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日语相对于台湾话的称呼;与厦门话相比约有10﹪的词汇差异

来源: 善男信女 2009-07-16 20:10:2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17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善男信女 ] 在 2011-01-08 08:16:3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台湾话:台湾社会的传统习称;台湾语:日语对于台湾话的称呼,常见于日本统治时期文献。

由于在郑、清统治时期,汉人移民来台湾的以来自福建南部的占多数,使得闽南话在台湾曾长期成为共用语,并逐渐演化成有别于原乡特色的台湾话。虽于台湾日治时期及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后,日语与国语先后取代其通用语地位,但闽南语迄今仍为台湾使用量第二的语言。现在台湾大概有50%的人口能操流利的台湾话,约有60%以上的人口能听解台湾话。

A、漳泉音系

台湾的移民多来自泉州府(44.8%)和漳州府(35.2%),由原乡带来的语音,便随移民传播至全台。而后交通逐渐发达,人口流动容易,致使台湾话口音趋向混合,形成“漳泉滥”(洪惟仁,1987年)。由于各地漳泉裔多寡不同,混合程度亦不相同,因此有的地方略偏泉,有的地方略偏漳。

大致上,偏漳腔流行于近山地带,故被称为“内埔腔”;偏泉腔流行于沿海地区,故被称为“海口腔”。台湾话的地方差异,其实就是漳泉滥比例的不同而已,是一条光谱上的不同位置,以鹿港口音为偏泉腔的极端,宜兰口音为偏漳腔的极端。而最年轻的高雄口音与台东口音是二度移民的结果,最接近“台湾优势腔”。


B、台湾话与厦门话

一、形成差异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闽南语当中,台湾闽南语与厦门话在发音上最为接近,同时两者也有一些差异。一些学者指出,这两种方言在方言形成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以下四种不同:

1.台湾各大城市的居民并非直接由漳州和泉州搬过来的;而厦门的居民则大多直接迁自漳州和泉州。
2.早在17世纪明末清初的时候,大批的移民就已经移居台湾,因此台南建府的时间相当早;而厦门市的急速兴起,则是19世纪五口通商以后的事。
3.台湾由于交通、学校制度、电视、广播事业发达,工商业、征兵、就业、就学所带来人口的流动量和交流量远超过福建,以致于台湾闽南语的内部差异微小,互相通话毫无阻碍。
4.厦门话范围却只限于厦门市和它的近郊,不论是人口或地域,都不如内部差异微小的台湾闽南语。厦门的住民和泉州、漳州之间的来往从来没有断绝过;而台湾跟中国大陆居民的往来,曾有清代的海禁、日本的统治、国共的对立等,彼此影响的机会比较小。

二、词汇差异

而历来对于台湾闽南语与厦门话语言本身的比较研究,学者们一致的结论是:虽然台湾闽南语与厦门话都是由漳州话和泉州话混合而成,但二者混杂的方式不太一样。台湾闽南语和厦门话最主要的差异是在词语词汇方面,约有10﹪的不同(王育德 2002;郑良伟 1987;周长楫 1996;张振兴 1997;梁淑慧 2004)。

C、台语和其他文化的交融

如上一节所述,台湾的河洛话在三百多年的发展下,由于种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原本由闽籍先民带来的闽南语,也由于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影响、殖民/统治政权种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与外界接触的影响,而和福建产生了一些差距。不过,这些外来语并不一定通用于全部讲台语的人口,有些只流传于特定族群和地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一、受平埔族语言影响

1.茫然不知实情 = a-se(阿西):源自南部平埔语 assey(不明白、不知)
2.母亲 = i-a(依-啊):源自台湾的平埔语 ina(母亲; i-n-a; "n"为鼻音)。在台湾一部分人称呼母亲为阿依 (i-a;其她的称呼: a bhu (阿母)、niu-le (娘你)、a nian (阿娘))。

