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际生存空间,两岸学者交锋
台湾国际生存空间,两岸学者交锋
中国时报亓乐义/昨在台北举行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分组讨论会上,两岸学者就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争锋相对。这是两岸首次就此敏感议题进行公开辩论,双方各抒己见,虽无交集,却都能理性面对分歧,为两岸的二轨交流跨出重要而稳健的一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昨发表《两岸安全与台湾对外交往》论文时指出,马政府因承认「九二共识」,近来在对外关係上取得系列进展,包括以「中华台北」身分参与世卫大会,为马政府「活路外交」的具体成果。
既然如此,我前驻新加坡代表邱进益率先发难,提出两岸何不「主权共享」,台湾申请成为联合国观察员,不涉及主权,亦不违背「胡六点」精神;另有学者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互不承认,谈判时却平等对待,尤其后者在联合国有观察员,难道两岸外交休兵还不及于此?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研究员潘振强(解放军退役少将)回应称,在两岸未统一之前,处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属于特殊安排,「主权共享」应在两岸之间讨论,不能拿到国际社会上谈,两岸就此议题协商时,还需确信是朝一个中国的方向走,而非求分裂现况的固定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中共前驻英大使)认为,外交比军事更能体现一国的主权,就上述问题不易退让,也不可能用整套方桉解决,只能「一个问题,用一个具体方式解决」,最终仍要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上谈。
首次赴台的吴建民,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特命全权大使,任内对台湾三次申请加入世卫组织失败印象深刻。他说,台湾叩关成败说明三点经验:对抗(挑战一中)没有出路;对话才能合理解决;解决渠道经事务性协商达成。
何谓「尊重现实」,吴建民更坦言不讳,「现实」就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一中原则,中国从国际舞台边缘走向中心,这就是「现实」。
对于大陆如何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问题,引起台湾学者一阵慷慨激昂,大陆学者沉默以对,心裡压根不予承认,只说台湾有民意,大陆也有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