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对台采购的“福州模式”:为贸易常态化探路

来源: aa123 2009-06-21 12:47:4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7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aa123 ] 在 2011-01-08 08:16:3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在大陆的采购商名单中,福建超大集团是大陆对台采购中的“探路者”。这家企业从2006年率先实现台湾农产品免税直航大陆以来,已经完成4次紧急采购台湾滞销水果,累计约3000吨,其对台农产品采购的运作模式被国台办等部门称为“福州模式”。

  7月初将组团赴台湾中南部地区采购

  7月初,超大集团将组团赴台湾中南部地区,考察台湾茶叶、水果产区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到云林、高雄、南投、嘉义等地与台湾有关企业和组织洽谈采购具体事宜,签署采购协议。

  副总裁杨金发告诉记者,以前的运作模式是通过国民党智库机构、台湾各级农会组织作中介来运作,这次采购最大的不同是,大陆企业可以实地走访农产品产地,拜访各县市农业组织,直接与农民以及农业产销社交流洽谈。因此这次超大集团采购的数量规模、种类品种都将视台湾各产区实际增收的情况而定,更贴近台湾农民的需求。此外,通过走访各中南部县市,超大采购团还将对各产区的产量、品种分布、品质特点、农业组织构成等情况有具体了解,双方将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签订意向性协议。

  “福州模式”为大陆对台采购积累经验

  在大陆的采购商名单中,福建超大集团是大陆对台采购中的“探路者”,被国台办等部门称为“福州模式”。据福建超大集团副总裁杨金发介绍,“福州模式”为大陆对台采购积累的经验主要在几个方面:

  ———与台湾农业企业建立固定营销渠道。2006年五、六月间,台湾南部的高雄、屏东等地区香蕉进入盛产期,全年预估产量将比去年增产32%。由于岛内市场容量有限,台湾香蕉市场出现供销失衡、产地价格大幅下跌、果农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超大集团与台湾省农会签订紧急采购合同,采购台湾香蕉200吨,得到了台湾岛内农业机构和业者的认可。通过随后的多次的紧急采购,超大与台南县南化宏联果蔬运销合作社等多家台湾农业企业、产销社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

  杨金发说,由于此前积累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熟悉的产地情况,今年的赴台采购中,超大集团计划进一步减少中间环节,到台湾的云林、高雄、南投、嘉义等地,与台湾农业业者直接交流,签订意向协议,形成正常的机制。超大还计划把利润比较高的台湾深加工农产品纳入采购清单,使采购行为不仅是惠台政策,也能够实现双赢。

  ———建立台湾行业协会的沟通平台。超大集团通过组织台湾农业协会来大陆展销的方式,与台湾岛内100多家农业单位建立联系,共组织台湾农业机构400多人次来大陆展销推广。与台湾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使供求双方在市场信息、产地考察、产品标准、通关检疫、信息互通、展销推广等方面,有了稳定的沟通平台。

  ———双方共同建立务实有效的联系协调机制,为贸易常态化“探路”。近年来,超大先后参与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对接研讨、博鳌两岸农业论坛等研讨活动,与台湾供应商建立了协调机制,适时就农产品生产季节、产量、品质、种类等进行交流,提升两岸农产品生产行销优势,共同建立优质品牌及认证制度,并采取措施防止假冒台湾农产品。

  从临时性的采购到常态化的贸易

  专家认为,大陆采购团的密集入岛,对台湾经济固然有极大的提振作用,但这样的采购行为也有临时性、分散性的特点,大陆赴台的经贸团体应着眼于搭建产业合作的平台,尽快进入深层次的合作领域,取代“散弹枪”式的采购。

  杨金发说,以福建超大集团的采购活动为例,刚开始的对台采购是谈不上盈利的,但双方从紧急采购发展为农业贸易,目前正着眼于产业技术的合作,建立了闽台农业技术合作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在前期积累的合作资源上建成的,通过引进台湾良种技术,邀请台湾专家,共同研发动物、植物品种改良,一旦台湾优质品种和技术引进成功,将是产业提升的重要契机,产生的效益不言而喻。

  “从临时性的采购,到常态化的贸易,再进入技术、资金等深层的产业合作,这是大陆赴台采购应该努力开辟的两岸经贸的新道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说。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