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黨時期
1986年,組黨後的民進黨參加第一次的立法委員與國大代表選舉,總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後民進黨也發動了多次街頭遊行活動,爭取當局解除戒嚴、爭取國民代表直選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調整。初期的民進黨雖視自己為台灣的「本土政黨」,將國民黨政府稱為「外來政權」,但主要的政見還是爭取民主自由,讓被限制政治權利的台灣人民,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權。在此時,民進黨主要通過發動街頭遊行等手段與國民黨統治當局抗爭,非支持者稱民進黨是「街頭黨」。民進黨成立之初並未得到國民黨的承認,但仍然於同年11月10日拒絕國民黨的要求,如期舉行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選出江鵬堅為創黨主席。民進黨創黨黨綱中明定:臺灣的前途由臺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標舉出臺灣住民自決的主張。
1987年,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佈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黨禁,民進黨繼續參與臺灣政治,要求總統直選。民進黨通過了「四個如果」的決議文,稱只有在中國國民黨出賣臺灣人民利益、中國統一臺灣等四個條件成為現實時,民進黨才會支持臺獨。1989年的臺灣縣市長與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的支持率持續上升。
1992年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得票率達33%
1993年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已經達到44%。
1994年,在台北市長的選戰當中,民進黨推出高民意支持的立法委員陳水扁以「快樂、希望」為主軸與新黨趙少康、尋求連任的中國國民黨黃大洲競選,並最後贏得勝選。台北市的選民,有相當數量是長久以來極力支持國民黨的外省人族群,陳水扁能夠當選首都市長,顯示民進黨已經有對抗國民黨的能力。
1995年5月,施明德擔任黨主席後,積極為民進黨過去的反對形象做轉型,施於1995年9月對外,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一場國際記者會上表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也不會宣佈台灣獨立……」,解除國際社會對於民進黨執政的疑慮。並對內主張政治大聯合,社會大和解,企圖化解長期的族群對立,在1995年12月14日施率領民進黨重要幹部邱義仁、林濁水與當時敵對的政黨新黨黨揆,在立法院進行歷史性的會晤,但卻遭黨內基層支持者的誤解並被辱罵。而許信良針對兩岸政策也提出「大膽西進」的前瞻主張,兩位黨主席對於民進黨的路線有著不同的思維,但始終無法成為黨內主流意識。
1996年是中華民國總統首次直接選舉,民進黨推選早期的獨派宣導者彭明敏參選,但因中國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本身散發出的魅力及對於本省籍選民的強大號召力,加上外在因素1996中國導彈試射至台灣外海等舉動而導致民進黨慘敗。此次選舉失敗,黨主席施明德辭去黨主席職務以示負責。但在地方上,民進黨的勢力依然強勁。
1997年的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贏得了全台12個縣市的執政權,首次超過中國國民黨的縣市長席次,「綠色執政」下的人口已占全台灣總人口的71.59%,民進黨「以地方包圍中央」的選舉路線於焉產生。1998年的臺北、高雄直轄市市長選舉,在台北市市長選戰中,施政滿意度高達七成,被外界甚為看好有機會連任的市長陳水扁,敗給了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失去了臺北市的執政權。一般認為,馬英九勝選的原因,除了馬英九個人的魅力之外,時任國民黨主席的前總統李登輝拉起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灣人」,也使其民調大漲;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嚴苛要求公人員及其他政策(如:廢公娼)被認為是減少選票。不過更基本的原因,還是台北市的選民結構當中藍大勝於綠所致。但在高雄市長選戰中,不被外界看好的謝長廷卻因對手吳敦義的選舉策略(在電視廣告中邀請白冰冰控訴為白曉燕命案嫌犯擔任辯護律師的謝長廷「不是人」)引發民眾反感,此反感遠大於謝陣營本身的錯誤策略(指出吳敦義有緋聞,且證據被證實造假)的不良影響,而以些微差距勝選,南台灣縣市全面由民進黨執政的綠色執政版圖情勢首次出現。
1999年,為因應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民進黨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變,通過重要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台灣已是民主的國家,目前國號就是「中華民國」,爭取更多的中間選民認同。並在隨後推選落選的前臺北市長陳水扁與美麗島事件參與人、時任桃園縣縣長的呂秀蓮參選正副總統選舉,選戰過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由於發生興票案,使得宋楚瑜支持度跌至谷底,在由邱義仁、張俊雄、吳乃仁為首的民進黨競選團隊的操盤下加上陳水扁提出的新中間路線以及李遠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陳水扁,獲得許多的中立選民支持,最後與宋楚瑜以2.5%差距勝選,實現台灣歷史上的首次藉由民主政黨輪替。
在野黨時期
本帖于 2011-01-08 08:16:39 时间, 由超管 论坛管理 编辑