫“钓鱼台”运动的文字,也编辑出版了好几本书。新竹的清华图书馆自2007年开始进行“1970年代保钓暨海外留学生刊物文献特藏计划”;同时,北京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开始收藏有关文献。

  “保卫钓鱼台”是一长期的事业。我多年参与的深切感想是:这一运动一直只是民间活动,两岸政府都裹足不前,令人遗憾。我在2004年6月东吴大学出版“第二届‘钓鱼台’列屿问题研讨会论文集”中所写的〈代序〉中写道:“钓鱼列屿,要扼海枢;攸关东亚,各方瞩目。日人窃占,早有阴图;瓜分礁层,攫夺渔库。美国助成,意在霸主;藉名安保,其实围堵。奸人媚外,放弃国土;侈言爱台,心迹暴露。政府软弱,中共裹足;百姓丧志,先忧疾呼。志士奋勇,驾舟冲突;贤良竭虑,研讨出书。后人取法,吾代不辜;常维争议,以俟光复。海峡两岸,中华民族;携手同心,畛疆是固。”

  “钓鱼台”问题在历史、地理及法理上应由台湾出面,但在实力上必须有中国大陆做后盾;换言之,必须两岸合作才能解决。期望两岸政府认真把“保卫钓鱼台”列屿放进合作项目,可从召开学术研讨会开端。 


也提十六字箴言

  中国共产党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会见中国国民党连战前主席时,提出十六字箴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2009年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时提出:“正视现实,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共创双赢。”十六字诀。显然两岸共识已逐渐接近。我在此也以在野知识分子立场为两岸关系的新阶段,提出十六字箴言:“会通合作,互信互救,中华新宪,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本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髓。已故的费孝通在2003年概括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未来发展的途径及其前景的看法,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最早是1990年说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一次研讨会上,方克立建议改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费先生也同意。2009年“两岸论坛”在结论中既同意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当是两岸共识。“会通”、“合作”、“互信”表面上有了共识;既已在意识型态的铜墙铁壁上开出一缺口,双方应再接再励,付诸行动。“互救”一词则需要多做些说明:

  过去在大陆发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台湾推行“文化复兴运动”,相当程度地在海外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当大陆走向“改革开放”期间,台湾的企业家曾挹注大量的资金与人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与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发生,大陆的“及时雨”订单则相当程度地挽救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当台湾近年进行“文化小革命”,致力“去中国化”时,中国大陆开始重新重视中华文化,无疑也会对这一逆流有导正作用。两岸唇齿相依,彼此互救(包括次一层意义的救灾互助)很可能是未来的常态。 
 
认清这点,当知两岸现阶段不急着谈统一,会同合作是最适的安排。再进一步,前面所提的文化、高等教育、保钓诸种会同合作,就是两岸建立互信、输诚互救的具有指标性意义的试金石。到了这时候,两岸的军事对峙毫无意义,徒然浪费而制造紧张。大陆撤除对准台湾的飞弹,时机当已成熟,这会是大陆对台湾所能表达的最佳善意,也将是迈向中国会合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期盼:两岸最高领导当局更站在历史的最高点,胸怀宽大,拿出勇气与智慧,检讨现行两宪;所有知识分子跳出已往政治学框架的局限与意识型态的桎梏,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朝未来“中华新民国”(NewRepublicofChina)的目标,携手前行。两岸的政治学者与专家们,现在到了可以开始草拟基于中华文化与孙中山思想的,以“同根同源,相互扶持,一枝多叶,和而不同”为主调的,比欧盟更有创意的〈中华新民国宪法〉的时候!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气候异常 全美仅1州没有下雪
  • 第一代互联网拓荒者再掀连环创业潮
  • 谢国忠:人民币乌云压城
  • 宋鸿兵: 雷曼败给潜规则
  • 中国春节香飘海外 看外国人的红火中国年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