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派系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

黨內派系

簡介
民進黨成立之初是反國民黨政治勢力的聯合體,是在野政治明星及地方山頭的結合體。由於各領導人政治閱歷及社會、經濟基礎的不同,彼此在政治觀念、運動路線等方面存有較大的分歧,形成形態各異的諸多山頭派系。主要有黨外編聯會人馬形成的新潮流系,黨外公政會中「美麗島連線」人馬形成的美麗島系,還有原黨外公政會的康系、前進系和超派系等。隨著台灣政治形勢的發展,各派系勢力不斷變化,並重新分化組合,康系瓦解,分別被美麗島系和新潮流系所收編,前進系亦併入美麗島系。

長期以來,民進黨內存在著「新潮流系」與「美麗島系」之間的較量。兩大派系在運動目標、政治路線,以及國民黨政權性質和台灣前途走向等方面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歧異,某些總是甚至嚴重對立,鬥爭異常激烈。美麗島傾向於溫和的體制內抗爭,主張對政治民主化的追求優先於「中間偏右」;而新潮流派系強調對國民黨統治體制的抗爭和群眾運動路線,主張對「中間偏右」的追求優先於政治民主化。美麗島系人數眾多、組織渙散、各自為戰,成員沒有紀律約束,內聚力較差,只有在黨內資源重新分配時,才體現出整體運作能力。而新潮流系人數雖少,但以理念作為結合的基礎,組織嚴密,紀律嚴格,凝聚力強,近年來逐漸到達了控制黨權的主導地位。美麗島系對新潮流系掌握中央權力不滿。特別對民進黨上層抱持「中間偏右」立場不放持有異議,認為民進黨的形象嚴重地影響了民進黨得票率的提高,是該黨執政的絆腳石。他們宣揚「執政優先論」,主張與在野勢力和部分國民黨力量結合,早日分享權力。此外,兩派在對待「李登輝情緒」、與新黨「大和解」、對大陸政策等一系列問題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派系解散及黨內勢力重整
2006年7月23日,民進黨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立法委員王幸男提出的「解散派系」提案,在出席的279位黨代表中,獲得153票贊成票,以過半票數通過。除了將禁止以派系名義設辦公室、招募會員、對外募款,也規定黨內公職人員不得加入派系。解散派系的配套措施,將送交下次全代會議決。普遍認為,解散派系對民進黨是一件好事,但也擔憂派系地下化會更混亂。

雖然在名義上,民進黨內的派系已經消失,但是事實上,黨內人物的勢力分野依然存在。例如從2007年開始,民進黨開始產生了「十一寇」這個名詞,主要指因主張「西進開放」並且「砲口向內」而被廣播節目「台灣人俱樂部」發動群眾連署抵制的十一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涵蓋的黨內人物以原新潮流系成員為主(但部份媒體並不深究該十一位立委被抵制的真正原因,而逕以「改革vs反改革」或「派系鬥爭 (反新潮流系)」的角度視之)。此外,隨著2008年總統大選的到來,媒體報導上也開始產生了所謂「蘇系人馬」、「謝系人馬」等新的黨內勢力。


主要派系
新潮流系:從建黨之初就存在的派系,以《新潮流雜誌》的編採與撰稿人員為班底組成,該派系早年的主要政綱為中間偏左、群眾運動路線以及社會民主,近年則以務實為導向;明確的政綱與強而有力的派系紀律,使該派系成為黨內最具實力的派系。代表人物有現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邱義仁、前台灣證交所董事長吳乃仁、前立法委員洪奇昌等。

正義連線:1992年由陳水扁所創,是陳水扁在黨內的主要力量,除陳外,還有前立法委員沈富雄、現任立委高志鵬等人。
而美麗島系,曾與新潮流系一起是建黨之初的兩大派系,以許信良等美麗島事件當事人為代表,但隨著1996年之後許信良的而退黨逐漸沒落,其成員轉入新世紀辦公室或新動力辦公室。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