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案件为何越办让人越不安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提要:从犯案的过程,侦办审理的环节、涉桉人的脱罪布局到社会各界对该案进度、结果甚至是办案细节的不同理解和要求,以及该案侦办审理人员的心态和办案环境等,都是造成陈水扁家族贪腐桉件疑点重重的原因。这就譬如拼图中很关键的几个部分被人藏匿起来,最后怎么努力拼都不可能把图拼完整。

日前,陈水扁妻吴淑珍向台最高检特侦组递出的陈报状,点名捐给扁家政治献金的企业集团或企业家不分蓝绿多达20位,总金额近新台币13亿元,这些名单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在岛内引起轩然大波。这是扁家拖人下水、玉石俱焚损招,还是谎报案情,误导特侦组疲于应对、找不着重点,不得而知。陈水扁案件随着涉桉人员逐一被侦办、起诉,本应该像拼图一样越到后来,越应该让案件全貌清晰、事实完整。但现在给人的感觉却是比侦破电影里的情节更扑朔迷离,案子越办越让人感觉心惊肉跳、疑虑重重、焦躁不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陈水扁家族的弊桉案吊诡之处何在?台湾司法最终能否给世人一个什么样的答案?侦办扁案中,马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否称职?

首先,扁家弊案是一个多解(多个答案)和难解的大案。陈水扁案件犯行本身就是一些熟知法律、和政府机构运作过程、把握人性弱点的人,经过精心设计的犯罪活动。其案件涉及行业之广、金钱数额之大、人员之多、位阶之高、历时之长、跨国之多等都是在台湾甚至是世界空前的。如,二次金改多家金控涉入,多项工程弊案扁家插手涉入;人事桉,甚至是国务机要费、机密外交等更是一般人不但无法涉入也难以了解的。这些案件任何一宗,对常人来说,都可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案。而这么多桉件貌似孤立,但都又藕断丝连,办理起来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案件有很多线头,寻根究源,其中几个线头能够厘清再现真相已经不易,更别说把所有的线头都连接到到一起,让真个事件有一个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但该案却又是天字第一号人们普遍关注的答案。人们把该案侦办的结果视为新政府能否通过反贪腐,重新建立清廉政治的指标。

其次,案件曝光后,扁家成员为首的涉嫌人,更是颇多利用府资源弥合漏洞、湮灭证据、威胁证人的动作增加了案件侦办的难度。扁家贪腐的过程不但有多个高官为扁家跑前跑后、提供方便;案件败露和将要暴露时,台湾的情报头子甘为扁家弊案做司法护航,甚至以自己官方的身份套取世界反洗钱中心更多的情资,让扁家预作防范。陈水扁没有卸任之前,就开始为其将来有可能被侦办的案件量身打造了一套侦办、审理体系。特侦组和台北法院能够逐渐开展侦办审理弊桉,并稍有收获,并非是因为陈水扁对特侦组和地方法院没有插手和没有预先布置。案件办成这样恰恰是因为其在未被起诉之前,就已经预知了,他的案件会由那些人侦办和审理,这也就有了事前频频和朱朝亮等侦办人员见面的问题,也才有了后来违背其自身价值判断的周占春的无保开释的判决。所差之者,是陈水扁积极布局、染指,只是没有把整个局面布置完整,侦办和审理环节中,没有买通或胁迫所有的司法人员。案件本身的发展因为由外而内直逼案件核心的线索和情资,以及舆论的穷追不舍,让一些司法人员不再能够和敢于明目张胆地给予配合,但私下里是否有人继续手下留情,却是让案件越办越难以接近真相的主因。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扁案办理在陈水扁在任的漫长时间,毫无进展,新政府开始后,仍然是被动、甚至是法院部分积极于侦办部分。另外,扁家一家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牵涉到案件中,连和陈水扁有关的人员的律师一开始都是有扁家统一聘请,这种现象对动用集体智慧、胁迫证人不敢和难以吐出真相、协调统一对付检调,长期在一个屋檐下根据案件的进展适时更换演出剧本、系统串证,也增加了办案难度。陈水扁不但拿着纳税人的钱(总统礼遇金)、本应该为社会稳定繁荣做贡献的,却用于煽动族群、挑起政治恶斗,成功长时间把自己塑造成政治迫害的对象;而民进党也长期甘愿被其绑架,从政治上增加办理扁桉的难度和加大办案的成本。

