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了捍卫神圣领土钓鱼台,抛弃博士学位的论文,生命也在所不惜,而今钓鱼台下落又如何?有一次,他向大学里的一个同事问起钓鱼台的下落,对方搔了一阵头发才说∶「钓鱼台?在北京西郊吧?听说是专门招待高干和外宾的宾馆。」这以後,他也就不再提起了。
七三年刚回国时,他还是干劲冲天的。记得初到北京那两个礼拜,虽然忙著参观游览,他却很快发现国内对台湾的情况一无所知。中级干部讲到台湾时,引用的全是老黄历的资料;不是说台湾同胞靠卖儿女度日, 便是预料「祖国」一声「解放」,百姓便箪食壶浆来迎王师。
惊愕之馀,他立刻熬夜赶写了万言的备忘录,在离京前夕交给了国务院。他还访问了「台湾自治同盟」,发现他们与自己的所闻、见解至少相差了一代,不但弄不清台湾普通工人的平均收入,连「自治同盟」的意义也茫然不知。当时他简直是气愤了,茶水都不愿沾唇,就拂袖而去。如今回想,满心都是歉意。
那备忘录一直如石沉大海。然而,七三年的国庆文件中倒是对台湾同胞了加上了「骨肉」的字眼,措词也较坚定亲切。虽然只是文字上的添饰,已使向东感到很大的安慰了。不久,他听到大家在传说∶这添加的字眼乃是因为周恩来听到某位回来观光的台籍人士的建议之故──这位人士以前还是激烈的台湾独立运动份子呢。
陈若曦因保钓回归大陆7年亲身体会,与大陆游客赴台观光7天是有差距的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所有跟帖:
•
35年前写的"值夜"解释台湾"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为何不切实际
-米台曰3844-
♀
(0 bytes)
()
04/20/2009 postreply
23: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