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联合早报)连蔡英文也“不懂”的ECFA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吴俊刚专栏
同一样东西,在执政党口中是良药,在反对党口中却可以变成毒药。在这样的社会里,要对某个重大课题达致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你懂得ECFA是什么吗?不懂,请别在意,因为,即连与之有直接关系的台湾人,据当地媒体所作的民调,也有80%的人不知道那是什么“碗糕”(东西)。

  然而,这“碗糕”在马英九总统看来却是重要得不得了。不久前,他就曾表示,这是台湾的“生存之道”,“不勇敢踏出这一步,未来遭遇的挑战会很多。”而台湾海峡基金交流会(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最近在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举行第四次“陈江会”期间也强调,“推动协议已经刻不容缓”。

  据分析,马政府之所以这么重视ECFA,甚至急着要同大陆签定协议,是因为从明年起,亚细安(东盟)加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就要开始运作了。这一来,东盟10国和中国之间90%的商品关税为零。台湾再要向东盟10国出口或者向大陆出口和东盟有竞争性的产品,关税相比较多出4%至6%,竞争力立刻下降。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可能。

  所谓ECFA,其实是英文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的缩写,意思就是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人称为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如果直呼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也许一般台湾人就不会“捉没球”(搞不懂),偏偏两岸政府、政治人物和媒体却是开口ECFA闭口ECFA,也难怪一般民众不知ECFA为何物。

  说白了,ECFA就是变相的自由贸易协定,主要目的就是要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打开市场。由于中国大陆不可能把台湾当作对等国家来谈自由贸易协定,因此只能另立名目,原本是要沿用香港的CEPA名称,但为了顾及台湾有被矮化之嫌而制造出ECFA。CEPA是英文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缩写,即“紧密经济伙伴安排”。

  因为多数的台湾人都不懂,为了政治操弄考量,在野的民进党政治人物,从党主席蔡英文到地方民意代表,也都装作“不懂”,并指马政府在进行黑箱作业,试图在民众心目中制造ECFA是洪水猛兽的印象。蔡英文质疑,为什么马政府急着要和大陆签ECFA,因为民进党实在看不出签署这一协议的急迫性。她还强调,如果协议涉及主权问题,应由议会监督,并交由人民公投。马英九要和蔡英文公开辩论ECFA,但后者以信息和资料不足,不接招。

  第四次陈江会已经落幕。我们看到会议期间民进党发起的号称10万人的围攻抗议行动声势已大不如前,据报道,参加人数实际上不到一万人。显然,实际情况是,确实有很多台湾人不知道ECFA为何物,但他们也无法立即相信绿营的“逻辑”,不明就里,马上断定它对台湾不利,甚至是要“卖台”或“害台”。

  与此同时,其实不少台湾人心里明白,台湾面对中国这个近在咫尺的庞大市场,如果眼睁睁看着东盟和其他竞争对手(接下来可能包括日本和韩国)和中国开通了自由贸易,本身却被排除在外,肯定是要吃大亏的。马政府急切地要和大陆签协定,确实是因为东盟和中国的自贸市场即将开通,区域经济形势将全面改观,拖越久的话,对台湾是越不利的。
像蔡英文这样的绿营人物,怎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是为了政治操作上的需要而故意转移目标,旁敲侧击,扯执政党的后腿罢了。这是台湾式的两党政治生态所呈现的一大弊端。同一样东西,在执政党口中是良药,在反对党口中却可以变成毒药。在这样的社会里,要对某个重大课题达致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新加坡也出现这样的两党政治,要同其他国家签定自由贸易协定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就在陈江会传出税务协议签不成的同时,新加坡贸工部则发出了一则简短的信息,新加坡与欧盟同意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贸工部文告说,自贸协定将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而为欧盟与亚细安的自贸协定铺路。至今,新加坡已经同澳洲(澳大利亚)、中国、约旦、印度、日本、韩国、纽西兰(新西兰)、巴拿马、秘鲁及美国等国签有自贸协定。这些协定从谈判到完成,费时多年,但却从未引起民众的不安,反正大家相信,政府是为了新加坡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么做的。专业的谈判工作,就交给政府的专家去做吧。

  这是专家处事和政客当道的区别。台湾民众中将明白,政治挂帅,最后必将玩死经济。而所谓形势比人强,即便没有ECFA,客观经济形势也会使越来越多务实的台湾人用脚投票,跑到大陆去发展。冷眼旁观,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是台湾急大陆不急,签ECFA对谁的好处更大,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马英九尽管心急,岛内政治生态却注定他急不来。这回的陈江会,连避免双重课税和税务合作协议也必须借“技术问题”延后,ECFA就更不用说了。大陆看来是无所谓的,因为它可以等,台湾市场对大陆来说,毕竟只是“鼻屎”那么大,但台湾就显得无奈,因为它已越来越缺乏等的本钱了。


作者是前资深新闻工作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