最后,特侦组和法院对这一世纪大案的审理,有着客观的局限和主观上的得过且过,势必也让人增加疑虑。案件的本身复杂和纷乱,社会给予的关注和期待都给特侦组和法院侦办和审理该案带来难度和压力;特别是特侦组的几个人办理这么复杂庞大的案子本身,把特侦组逼上不办妥扁案无以自清的局面。如果里面有人真的被陈水扁直接或间接胁迫妥协,案子办得似是而非、吞吞吐吐,怪不得有人说,宁可相信其能力的问题、如果能力够还办成这样,关键证人和被告接二连三出境,不是有意懈怠或放水是什么?如果特侦组资源不足、能力不够或者彻底办理扁桉的信心、意愿不够,存在其中的任何一种可能,都可能影响案件呈现全貌。(可输入毕殿龙搜索参看《台特侦组踏上“不破案、难自清”的不归路》

马政府在扁案侦办中暧昧的态度,是社会对该案焦虑的主因。马政府与其说像其标榜的那样,不是无能,是不滥权,毋宁说投鼠忌器,瞻前顾后。马政府希望陈水扁任上铸的宝剑(特侦组)斩下他自己的头颅,还真得碰碰运气。对扁家案件的态度,尽管避免因为新的司法架构,不要让人说自己是司法迫害;但这得祈祷上帝保佑,陈聪明领导下的特侦组的确是在认真地、毫无保留地办理扁案。否则,特侦组案件办理的深度和广度,能否让社会满意,马政府都得概括承受,因为从2008年5月20日那天起,马政府已经接过揭开扁家弊案迷雾的责任。另外,马政府对待扁桉的考量毕竟不能够等同媒体,名嘴们的追求一个理想主义的结果,作为执政者,考虑大局的稳定和案件侦办的步骤,恰恰是政府负责的做法,所不同者,政府不能够因为不滥权、不干涉个案为理由而可以置身事外,或者没有足够的备用方案。

媒体对扁案的广泛甚至是过分关注,也增加了社会对该案的焦虑。扁案引起的焦虑而许多频道的名嘴、大嘴和臭嘴在推波助澜。所谓名嘴,就是对事件认识深刻、评论客观、并在评论时考虑到负有自身稳定社会、解除焦虑的责任,因为名嘴每个观点都深思熟虑、谨言慎行,故多有文章发表;大嘴,就是评论时东一榔头西一斧,也不乏真知灼见,只是更愿意呈口舌之利、之快,忽视自己言论对社会的影响;臭嘴,则是扭曲事实、颠倒黑白,但骂人的声调很高。陈水扁在最近台湾媒体评选中获取最上镜头奖,实在是实至名归。扁家更加成就了很多名嘴,如果没有扁家的案件,台湾的媒体的时段和版面不知道那什么有趣的内容来填充。媒体的监督的确让司法部门办理弊案更加快速和尽心,如果没有媒体的监督,真不知道扁案会不会被办成现在这样(尽管这样离满意的程度甚远);但媒体的过分评论,也打乱了扁案侦办的应有节奏,也让以后逐渐会揭晓的答案被评论人士当成疑虑大肆诘问办案人员和政府的信心,增加了社会不必要的焦虑。这种焦虑还将继续营造中。政党之间对扁案的掩饰、利用和炒作,是增加社会焦虑的又一因素。党派之间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只追求扁案扩大扁案影响和减少扁案影响的政治操作,对扁案的真相本身反而不那么关心。

总之,扁家弊案给人造成的疑虑和焦躁为何不减反增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民众对扁案的结果也不要求全责备、过于理想化。扁案中的疑点恐怕任何时候都不会有标准答桉,疑点可能永远都要存在。扁桉的结局最应担心的是,侦办声势很大、具体能够把扁家治罪的实据却很弱,明知道被A了那么多钱,却只惩治了扁家剧本内准备牺牲的人;纳税人的钱具体能够追回多少?像扁家把真的政治献金和收取的贿款杂糅在一起,还要折腾司法多久?还要给社会造成溷乱到什么程度?想要挑战人民的智慧和耐心到什么时候?马政府要认识到该案如果办得太离谱,随时可以激发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所以有义务用明确、负责的态度减少人民对扁案的疑虑和焦虑。更有责任采取积极举措,均衡惩治犯罪和维护稳定。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