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不了?独不了?单统双不统?

来源: 艾昂饰 2009-07-04 05:27:1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3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艾昂饰 ] 在 2011-01-08 08:16:3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中国评论新闻网发表李逸舟大文,分析何以台湾独不了。无巧不成书的是,台北中国时报发表梁文杰鸿文,分析何以大陆统不了台湾。独不了,也统不了,虽然各自言之成理,但却也揭穿彼此的一厢情愿。

  两位堪称未来学的作家,都是从两岸交流中得到启示。统不了的逻辑从两岸交流中看到台湾认同日益巩固,而大陆则日益开放。独不了的逻辑从两岸交流中看到台湾摆脱了对抗大陆的立场,则统一终将水到渠成。

  根据李文的独不了逻辑,不但现在独不了,到了将来,台湾人民透过两岸交流慢慢就会接受大陆,故长期来说,独不了预设了对统的乐观。其实,许多台湾的独派也持这样的观点,因此非常悲观而恐惧。

  根据梁文的统不了逻辑,不但现在统不了,等将来大陆慢慢开放与发展以后,还会逐渐接受台湾的观点,甚至接受台湾独立。故长期来说,统不了的逻辑预设了台独的未来。据说,李登辉近来之所以愿意转而主张两岸交流,就是基于大陆统不了的信心。 

时间到底对哪一方有利? 

  统不了与独不了的逻辑令人好奇之处,在于都认为在长期里,时间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认为台湾人民会更接受自己做为中国人的独不了逻辑,必须回答的是,为什么中国人民不会在交流中更接受台湾不属于大陆的现实?而认为中国人会逐渐放弃僵化主权立场的统不了逻辑,则应该回答的是,为什么台湾人将来不会也放弃僵化的主权立场?

  这种认为只有对方的想法会改变,而己方的想法不会改变的逻辑,反映出的是一种隐藏的历史目的论,亦即自己的社会是先进的美好的,所以没有进一步演化的需要。相反的,对方的社会还有继续演化或进展的余地,所以到了将来,迟早会向自己的方向进步。

  这两种分析都有其道理,毕竟经由接触后,两岸人民都可能对于两岸的差异更加敏感,有利于台独;但台湾人也会不再坚决抗拒或否定大陆,则有利于统一。巩固差异感时,向独立迈进;消解反华感时,向统一迈进。

  可以说,两岸交流创造了两位作者某种单统双不统,或单独双不独的类比。灵感来自于1958年到1979年的单打双不打。当时毛泽东发动金门炮战,遭到顽强抵抗,不能迳取金门,于是灵机一动,改采单打双不打,如此磨损美军协防台湾的决心,并藉着如此象征性的延续内战,摧毁美国切断两岸的图谋,维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态势。 
都在给自己人壮胆
  简言之,统不了与独不了的逻辑加在一起,变成时统时不统,或时独时不独。但如果真是如此,不就表示统独已经不是那么关键的问题,所以人们可以根据时空的需要或自己的感觉,决定或统或独。

  的确,统不了的逻辑看到大陆将来不再僵固于主权立场的可能性,但忽略了台湾也可能不再僵固主权的立场。而独不了的逻辑看到台湾超越主权立场的契机,却忽略了大陆也有超越主权立场的可能。

  应该说,统不了与独不了的分析,都是在警告对方,不要做困兽之斗,因而过于专注于对方的困境。这样的分析方法,其实隐含了对自己缺乏信心,才会进而片面宣告对方终将会转变,回避了自己也会遭遇各种产生变化的驱策力。如果真的只有对方会转变立场,自己却不会,为什么要写出来昭告?

  他们在同一天出现于媒体上的巧合,产生了犹如单统双不统,单独双不独的吊诡,但也揭露出两种论述的主要作用,是在面对其实不确定的未来时,给自己人壮胆,稳定自己阵营的阵脚。

  不过,还是希望他们的愿望都实现,这表示统独都情境化,去目的化,社会关系化,其结果将无关于统或独的命运,而是统与独的政治相关性逐步消解,急迫感相对薄弱。故即使任何一方采取让步,对另一方而言,都不再算是重要或伟大的仁政。

  摆脱了主权的框架后,剩下的是文化传承与市场经济的问题。统独的继续存在,也会转变成为哲学与行销的问题。帝国主义本来可以分裂中国的主权,但如何分裂文化与市场呢?焦虑的显然不是超越了主权的统独双方,而是帝国主义。

  

  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