二、受马来语影响

1.西谷米 = se-kok-bi:源自马来语 sago
2.槟榔 = pin-nng:源自马来语 pinang

三、受日本语词汇影响

1.海苔 = no-li:源自日本语“のり(苔)”
2.便当 = pian-tong:源自日本语“べんとう(弁当)”
3.阿给 = a-ge:源自日本语“あげどうふ(揚げ豆腐)”(炸豆腐)的别称:“あげ”
4.黑轮(关东煮里的鱼浆制品)= o-lian:源自日本语“おでん”
5.天妇罗(甜不辣)= thian-puh-la:源自日本语“てんぷら”(但是日本所谓的てんぷら指的是一种肉类或蔬菜裹面粉油炸的食物,跟台湾的天妇罗不同,参见天妇罗)。而日本语又是借自葡萄牙语 tempero)
6.山葵 = wa-sa-bi:源自日本语“わさび(山葵)”
7.生鱼片 = sa-si-mi:源自日本语“さしみ(刺身)”
8.黑鲔鱼肚 = tho-lo:源自日本语“とろ”:鲔鱼肚肉(特指富油脂的部分)
9.章鱼 = tha-kho:源自日本语“たこ(蛸)”(章鱼)
10.(做事)干脆 = a-sa-li:源自日本语“あっさり”(日语是指清爽,引申为做事不拖泥带水)
10.司机 = un-chiang(运匠):司机的日本语为“うんてんしゅ(運転手)”,昵称“運ちゃん(うんちゃん)”(这个词在日语有轻蔑之意)
11.老先生 = o-ji-sang:源自日本语“おじさん”(日语中是晚辈对中年男子的敬称)
12.老太太 = o-ba-sang:源自日本语“おばさん”(日语中是晚辈对中年女子的敬称)(在台湾中南部更有“a-sang”的说法)
13.榻榻米 = tha-tha-mi:源自日本语“たたみ(畳)”
14.(银行)户头 = kháu-chō:源自日本语“こうざ(口座)”(“口座”在台湾中南部较常使用,北部多用“户头”)
15.(房屋)装潢 = si-a-ge:源自日本语“しあげ(仕上げ)”
16.出差 = chhut-tiu8319;:源自日本语“しゅっちょう(出張)”(“出张”老一辈的台湾人会使用,年轻一辈多用“出差”)
17.(矿坑)支坑 = kha-ta:源自日本语“かた(方)”(“kha-tha(tha台语变音为ta)”一般只用在台湾中北部的矿场,表示矿工在那一支坑)
18.心情(情绪,感觉)= ki-mo-chi:源自日本语“きもち(気持)”
19.(某某)先生 = sang:源自日本语“さん(様)”
20.父亲 = to-sang:源自日本语“とうさん(父さん)”
21.母亲 = kha-sang:源自日本语“かあさん(母さん)”
22.兄 = ni-sang:源自日本语“にいさん(兄さん)”
23.大哥 = ani-khi:源自日本语“あにき(兄貴)”
24.姐 = ne-sang:源自日本语“ねえさん(姉さん)”
25.住宿、休息 = khiu-khe:源自日本语“きゅうけい(休憩)”
26.胡萝卜 = nin-jin:源自日本语“にんじん(人参)”
27.寿司 = su-si:源自日本语“すし”

四、受日本语的外来语影响
1.打火机 = lai-ta: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ライター”,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lighter
2.鲜奶油 = khu-li-mu: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クリーム”,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cream
3.奶油 = ba-ta: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バター”,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butter
4.番茄 = tho-ma-to: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トマト”,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tomato
5.打工 = a-lu-bai-to: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アルバイト”,此外来语源自德语的 Arbeit
6.机车 = o-to-bai: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オートバイ”,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auto bike(自动脚踏车)
7.卡车 = tho-la-ku: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トラック”,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truck
8.螺丝起子 = lo-lai-ba: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ドライバー”,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driver(screwdriver)
9.短路 = sio-to: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ショート”,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short
10.混凝土 = khong-ku-li: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コンクリート”,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concrete
11.面包 = phang: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パン”,此外来语源自葡萄牙语的 pão
12.番茄酱 = khe-chhah-phu: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ケチャップ”,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ketchup
13.肥皂 = sap-bun:源自葡萄牙语的“sabão”
14.瓷砖 = thai-lu: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タイル”,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tile
轮胎 = tei-ya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tyre
15.机车(脚踏车)手把或汽车方向盘 = han-to-lu:源自日本外来语的“ハンドル”,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handle
16.收音机 = la-chio:源自日本外来语“ラジオ”,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radio
17.发型设计 = siat-to:源自日本外来语“セット”,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set
18.衬衫 = sia-chu:源自日本外来语“シャツ”,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shirt
19.胸罩 = bu-la-jia:源自日本外来语“ブラジャー”,此外来语源自英语(法语)的 brassiere(brassière)
20.领带 = ne-ku-tai:源自日本外来语“ネクタイ”,此外来语源自英语 neck tie
21.水管 = ho-su:源自日本外来语“ホース”,此外来语源自英语(荷兰语)的 hose(hoos)
22.瓦斯 = ga-su:源自日本外来语“ガス”,此外来语源自荷兰语的 gas
23.网球 = the-ni-su:源自日本外来语“テニス”,此外来语源自英语的 tennis

五、受国语(北京话)影响
1.吗、吧:台语中本无这样的后缀于疑问句之用法,而是以‘敢是’(kám-sī)、‘应该(呒)是’等词作为疑问句前缀,但因受国语之影响,这种借自国语之后缀用法已压倒传统之正确用法。
2.以国语词汇直接取代原有之台语词汇:‘歪哥七扯’、‘呒七呒八’已鲜为使用,而以国语中同义之‘乱七八糟’完全取代。
3.以国语转音后直接取代原有台语发音:‘举个’一词,台语发音原为kui-ê,现已将‘整个’一词之国语发音转音后作为台语之‘举个’一词之发音。
4.叠字形容词消失:台语中的叠字形容词(如‘卓卓长’(loh-loh-tng))不见于国语中,故此种用法已逐渐失传。

台语中的叠字形容词对所形容之名词有微调作用,因此用来极为鲜活。尤其用以形容颜色时(红支支-gi-gi、黄-gui-gui等),可造出无法以国语形容之微细分别。例如:同样是黑色,黑差差-so-so为较一般性之形容,如‘彼项物件黑差差-so-so’;而黑杂杂(亦可能为差差)(o-cha-cha)用于形容脏污而不均匀之黑,如‘尔e手黑杂杂。’;而烏墨墨-ma-ma可用于较抽象之黑,如天色。以上三种黑并无确切之分野,台语人口多能心领神会而不错用。但由于国语之强势,这种微妙之形容词迅速消失,若偶然见用,听者亦难以领会其间之分别。

所有跟帖: 

就本人所知"歪哥七"與"卓卓长"至今仍然通用,可見作者立場以國語為主 -善男信女- 给 善男信女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16/2009 postreply 20:22:4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